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學院侯懷霞被指論文「抄襲」 副教授舉報9年四處碰壁

2021-01-13 閩南網

信機器,還是信人

  姚洪軍想不明白:「我也是學法律的,白紙黑字的證據擺在這裡,難道還不足以認定?」

  在他看來,居高不下的「複製比」是推不翻的事實。

  但在中國海洋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參與侯懷霞論文鑑定的專家李其眼裡,查重報告裡的數字並不一定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李其承認「侯懷霞的論文存在缺陷」,但他同時強調,「這絕不屬於抄襲」。

  按照他的說法,知網的查重會標記雷同的語句,但無法作出更加細微的劃分。尤其像侯的博士論文為法學類別,涉及援引大量法律法條的情況。

  在他的印象裡,侯文中被舉報雷同的部分,涵蓋科普性敘述、新聞類報導,也有相關的法律法條,而這些都要依照實際情況來綜合判定。

  「一些歷史性綜述,有時候用自己的話概述反而不準,不如直接引用已有的說法。」李其說。「知網查重並不能作為評判學術抄襲的唯一標準。」

  從2007年開始,學術不端問題越發被重視,部分高校要求碩士研究生論文和博士論文都需要進行知網查重,只有檢測合格才能論文答辯,這個要求隨後也延伸到了本科階段。

  相比人工篩查,它的資料庫龐大,篩查標準統一,工作周期短,面對與日俱增的大量論文保證了審核速度,它逐漸成了學術問題篩查不可替代的「第一道防線」。

  2012年,教育部頒布《學位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2014年,又頒布《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從百度搜索指數來看,知網查重的搜索指數從2012年開始出現升高。

  但即使知網查重是我國目前相對可靠的查重工具,機器檢測與人為判別畢竟存在一定的差別,一些有關學術問題判別的爭議也往往因此產生。

  李其說,引入知網後,學術界往往將「複製比」作為判定論文是否合格的唯一標準。問題是,不少優秀論文是在既有的成果上推進的,有突出的創新點但可能也存在較多雷同之處,很容易被複製比這一個指標「一棒子打死」;另一部分人卻因此找到了捷徑——可以沒有觀點,但是要會用新鮮的寫法包裝。

  在李其看來,知網查重一方面的確保證了論文的原創性,同時卻也「圈住了君子,放過了小人」。

  這個空子曾被不少人死死地盯住。在市面上,一種所謂的「反知網查重」開始流行,各式各樣的論文檢測系統應運而生。打開淘寶,一個月銷量高達55萬多筆的軟體還能提供「降重」服務。

  拿這個軟體來說,它可以根據論文查重情況,自動計算論文「降重」的價格,若需求緊急,24小時處理完還需再加錢。每逢畢業季,該店鋪的論文查重及「降重」服務價格噌噌地上漲。

  有人總結,企圖抄襲者能夠用各種方法規避掉知網的查重,而潛心創作者因為引用問題卻可能無法通過。

  「知網查重系統的存在,歸根結底是為了方便,並非絕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是不是學術不端應交由專業組織和專業人士作判斷。」

  關注過多起學術抄襲事件的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熊文釗,也認可這種說法。他表示,知網查重系統統計的相似度可以用作提示,是否構成抄襲必須進一步鑑別分析。

  在眾多的學術不端行為中, 學術打假的對象多數來源於直接搬運他人著作的顯性抄襲者。作為一種更隱蔽的方式,「軟性」的抄襲並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軟性」之外,還有一個更廣闊的範疇——「隱性」抄襲。有國內知名高校在讀學生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自己與導師合著的畢業論文被導師私自「霸佔」:縮寫為短篇論文,以個人的名字偷偷發表在期刊上。導師解釋只出現一位作者是「期刊要求」;但期刊回應「基本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即使對於專業組織和專業人士來說,鑑別分析抄襲也是道難題。比如對於界限並不分明的中間地帶,什麼能成為評判抄襲與否的標準?

  李其的方法是判定作者是否提出了新觀點。但問題是,「觀點機器無法識別,需要依賴人評。但人又很難被信任」。

  他們只能再次回歸軟體,這位教授無奈,「可軟體不可能沒有誤差」。

  事實上,在國外,篩查論文也主要依賴這樣的反抄襲檢測系統。國外大學中應用最為普遍的系統是Turnitin。

  Turnitin會將用戶上傳的文檔與後臺資料庫裡的文章作出比對,計算相似度的比例,以及包含大量相關信息的「原創性報告」。

  但這個系統,有著極其龐大的資料庫:超萬種不同的期刊雜誌、數以百萬計的圖書、以百億計的網頁。它還採用了智能語料庫技術——哪怕你改寫了原文,一樣會暴露。

新技術能否檢測舊問題

  被侯懷霞寫入博士論文「致謝」中的劉惠榮,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的黨委書記。侯懷霞表示,劉是自己的朋友、曾經的領導和同事,讀博期間曾給自己諸多鼓勵。

  劉惠榮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在2008年,那時候,學院裡的答辯尚沒有查重手段。對侯的論文審查,是答辯小組成員通過幾層評議對內容進行的審核。

  「這在當時沒有任何問題。」她強調。

  在她看來,存在問題的反而是舉報本身。「侯的博士論文是2008年發表的,舉報人是2015年用知網的查重軟體檢測,這是用現在的軟體和標準去檢測過去的文章」。

  她表示,一來,知網檢測到「借鑑」的文章裡,涵蓋了侯文發表後刊發的文章,誰借鑑誰還不好說;二來,時代不同,用現在的標準去追溯和定性過往的文章學術不端並不能說得通。「即使從法律角度講,也存在不咎既往的說法」。

  2009年,教育部頒布了《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範指南》。事實上,被指抄襲後,總有高校及當事人回應:「刊發的論文發表早於各項規範出臺。」

  重慶師範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張世友從教21年,10篇論文被指抄襲,其間職稱從講師晉升到了教授,並調入了另一所大學。這些論文中至少8篇大量「引用」了文末的參考文獻,有的幾乎全文由多篇參考文獻組合而成。

  對此,張世友給出的說法是,被舉報的論文多發表於2005年之前,「構不構成所謂的學術抄襲、學術不端,真是10年前的標準不一樣」。

  湖北經濟學院財政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蔡紅英曾被公開舉報「學術不端」。她的兩篇論文一半篇幅以上引用他人已發表的論文,博士期間發表專著與他人已出版的專著在部分章節上存在大量相似,還有兩篇文章涉嫌一稿多投。

  但校學術委員會對此的認定是,蔡紅英兩篇論文發表時間在規定實施前,當時全國高校的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研究管理尚未完全規範,引用不夠規範的現象比較普遍,也是刊登兩文的雜誌社所允許的。「存在學術不夠規範問題,但不屬於『學術不端』行為」。

  雖然早已見怪不怪,但在熊文釗看來,「不能以新技術去追溯舊問題」,重點是要區分長期以來,判定抄襲的主要標準是不是未曾改變過——比如,無論什麼時期,大面積的重合都不被允許。

  「在標準一定的情況下,這只是用新技術去檢測曾經沒發現的問題。」他說。

相關焦點

  • 評判論文是否抄襲,關鍵要有統一標準
    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副教授姚洪軍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論文涉嫌「抄襲」已經9年,他提供的中國知網查重報告顯示,侯的博士論文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達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別為97.8%、69.1%、55.4%、53.1%、47.6%。
  • 論文抄襲的認定標準不能「縹緲不定」
    又是一場沸沸揚揚的「論文抄襲」風波,而站在風口浪尖的,不僅是舉報者和被舉報者,還有「複製比」。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副教授姚洪軍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由他提供的中國知網查重報告顯示,侯的博士論文除本人已發表文獻複製比達55%,另外5篇期刊文章分別為97.8%、69.1%、55.4%、53.1%、47.6%。但是,無論是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寫舉報信,還是跟涉事學校反映情況,一一打電話給期刊和論文原文作者,包括在網上發帖,姚洪軍無一例外地碰壁。
  •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視覺中國供圖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上海政法學院研究生處官網顯示,侯懷霞2004年考入中國海洋大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環境資源法方向)專業。2008年6月6日,她完成了畢業論文。姚洪軍提供的知網的查重報告顯示,侯懷霞另有5篇期刊文章也被指抄襲。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原標題: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誰來判定論文抄襲?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
  • 認定論文抄襲何以比登天還難?
    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依靠這些查重報告,他給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寫舉報信,跟涉事學校反映情況,打電話給期刊和論文原文作者,也在網上發帖,結果是無一例外地碰壁。(4月3日《中國青年報》)一個法學專家,搞不定一起論文造假事件——這大概就是學術治理所面臨的現實尷尬。這個尷尬,具體表現在三個問題上:一是以前的老論文,究竟能不能用新的標準去查?
  •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抄襲與否的邊界到底在哪兒
    法學專家搞不定學術打假——  誰來判定論文抄襲?  看到查重報告顯示,論文的文獻複製比超過50%的時候,姚洪軍一度覺得自己要舉報的抄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這位上海政法學院法律學院的副教授,關注本院院長侯懷霞涉嫌「抄襲」已經9年。
  • 貴州遵義師範學院一副教授全文抄襲本科生畢業論文
    近日,一則舉報貴州省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趙井春抄襲安慶師範大學2012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金鵬論文的網帖,在網上引起關注。  今年28歲的金鵬,是安慶師範大學2008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8月5日,金鵬在網上發帖舉報趙井春抄襲自己的本科畢業論文。
  • 上海財大3名博士被指論文抄襲 其導師6年前陷抄襲風波
    6年後,剛獲本校調查「不構成抄襲」結論,其3名博士又被舉報抄襲,上海財經大學(以下簡稱「上海財大」)被舉報者指責存在「抄襲窩案」。   近日,上海財大教授徐國祥指導過的3名博士,被人指出學位論文涉嫌抄襲;而他本人在6年前,亦被人舉報抄襲。2019年3月,上海財大剛給出調查結果,認為其不構成抄襲。   徐國祥系該校統計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模範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稱號。
  • 濰坊學院一教師著作被指抄襲,現已停職配合調查
    新京報訊(記者 潘聞博)山東濰坊學院教師楊潔被指去年出版的一本專著,抄襲太原師範學院副教授郝建傑的博士論文。新京報記者今日對比其專著與郝建傑2011年發表博士論文,發現內容中有多處重合部分。 對此,郝建傑10月14日回應新京報記者稱,舉報一事屬實但暫不便接受媒體採訪。
  • 公務員舉報自己論文被抄襲 遵義一教授陷抄襲風波
    信息 公務員舉報自己論文被抄襲 遵義一教授陷抄襲風波 日 15:50 來源:貴陽晚報 參與互動    本報訊 近日,遵義市某大學副教授趙某,陷入抄襲本科生論文風波。
  • 益陽市委副書記黎石秋碩博論文被指抄襲,還涉及一稿多投
    新京報訊(記者 劉名洋 實習生 陸寧玥)7月初,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在微博舉報稱,湖南益陽市委副書記黎石秋碩博論文存在嚴重抄襲。事發後,湖南大學及益陽市委組織部介入調查。今日(7月12日)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黎石秋多篇文獻還存在一稿多投的情況。
  • 中國政法大學博士李仕春學位論文被指涉嫌抄襲多篇他人論文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近日有網友在網上舉報,中國政法大學2002年畢業的博士生李仕春博士學位論文《民事保全程序研究》多處抄襲他人論文成果。澎湃新聞記者從中國知網下載了李仕春的博士學位論文《民事保全程序研究》。
  • 兩湖南廳官博碩士論文均被指抄襲,兩單位均回復仍在調查
    董嵐和黎石秋碩士論文的查重報告。 微博截圖拼圖兩湖南廳官博碩士論文均被指抄襲6月30日,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在微博舉報稱,董嵐的博士論文存在抄襲。吳丹紅公布的查重報告顯示,董嵐的博士論文題目為《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財政法問題研究》,發表於2007年10月16日,全文共13萬字,其中複製部分有6萬餘字。新京報記者發現,董嵐大量抄襲黎石秋的博士論文。
  • 山東濰坊學院教師楊潔專著被指抄襲他人論文撤銷職稱調離崗位
    山東濰坊學院教師楊潔被指去年出版的一本專著抄襲太原師範學院副教授郝建傑的博士論文。10月20日,濰坊學院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相關情況通報。  全文如下:  學校依據目前已查出的楊潔同志學術不端情況,根據《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國科發監〔2019〕323號),按照相關規定研究決定:  撤銷楊潔副教授職稱;相關學術稱號按規程撤銷;調離教師工作崗位;繼續展開調查,發現問題跟進處理。
  • 北影教授實名舉報河北大學一畢業生論文抄襲,校方:查!
    7月21日,河北大學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情況說明:7月20日,收到關於對我校經濟學院教師石某某2005年碩士畢業學位論文涉嫌抄襲的舉報。學校高度重視,立即啟動調查程序,責成黨委教師工作部牽頭,學術委員會秘書處等單位參加,依據相關規定對石某某涉嫌抄襲一事展開調查。我校對任何學術不端行為始終堅持「零容忍」,一經查實,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姑息。
  • 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論文拼湊,涉一稿多投
    值得注意的是,對蔡紅英學術不端的舉報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現,但截至目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未在任何公開渠道查詢到該校對此進行過相關調查,也未見任何處理措施。記者聯繫到蔡紅英本人,她拒絕回應抄襲一事並迅速掛斷電話;湖北經濟學院相關部門的電話也始終無人接聽。
  • 西南交通大學一博士論文第4章被指抄襲超90%[圖]
    楊小凱的《經濟學原理》最早出版於1998年,而黃慶的博士論文是在2000年才發表。  抄襲內容幾乎一模一樣  這份材料指出,論文涉嫌抄襲的內容涉及廣泛,包括論文中大量的文字表述、公式、模型、以及很多理論和證明,都和楊小凱著作中的內容一模一樣。舉報材料中一共列出了13項文章表述的抄襲和20項模型、定理與論證過程以及圖表的抄襲。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學術造假的新聞、論文抄襲的故事咱也聽多了看多了,但看到這樣抄襲的還是第一次,這可是碩士論文啊……」    「也不帶這麼抄襲的吧?」    發帖人小蕭所指的「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是東北財經大學2007年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
  • 論文被舉報「只有名字是原創」的南京藝術學院美女博士,調查來了
    近日, 南京藝術學院發布一則「撤銷學位公告」,引發網友們一片點讚之聲!公告內容顯示:2019年6月獲得該校藝術學博士學位的學生郭彥努(女),經調查核實,認定其博士學位論文和其期刊論文存在多處抄襲、剽竊現象,情節嚴重。根據相關規定,決定撤銷其博士學位,註銷其博士學位證書,原學位證書作廢。
  • "史上最牛碩士論文抄襲"調查 用替換鍵就搞定
    2008年10月21日的《人民日報》曾報導了華中師範大學學生賈某因抄襲被檢舉而受到取消碩士研究生資格的處罰;今年也發生了雲南中醫學院院長被指抄襲論文、廣東商學院一名副教授被指抄襲重慶長江師範學院一名學生的本科畢業論文的事件。還有一些論文抄襲事件雖未被媒體報導,卻被舉報人發到網上「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