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論文是否抄襲,關鍵要有統一標準

2020-12-04 紅網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副教授姚洪軍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論文涉嫌「抄襲」已經9年,他提供的中國知網查重報告顯示,侯的博士論文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達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別為97.8%、69.1%、55.4%、53.1%、47.6%。對此,他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寫舉報信,結果無一例外地碰壁。中國海洋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認為,侯懷霞博士學位論文不足以構成輕度抄襲;上海政法學院認為侯懷霞的期刊文章不構成學術不端行為。(4月3日《中國青年報》)

在論文是否涉嫌抄襲缺少全社會相對認可、或是權威統一的評判標準前,學術界對認定結果存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在情理之中。按照上海政法學院副教授姚洪軍的舉報,侯懷霞的博士論文在知網查重系統顯示複製比相對較高,而且最高的可達97.8%以上,如果單從人們的常規思維來理解,如此高的重複比重,其論文涉嫌抄襲的可能性很大。不過,也有學術界人士表示,僅憑知網查重系統,很難定論是否抄襲,因為論文涉及法律、新聞報導等方面的直接引用也在重複序列,也就是說,單靠複製百分比就斷定論文抄襲,存在一定不公平性。

事實上,學術界對知網查重準確性的質疑也不是沒有道理。知網雖然有著龐大的學術論文資料庫資源,在查重對比中很容易篩選出那些涉嫌抄襲、包裝和加工過的論文,但並不能夠對論文重複部分進行進一步對比分析,尤其是對一些融入作者思想性、觀點性的論文,更是很難作出客觀判定。這樣說,也不是否定知網的存在價值和貢獻,它至少是攔截學術論文作假的「第一道防線」,為防範學術造假提供著重要的參考。

問題在於,有的學校在碩士生、本科生論文查重方面,過度依賴「機器」,而在人為分析、研討上投入不夠,這就引來了論文評判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因素。我們姑且不論侯懷霞的論文是否存在「抄襲」行文,但從其研究的法律領域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需要原文引用法律法規,這是必要條件,如果把引用的法律條款內容也計算在重複比中,顯然是不夠科學的。

這就要求,學校在論文原創性認定中,需要合理注入人工力量。對那些重複比較高、有疑點的論文,學術委員會要根據專業特點充分研討論證,而不是一味只看重複比,對雷同的語句,作出更加細微的劃分,更要查看作者是否有新觀點、新思想等,向著更加注重論文「含金量」上靠攏。

人們對侯懷霞論文是否涉嫌「抄襲」的爭議,最大的意義便在於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如何更加規範學術行為、推出更加令人信服「裁判」的思考。推動學術論文認定規範化發展,學術界有必要在現有評定標準上,結合專業特點進一步細化。比如可對不同領域論文重複比作出不同頂格限制,儘可能規範和統一評定標準,而非單純的以重複比定成敗。此外,還可加強校外第三方評審機構的建設,對有爭議的論文,引入第三方機構來評判事實,或許這樣會更公平些。

文/周軍

相關焦點

  • 匪我思存反抄襲,對演員評判標準是他們是否出色完成自己角色
    近日,隨著電影《少年的你》火爆熱播,隨之而來的是,原著《少年的你》涉嫌「抄襲」,"融梗'等熱搜,有不少網友還因此抵制電影《少年的你》。28日,匪我思存五次發文談論抄襲問題。並且表示:演員是否優秀的評判標準應該是他們是否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在於他們是否演繹了一部涉嫌抄襲的作品,原著涉嫌抄襲不應該被黑子以此為理由攻擊演員,更不應該成為演員演藝生涯的汙點,哪怕原著是汙泥,演員仍舊開除最結拜芬芳的花,這是一種卓越的能力。應該要共同維護原創利益,打擊抄襲。
  •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事實上,不只是姚洪軍,那些參與評議的專家,也面臨難題:知網查重存在誤差,人工評議不被信任,學術抄襲沒有統一標準……面對這份「抄襲」鑑定,他們也在思考:當學術抄襲被討論至鋪天蓋地時,什麼才是最準確的評價標準?抄襲與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 畢業論文盲審的環節及其評判標準(內部盲審、外部盲審全過程)
    若是得到D檔的同學,則是因為論文未達到規定的要求和水平,不同意送審,即無法送往校外參加外部盲審。這是內部盲審的整個環節和我們經過盲審之後收到的評判意見及標準。評議項目的細目分為選題與綜述(25分)、創新性及論文價值(30分)、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25分)、論文規範性(20分)這四個方面打分,每一個方面都有詳細介紹評判標準。然後是一個總體評價及是否同意畢業論文答辯。最後是學術評語、論文的不足之處和建議。
  • 學術論文重複率高達94%還不算抄襲?
    近日有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的教師反映,院長雷裕春的九篇論文和一篇專著,經知網檢測,重複率有的在30%,有的甚至高達94%,而該校學術委員會認定所有論文都「不涉及抄襲」。(1月23日 央廣網)   我讀了此新聞,感到無比震驚!重複率高達94%的學術論文都不算抄襲,究竟重複率多高才算抄襲,難道重複率要達到100%才能認定是抄襲?
  • 何為論文抄襲應有科學標準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近日有廣西財經學院法學院教師向中國之聲反映,法學院院長雷某正高職稱的九篇論文和一篇專著,經知網檢測,重複率有的在30%,有的甚至高達94%,而該校學術委員會認定所有論文都「不涉及抄襲」(1月24日中國新聞網)。
  • 為什麼要進行論文抄襲率檢測?
    高校學生或者學術科研工作者,對論文抄襲率檢測應該並不陌生,無論是職稱論文還是畢業論文以及學術論文,在提交給學校或者發表之前,要求一定要通過查重檢測,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原創標準,這樣做的目的也有效地避免了論文抄襲的現象,有效避免大量引用文獻內容的論文,淨化了學術環境,杜絕克學術不端的行為
  • 上海政法學院侯懷霞被指論文「抄襲」 副教授舉報9年四處碰壁
    在他的印象裡,侯文中被舉報雷同的部分,涵蓋科普性敘述、新聞類報導,也有相關的法律法條,而這些都要依照實際情況來綜合判定。  「一些歷史性綜述,有時候用自己的話概述反而不準,不如直接引用已有的說法。」李其說。「知網查重並不能作為評判學術抄襲的唯一標準。」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事實上,不只是姚洪軍,那些參與評議的專家,也面臨難題:知網查重存在誤差,人工評議不被信任,學術抄襲沒有統一標準……面對這份「抄襲」鑑定,他們也在思考:當學術抄襲被討論至鋪天蓋地時,什麼才是最準確的評價標準?抄襲與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查重系統的結果專家「不認」作為同事,姚洪軍第一次關注到侯懷霞「涉嫌抄襲」,是在2010年5月。
  • 高校查重軟體不夠智能 無法判斷論文是否抄襲
    畢業季即將到來,畢業生最關切的,應該就是畢業論文答辯能否過關。但在答辯之前,他們還要先通過一道「檻」——論文重複率檢測。廈門不少高校為防止論文抄襲剽竊,給論文重複度劃了條標準線,重複率高於標準的,就不能參加答辯。查重軟體,因此受到關注。  但是,查重軟體就一定準確無誤嗎?
  • 匪大凌晨發微博斥責抄襲引爭議,關鍵在於如何定義抄襲標準!
    對於作品抄襲現場一直以來都存在,這件事情大家之所以爭吵不休,兩方站隊,還是因為對於抄襲的標準雙方的意見不統一,站如懿傳的網友覺得從調色板看,如懿傳構不成對匪我思存所寫的作品《冷月如霜》的抄襲罪名,不能憑著那麼點相似的地方就認定抄襲,相同的要看,不相同的也要看!
  • 離了檢測器,就不知論文是否抄襲?
    離了檢測器,就不知論文是否抄襲? 汪強     《紅樓夢》第10回中,張太醫來到賈府給秦可卿治病,賈蓉想說出秦可卿的病症,張太醫卻說:「依小弟的意思,先看過脈,再說的為是。」    不過,本文不想多談醫生給病人診斷,而要談談評委給論文把關。據報導,如今論文檢測軟體熱銷,而購買者主要是大學生,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北京青年報》1月4日)。學生為何要買這個東東?原來,很多學生的論文是抄來的,而大段大段的抄襲,論文檢測器能檢測出來。因此,為了讓自己的論文能矇混過關順利通過,自己就要先行檢測一下。由此,也就可以反證出,給論文把關的評委也患上了儀器依賴症。
  • 畢業論文:落筆需謹慎!抄襲有風險!
    學生須了解檢測報告各項指標的情況,可根據檢測結果判斷是否繼續修改還是定稿,選擇定稿必須將論文相似率控制在學校規定的比例範圍內。盤點畢業季寫論文最痛苦的四種情況!如何在一天時間內將論文降重到標準重複率?註:高校已引進論文查重免費系統作為監督學生論文抄襲的工具,畢業論文的抄襲程度與畢業成績直接相關聯,不能通過檢測就無法順利畢業。如何保證論文寫作質量與寫作方法、檢測系統的使用有很大關係。
  • 高校論文反抄襲系統被用做抄襲道具
    目前全國重點高校基本都使用了論文反抄襲系統,這套系統本來是拿來檢測學生論文抄襲情況的,沒想到現在有人拿這個系統做起了買賣:靠反抄襲系統幫助學生修改論文,讓東拼西湊的論文通過學校的檢測。 五分鐘內,系統給出修改報告 小王說,他的室友花了200元,找論文檢測賣家買了一份修改報告。
  • 論文抄襲率檢測原理及問答
    一旦學生提交的論文查重抄襲度超過了百分三十(具體看學校的要求標準),就有可能導致該學生重寫論文或者延期畢業,更有甚者取消學位,花了大把時間和金錢讀的大學沒拿到畢業證換來的是一個延期畢業,對於學生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當然論文查重系統不會成為阻擋你畢業的高牆,前提是你了解它。要破敵,必先知敵;要過學術檢測這一關,當然必先了解這一關的玄機。
  • 論文抄襲的認定標準不能「縹緲不定」
    (《中國青年報》4月3日)之所以碰壁,是因為僅僅憑藉「查重報告」,還判定不了「論文抄襲」。客觀而論,「複製比」居高不下,的確是很多「抄襲論文」的一大表徵,如今很多作假論文浮出水面,就是因為過不了「查重」這一關。但還應看到,查重檢測本身也存在客觀不足。
  • 廣西財經學院一院長論文重複率90% 學校認定「不是抄襲」
    央廣網南寧1月23日消息(記者任夢巖)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論文查重是如今每個大學生在畢業答辯前的必經步驟,根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標準,論文的重複率在10%-25%不等,基本可以被認定為抄襲,無法參加畢業答辯。
  • 認定論文抄襲何以比登天還難?
    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依靠這些查重報告,他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寫舉報信,跟涉事學校反映情況,打電話給期刊和論文原文作者,也在網上發帖,結果是無一例外地碰壁。(4月3日《中國青年報》)一個法學專家,搞不定一起論文造假事件——這大概就是學術治理所面臨的現實尷尬。這個尷尬,具體表現在三個問題上:一是以前的老論文,究竟能不能用新的標準去查?
  • 要防止學位論文抄襲 校方導師需嚴格把關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事件的發帖人小蕭曾提到他發帖的初衷:主要是因為現在正值各高校開展學位論文答辯的時期,想提醒那些抄襲的人,抄襲真的很容易被發現,所以最好不要抄襲。     他告訴筆者,他所在專業的老師基本上全看過了此次關於論文抄襲事件的報導,有的老師還特意提醒他們指導的學生要注意學術規範。
  • 論文反抄襲軟體「變味」:你有軟體我有攻略(圖)
    又到一年博碩士學位論文寫作的緊張時段,截至今年,廣東高校導入論文反抄襲軟體已經進入第三年。然而,記者在一周來的調查採訪中發現,論文反抄襲軟體在不斷成熟的使用過程中已經悄然「變了味」,從最初的單純高科技檢測工具,異化出了了某些佔據資源人士的「賺錢機器」、投機取巧人士的「投機工具」和反反抄襲攻關對象等多個身份。
  • 高校論文查重火爆 已成一些學生掩飾抄襲的工具
    然而,這一本應沒有爭議的量化指標卻因各個查重技術軟體有著不同的標準,且不同的檢測方式得出的結果相差甚遠,而讓不少大學生摸不著頭腦。  而在論文查重的背後,學生的剛需甚至催生了「降重」「代寫」等服務。原本促進原創論文發展的技術卻被一些學生和網絡店鋪變成了藉助文字遊戲掩飾抄襲的輔助工具。我們究竟如何看待論文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