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遇到日食會怎樣應對?古人認為日食有何寓意?如何救日

2020-12-04 城市船夫起

2020年6月21日,是父親節,同時還逢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金環日食·網絡供圖

《春秋內事》曰:「日者,陽德之母也」,即太陽是一切光明的源頭。《尚書·洪範》解釋認為「太陽是一切光明的表明,是所有屬陽的精華部分,因此象徵著事物尊貴的一面」。結合此,東漢劉向結合「天人感應」學說,提出了「日者天之象,君父夫兄之類,中國之應也」。其實提出「太陽代表君王」的說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如《禮統》裡說的「日者,人君之象」。《易傳》提出:聖王在上,則日光明而五色備。在《禮記》中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在封建時期,君王為最高統治者,《夜航船》一書言「聖人扶陽而尊君」。

太陽和地球示意圖

明白了太陽是「君父夫兄之類」的應照,再具體而言,日食現象就有所依據了。《漢書》曰:日者,德也。故日蝕則修德(月食為失刑)。《禮記·昏義》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天,日為之蝕。我們暫且按照字面意思翻譯一下:天子不施仁政,宮廷外的政事就存在問題,讓上天看到,就會發生日食」。在《後漢書》中的說法,對日食的現象看的更嚴重,認為「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由此可見古人對「日食現象」的重視程度。

天子祭日儀式·網絡供圖

據記載,目前最早的一次日食是發生在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仲康為政時期)。在《尚書》裡也寫了當時國君面對這個現象所採取的措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這裡的「嗇夫」是掌管幣禮的官員,主幣之官。當時發生日食,君王就把大臣都召集到一起;命人不停的敲鼓;讓掌管錢幣的小官趕緊取錢幣,以禮敬上天;然後令國都內的百姓都到大街上行走,當作服苦役。

天人感應·網絡供圖

根據這個記載,後世在修禮儀時,就保存了下來。在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發生了日食,據《左傳》載,當時的應對措施仍然是「請用幣」,即使用幣禮。在解讀《春秋》的《穀梁傳》裡,由於其書主張必須嚴格對待貴賤尊卑之別,所以在應對日食現象時,給予嚴格的等級劃分,不可「越禮」——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尤其這「凡有聲音,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的說法,至今仍影響著現代人遇到日食的觀念和做法(民間還有敲打鍋碗瓢盆之類的習俗)。

日食圖片·網絡供圖

但是同時代,也有不同的說法,到了東周時期,當時魯國的大臣就把上述「禮儀」拆分了。要求只要天子「伐鼓於社」,諸侯「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到了《禮記》中記載,對於發生日食,君王應該如何做,已經就剩「一旦發生日食,天子就必須穿素服,整改朝政,再認真履行作為天子的職能」。這之後,更加簡化到天子什麼都不要做了。如《左傳》裡提到,發生日食,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這期間不允許大臣們朝見天子,必須回家自我反省。

日食形成原理·網絡供圖

文章的最後,我們討論一下,古人是否「愚昧」,本是一種自然天文現象,居然認為「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左傳》」;又為何生出這麼多繁瑣的禮儀習俗?然而事實情況並非如此,在《史記·天官書》中有對「日食現象」的理論描述——日月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為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這個理論是和現在天文研究的結果一樣的,揭露了日食不過就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地球之間,這就會發生日食。至於「天人感應」,也不過為了強調「人敬畏天、敬畏自然」;涉及到日食與君王,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尋找向君主諫言的機會,規勸或讓君王自我反省自身是否聖明,其政是否有失,以期天下昌明,國泰民安。

日食形成動態圖

另:日食分日偏食、日全食,日環食等。但這些都是相對的。可以設想,你看到的日全食,在地球的別的區域就可能是日偏食。因為日食就是太陽照射到地球光亮的角度問題。

相關焦點

  • 父親節逢日食,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發生日食有何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今人歡呼看日食,古代「天人感應」日食有哪些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從天人感應來說,古人如何理解發生「日食」的天文現象
    ·網絡供圖由於古代認為「日者,人君之象」,結合天人感應的學說,出現日食,便是「蒙蔽聖聰」,與江山社稷及教化有了直接聯繫。,但還有諸侯、大夫及平民呢,會有哪些反應呢?《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也就是諸侯應對的規模略低於天子,大夫一級就只需要敲打金柝就行了。大家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發出聲音,讓上天聽到動靜。按照這個邏輯,平民一級也就只能敲打一下木製綁子之類的了(未見相關記載)。到21世紀初,遇到日食月食,民間還有敲打鍋碗瓢盆之類的習俗,從這一點看,傳統文化並未消失。
  • 李林:「救日」與救國——1901年辛丑日食的政治史及文化史意蘊
    11月1日, 《北華捷報》 (The North-China Herald) 報導稱:「慶親王已行文各部尚書, 示諭日食之際將由禮部如儀救護。該部未被公使館接管, 毗鄰俄、美兵營。典禮喧囂, 或會驚嚇外國兵士, 宜有示警。」11月6日, 日食將近, 該報又發布預測細節:   本月十一日禮拜一, 將有日偏食。
  • 日食的生死力量,古人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我們現在都知道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而在古代日食則被稱為厄運,尤其是對於國王來說更是如此,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 各地因日食上演了一場視覺盛宴,我們來看看古往今來的日食現象
    日食在國內最早的文獻記載是在《尚書》中,比如「書經日食」、「仲康日食」。在起源不明的古代,日食的發生會引起極大的恐慌,古代幾乎所有族裔都認為日食是不好的預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認識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四個版本。
  • 5種古代文化如何解釋日食
    2017年8月21日,日食的總體路徑將使整個太陽被月亮遮蓋,這是近100年來的第一次,它將穿越美國的廣闊範圍。了解一些早期的文化和宗教如何試圖解釋和理解日食。1.中國古代與食龍日食的最早記載之一(儘管應該注意這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妻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36年。
  • "天狗食日"曾引恐慌 國人何時起不"怕"日食
    記者昨天採訪天文界多位專家獲知,中國可能在2700多年前就有了人類最早的日食記錄,也較早推測出日食基本原理,但真正理解這種純自然的罕見天象還是最近100多年的事。   上海天文臺前臺長趙君亮研究員認為,較可靠的最早日食記錄見於《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這一事件發生於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
  • 古代文明解釋日食的五大方式
    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使來自日食的每個人都能獲得不間斷的信息流。但是,對於人類的大多數歷史而言,情況並非如此。關於日食是由月球在地球與太陽之間連成一線的這一知識,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本是不可能存在的。為了解釋太陽突然的黑暗,這些古老的文明創造了各種傳說和故事。
  • 在成都看日食的正確方法!
    日食,又稱日蝕。佛教傳說中,佛祖釋迦摩尼有一位弟子名叫「目連」,他十分孝順母親。但是,目連的母親卻生性暴戾,被玉帝打下十八層地獄,變成一隻惡狗。目連日夜修煉,成了地藏菩薩,他用錫杖打開地獄門,救出了母親。目連的母親逃出地獄後變成惡狗,去找玉帝報仇,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太陽和月亮吞吃了,讓天上與人間都變成一片黑暗的世界。因此,在民間叫「天狗吃日」。
  • 有記錄的日食是從什麼開始的?古人是如何看待「天狗食日」?
    日食,又叫做日蝕,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在民間傳說中,稱此現象為天狗食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與太陽呈現合的狀態時發生。
  • 古人對日環食怎麼看?
    環食帶會覆蓋廈門等南方地區,其他地區的朋友也能看到日偏食。據氣象臺發出的消息,今天將迎來21世紀最壯觀的一次日環食,還要現場直播那壯觀的畫面。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人對日環食怎麼看吧~首先我們來說說古人對日環食的喜愛程度。
  •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日食
    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傳》裡記錄了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的一次日食,引用了《尚書》裡「辰弗集於房」,把《尚書》和日食聯繫起來。   商代的日食主要記載在甲骨卜辭上。卜辭中被認為是日食的有5次,一般都寫作:「日月有食」,「日又」等。   《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這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對於日食最早最準確記載。
  • 中國最早記錄日食的現象,居然來自於四千多年前
    日食,是即月球與太陽呈現結合的狀態情況下,而發生的一種現象。日食的計算涉及到太陽與月亮運動的準確性有關的,因此,古代許多天文學家都會用它來驗證自己的曆法。
  • 古代日食真的是不祥之兆?連皇帝看了都有點害怕
    古代社會的天文學不夠發達,對於很多天文現象古人都無法理解,所以一些奇怪的天文現象就會讓人跟什麼吉兆,兇兆聯繫在一起。古代有很多史書都記載過日食的發生,而日食則往往被認為是兇兆,皇帝作為一國之君都很害怕日食的出現。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公基:日食的那些歷史記錄
    卜辭中被認為是日食的有5次,一般都寫作:「日月有食」,「日又」等。   《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醜」,這是公認的中國古代對於日食最早最準確記載。這是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這個時間比古代巴比倫記載的烏格裡特日食要晚。(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持續了2分7秒。烏格裡特是敘利亞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
  • 為何古人會認為日全食與災難有關呢?
    而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罕見天文現象的發生,但由於古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只能把天象看作為上天的指示。在中國古代往往把日全食、日環食與天災人禍相關聯,認為是上天對人間的警告。那麼,日全食、日環食是否與災害有所關聯呢?今年這場疫情蔓延至全球,至今也未能消退。這場「日環食」是不是與疫情有所關聯呢?
  • 最早有記載日食的國家是哪個國家?什麼時候還會日食?
    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自古有之,古今中外都有很多關於日食的歷史記載,那麼有史以來有關於日食的最早歷史記載是哪個國家呢?我們來看看相關的資料。《詩經·小雅》說,「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這是對一次日食的記載,大意是:十月初一日是辛卯日,發生了日食。據學者考證,《詩經·小雅》說的日食是公元前776年周幽王時期的一次日食。而國外關於日食的最早記載是敘利亞北部的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別急著以為最早的日食記載在國外。我們再來看一個歷史資料。
  • 全日食對生物有何影響,日食後可能引發哪些自然災害?
    全日食對生物有何影響,日食後可能引發哪些自然災害?發生日環食是因為太陽靠近月球軌道與地球軌道的的一個交點,而同時月球在距此點的最遠的點上。之所以會發生日全食鳥兒此時會失去方向,或者會飛回巢中,蝙蝠和其它夜行動物則可能睡眼惺忪地出來活動。
  • 為什麼會有日食和月食現象出現?
    他們發現,日食出現的時候,天空會變暗,並伴隨有星辰的出現,但月亮卻並未出現。這是因為日食總是發生在月亮從西向東,超過了太陽,並在天空中呈現出新月形的日子裡。當月亮從太陽面前經過時,會將太陽全部遮住,於是我們此時就看不見太陽了。不久,當月亮移走後,太陽又會再次出現在天空中。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那麼為什麼不是所有新月出現的日子裡都會有日食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