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在各朝代都有設置「司天觀星」的專屬機構,如《尚書·堯典》的說法:「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後世這個機構多稱為「司天監」,或者「欽天監」。而他們的工作就是——掌天文歷數風雲氣象。工作內容就是「觀測和記錄天地日月星辰的變化和狀態,以及呈現的方式和運行等」。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觀天象,應人事。即提醒可能出現的徵兆。
唐朝司天監袁天罡劇照
天地日月星辰也好,天文氣象也好,作為世界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肯定有其規律,比如曆法的制定,根據月亮的朔望之期;春夏秋冬四時,根據北鬥七星的運行。這是千百年來古人通過不斷的觀測天文星象,而歸納總結出來的規律,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既然是自然常態,必然也有「非常態」的情況出現,古代所謂的「徵應」,更多的正是基於「非常態」的現象,去預測和判定。而這種預測和判定,必然也是之前曾發生相同情況下,發生了何事的歸納總結。這點必須在此說明。
天地之間
本文先從與「天」有關的非常態自然現象,來說明古代的認知。古代的創世論,是以「元氣論」為基礎,認為天地日月星辰等萬物皆是「氣」,輕清者上升為天,重濁者下沉為地。因此,天為陽,地為陰;但陰陽相生,天地相互也各有陰氣陽氣。《星經》載「或則天裂,或則地動,皆氣有餘,陽不足也。地動陰有餘,天裂陽不足。皆下強盛,將害君之變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裂現象的發生,是因為組成天的陽氣不足,導致陰氣顯現;地動現象,是因為地的陰氣太多了,超過了陰的極限。此書談到這個問題時,舉例當時漢朝時期,發生這現象後,出現了呂后當權。
古代司天台
何為天裂呢?天裂的表象就是天空看著有空隙,其實是雲的作用,比如一片巨大的白雲中間,雲朵斷裂了開了,似乎把天分裂開了;或者一大片烏雲,中間分開成一條裂痕。關於這個現象,古代不同的書籍中提到相對應的「徵兆」。京方《易妖佔》載「天開見光,流血滂滂」;《天鏡》說「天開見光,流血汪汪;天裂見人,兵起國亡」。這個歷史實證就是「漢景帝三年,天北有赤者如席,長十餘長,或曰赤氣,或曰天裂,其後有七國之兵(七國之亂)」。
相關自然現象
天裂,也被稱為「天分」。《易妖佔》載「天分作亂之君,無道之臣,欲裂其土,國之主當之」。史書裡記載了這個應兆:晉穆帝五年八月,天裂有聲,又有天裂見其流水、馬、人,之後就是晉哀帝失德,內部爭權,桓溫專權。這裡提到了「天裂有聲」的現象,有時候沒有天裂,也會出現「天鳴」。京房《易傳》曰「天鳴必有殺,民流亡」;《易妖佔》又說「天鳴有聲,人主憂」。天鳴現象,就是「無雲而雷」,或者「憑空有鳴」。《天鏡》載「天鳴主死,百姓哭」。相關的徵兆應驗,史書中有很多。
自然現象
大家有沒有發現,天裂和天鳴,這一類的現象出現,都和江山社稷或君王有關。按照開篇說的「陰盛」,君王及江山社稷為「陽」,對應的就是后妃、大臣、和諸侯地方。了解了這個關係,基本上看上面的解釋,大都離不開這些。也就是地方亂政,威脅到江山社稷,或者有君王有妨礙。除了這兩種現象,與天有關的現象,還有「天變色」,《天鏡》載「天忽變色,四夷來侵」。但是古書對於何為「天變色」,並未有詳細講解,平時常見的晴朗忽然烏雲密布,應該是正常天氣現象,和這裡說的並不是同一類。
天高雲淡
最後要說的與天有關的現象,那就是天上下雨時,隨著雨落下了物品,或者雨的顏色等。如《尚書》載「夏桀無道,天雨血」。古代認為「天雨血」,對應君主兵災。這一類事例在《漢書·五行志》有兩次記載,分別在漢惠帝二年,雨血於宜陽,之後就發生了大臣誅滅諸呂的事件;漢哀帝建平四年,山陽地區天雨血,之後發生的事是王莽篡朝。除此之外,《天鏡》一書裡認為「天雨雜物,皆為兵喪,萬民流亡」。以上這些,均是有文字記載的古代徵應事件!古人把曾發生的天象和事件對應,由此又得出規律,或許並不能一一應驗,我們要明白,古代司天監的職能意圖,其實是在於「規勸天子施行仁政,以天下蒼生和江山社稷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