普陀區長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務人員來到社區內居民小區排查登記並檢測體溫。記者 袁婧攝
上海舉行應急處置演練,工作人員將「出現發熱症狀者」帶至隔離點進行體溫測量和信息登記。記者 張伊辰攝
高溫之下,浦東機場防輸入「閉環管理」毫不鬆懈。圖為機場地面保障人員迎接入境航班抵達。記者 張伊辰攝
虹橋機場防疫人員給登機廊橋走道消毒。記者 趙立榮 通訊員馬新華攝 製圖:李潔
做嚴做實落地後專用通道分流排查閉環、「直通車」接送轉運閉環、屬地社區管控閉環,並確保環環相扣、無縫銜接——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上海提出的「三個閉環」,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和最可實現的路徑。
面對重大考驗,藉助這三個閉環,上海以對人民高度負責、對城市高度負責的精神狀態和使命擔當,把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切實做到科學防控、動態防控,聯防聯控、群防群控。
上海各條戰線、基層社區,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廣大市民識大體、顧大局,全力配合。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努力做到環環相扣、不漏一人,築起有力抗擊疫情的銅牆鐵壁。
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依託於「閉環」的理念,每一個關卡和細節都嚴密部署、實時監控;依託於「閉環」,城市的治理水平和能級在實戰中得到提升;還是依託於「閉環」,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排除萬難、攻堅克難的城市精神和品格得以淬鍊。
從某種程度上,抗疫過程中的三個「閉環」也貼合了超大城市治理的「全周期」理念,從最難處著手,更向最好處努力。
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當下,上海將慎終如始,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自覺地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貫徹落實到上海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緊緊扣住「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這些關鍵詞,切實將人民城市建設的工作要求轉化為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務實行動,在新徵程上當先鋒、建新功,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
嚴守國門
「守」出自我變革和高效率
勇於擔當守好國門,同時有力有序守好城門。面對嚴峻的境外疫情,上海守城,也正是為全國人民守關。
抗疫期間,上海海關邊檢攜手各有關單位嚴格落實口岸聯防聯控機制,實行「閉環式」管理,同時按照「三個確保」「三個覆蓋」「三個一律」的要求,對公路、內河、海運、鐵路、機場、市內公共運輸等集中力量,強化入口防控。在廣大市民全力支持、積極配合下,確保了各項防控措施執行到位、各通道井然有序。
口岸疫情防控「牽一髮而動全身」「守一道門、護一座城」,在這場異常艱辛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海關、邊檢始終堅守防控閉環一線,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動融入全市疫情防控體系,聚力打贏信息戰、突擊戰、合成戰、科技戰、保障戰,切實發揮口岸戰「疫」中的首道防線作用,堅決切斷疫情經浦東機場口岸傳播的路徑,在疫情防控實戰中淬鍊忠誠擔當。
3月以來,上海口岸日均入境人數保持在1萬以上。「身後是祖國、身邊是戰友」,這是海關關員最響亮的戰「疫」口號。
浦東機場海關旅檢處副處長張澍說:「口岸公共衛生防控是一項防患於未然的工作,第一個閉環做得越好,越能減少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她率隊擬定了上海口岸海關防控方案,並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疫情期間,上海海關重新啟動填寫健康申明卡的檢疫制度,還不斷優化健康申明電子化申報,打造了出入境人員通關全流程電子化信息鏈。藉助信息化手段,上海海關已篩查近200萬條航班和旅客數據,及時甄別高風險旅客信息,指導現場實現精準防控。
從最初的登臨檢疫,到此後全員流調,到對所有入境人員實施核酸檢測,以及兩座半開放式核酸檢測「方艙」採樣室在浦東機場T1、T2航站樓正式投入使用……上海海關集全關之力,投入口岸防疫,最多每天有超過1000名海關關員24小時奮戰在防疫一線,就是為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提高通關速度。
和疫情賽跑,每分鐘都很重要,為此海關、邊檢擎起大數據戰「疫」利劍。上海機場邊檢站抽調30名業務骨幹,組建疫情防控大數據分析排查專班,精準研判出入境人員動態軌跡,第一時間將排查結果推送至口岸聯防聯控單位,為地方疫情防控決策部署提供「邊檢數據」支撐。大數據分析排查專班已累計推送預警信息8.7萬餘條,切實發揮口岸抗疫「前哨尖兵」的作用。
此外,邊檢人員在實戰中凝練出7項工作措施,主動融入地方疫情防控群防群治機制——向口岸聯防聯控單位實時動態提供數據預警支持;推行入境旅客分類分區查驗;警力前移至海關檢測點有序分流旅客;承擔非涉疫旅客「綠色標籤」粘貼;準確採集留存入境旅客信息;為海關檢疫提供確診病例音視頻資料;聯合衛健委對疑似患者進行隔離區查驗並送醫。
疫魔不退,戰鬥不息。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上海機場海關、邊檢將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力量不少,繼續築牢第一道閉環。比如,機場邊檢站在嚴防境外疫情輸入同時,立足做好復工復產這篇大文章,主動打出改革勤務模式、優化警力調配、創新查驗方式、落實便利政策的「組合拳」,全面提升國際貨運航班邊檢查驗效率,有效應對貨機量增加的新挑戰。
接送轉運
剛性流程和柔性關懷讓每個人「毫無畏懼」
「感謝您的配合,我們帶您回家!」幾乎每一位經歷過機場轉運的入滬居民,都會收到這樣一份來自「入境人員接送轉運工作隊」工作人員的親切問候。
是的,抗疫期間,沒有比「回家」更讓人期盼的事情了——然而,正是為了他人心中的這樣一份期盼和溫暖,上海入境人員由專人專車轉運至社區,實現人員精準分流,也通過精細化管理,讓入境人員始終處於閉環之中,從入境管理到社區管理無縫銜接,更構建從「艙門」到「家門」的工作閉環。
為無縫銜接落實人員登記轉送,全市各區織牢、織密轉運工作網,不斷優化流程:機場志願者負責將已經完成核酸檢測和信息登記的入境人員送上專車,統一送至集中隔離點進行隔離;再由街鎮接棒,從集中隔離點將完成集中隔離的轄區居民接回送到家,嚴格確保全程不與外界接觸。此外,加強車輛、防疫物資、生活物資等保障,每日根據實際需求分發派送。
來自上海16個區的公安民警、志願者24小時駐紮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開展轉運工作。每一個流程、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有絲毫鬆懈麻痺和疏漏。每一位參與者都明白織密織牢這座超大城市的「防疫閉環」的意義,這要求他們全力以赴。
市公安局閔行分局疫情防控和轉運專班臨時委員會,在抗疫期間,將機場國際轉運專班分為三組,並在浦東機場和虹橋機場分別設立特殊通道,與海關衛生防疫專員一起對入境者逐一進行信息登記、體溫檢測、分流轉運。「怕是沒有用的,一定要按照步驟去做好核對、分流和護送的工作。如果這一步就有瑕疵,那麼後面的努力都會白費。」
正是抱著要「死守」住每一個關卡的高度責任感,全市公安幹警跨前一步,讓入境返滬人員第一眼就感受到了城市的暖意。
作為滬上境外人員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長寧區民政局在3月5日接到機場轉運任務後的16小時內便完成組織籌備、人員招募、集結培訓等準備工作。因時因勢因情,根據隔離政策的調整而及時優化轉運流程,繪製流程圖,開展工作提示,做好應急處置預案,並先後製作中英文對照版防疫健康提示、入境人員接送登記表等材料,以漫畫形式繪製告知書、流程圖,確保轉運流程的閉環。
從3月6日至9月7日,長寧區350餘名機關志願者,分10批進駐虹橋機場、浦東機場和臨時留驗點,在機場24小時駐點值守,調動100餘輛車輛加以保障,實行24小時駐守轉運。截至9月7日零時,累計安置人員總計10410人,累計居家隔離2664人,集中隔離3048人,「7+7」隔離569人。
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的長寧區虹橋街道,轄區內境外居民達2.6萬,有著「小小聯合國」之稱。針對外籍居民來滬工作比例高、舉家來滬比例高、租賃居住比例高的特點,虹橋街道在市區「規定動作」基礎上,聚焦實時信息排摸、多語種宣傳告知,剛性管理與柔性服務保障並重,紮實推進防控全程閉環。
「用好社區治理『繡花針』,串起防控『千條線』」,虹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胡煜昂說,面對一天最多居家隔離近800人,一晚最多機場轉運近百人的防控壓力,虹橋街道在實踐中形成了「線上+線下」全覆蓋排摸信息、「人工+智能」多語種宣傳告知、「守門+護人」全流程閉環管理、「老外+老外」柔性化關心服務的「4+」工作法,成為講好中國防疫故事的社區窗口。
屬地管控
以「繡花針」串起最強力量和最齊人心
堅持黨建引領,堅守人民立場,緊密依靠群眾——回望抗疫期間屬地社區管控閉環,很多基層社區在實戰中有了這樣的心得。
在黃浦、靜安等中心城區,針對區域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特點,諸多基層街道黨工委堅守人民立場,第一時間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以及組織協調和信息報送、居家隔離觀察、企業聯絡等5個工作小組,組建機關幹部聯絡員隊伍下沉各居民區,切實統籌各類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充分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群眾優勢轉化為疫情防控的強大動員優勢,主動帶頭擔當作為。
同時,依託社區黨委、街區黨建(共治)聯盟、居民區零距離家園理事會等現有工作平臺,發揮居民區、駐區單位、「兩新」組織等各類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
此外,廣泛動員居民群眾守好「自家門」。引導群眾提高意識,在信息排摸工作中,發動居民骨幹、樓組長和居委會幹部一起開展排查,發動鄰居、家屬及時提供居民外出、境外人員回滬和外地來滬返滬情況。在小區出入口,組織志願者與物業保安、居委會社工一起落實管理要求,做好詢問、登記、測溫等工作。在落實居家隔離各項工作中,動員志願者、鄰居幫助隔離人員解決生活困難、開展心理疏導等。
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門、辦好自己的事——廣大基層社區逐步形成了黨組織主導、條塊聯動、齊抓共管、全民參與的「一盤棋」工作格局。
在五裡橋街道,依託新成立的「紅色物業聯盟」,向全體物業服務企業、業主及各界人士發出倡議,為配合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轄區各物業公司春節滿崗上班,日均上崗人員達989名。有的物業公司,如海悅花園小區中海物業,為了服務小區老年業主和行動不便的業主,推出配送大米、飲用水、大件式快遞及買菜送菜等「暖心」便民服務;名盛苑小區業委會總結提煉出「門崗服務六步工作法」,即門崗志願者與保安做到逢人逢車必攔停、逢人必測溫、必查驗身份、必核實來訪情況、必做好人員登記及返滬人員信息必報居委等,將閉環細節進一步落實。
「三人小組」,這是閉環管理中基層湧現的「別動隊」。
為加強全流程閉環式管理,很多街道在實戰中從各職能科室抽調同志組成工作專班,這樣的「別動隊」打破了條塊分割,以靈活高效為導向,為基層的閉環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有社區成立由居委會、衛生中心、派出所形成的「三人小組」,確保每一名入境人員進入社區的第一時間都有專人對接。許佳駿,斜土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其所管轄居民區境外人士多、留學生多。他帶領社工無論白天黑夜接到任務第一時間趕到小區門口與「三人小組」成員一起接應境外回滬人員,並落實消毒和監控措施。「最後一道閉環,更要從嚴從緊,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精氣神和責任感」。
此外,在居民區黨總支組織發動下,廣大居民群眾齊參與,凝聚起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也形成了良好防控氛圍。有的居民在微信群定期轉發防疫知識和社區防疫好人好事;有的居民主動加入防疫志願隊伍,配合居委開展工作;還有的主動結對關心小區居家隔離對象,幫助解決隔離對象買菜難等問題,有一分力出一分力,有一片心獻一片愛。
「與其宅家悶得慌,不如志願鄰裡幫」,廣大市民積極奉獻,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截至5月25日,上海全市共發布1.19萬個與防疫抗疫相關的志願服務項目,招募上崗志願者41.74萬人,累計服務301.8萬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