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當然這一說法的提出,也是繼承了先秦此類思想的影響。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戰國末期的陰陽學者的理論,把天體宇宙與人事基本就結合了起來。天體之中,日月為尊,日是陽氣的精華,因此稱「太陽」;同理月為陰氣的精華,因此稱「太陰」,(以後文章講到月,再詳細說)。
日食現象·網絡供圖
由於古代認為「日者,人君之象」,結合天人感應的學說,出現日食,便是「蒙蔽聖聰」,與江山社稷及教化有了直接聯繫。《禮記·昏義》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子不施仁政,宮廷外的政事就存在問題,讓上天看到,就會發生日食」。這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君王失德」。《後漢書·五行志》載:「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
日食·網絡供圖
現今最早記載的一次「日食」現象是在《尚書》中「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據推算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朝第三代國君仲康為政),面對日食的應對就是把大臣都召集在一起,然後不停的敲鼓,再命令管錢幣的小官趕緊取錢幣,禮敬上天,之後和大家一起取道路上走路,當作服苦役。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就是「救回太陽」。
日全食景象·網絡供圖
這一做法,周朝修禮時保存了下來,《左傳》載「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日有蝕之。祝史請用幣」,這一點來看「用錢幣禮敬上天」的儀式沒變。當時的大臣叔孫昭子進一步說:"日有蝕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同時《禮記》中還說一旦發生日食,天子就必須穿素服,整改朝政,再認真履行作為天子的職能。另外在《左傳》的記載中,如果是正月發生日食,只需要諸侯和王公用幣禮敬,並在朝堂上敲鼓;之後不允許大臣們見天子,要回去自我反省。
天狗食日·網絡供圖
以上所講的都是天子應對日食的做法,但還有諸侯、大夫及平民呢,會有哪些反應呢?《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也就是諸侯應對的規模略低於天子,大夫一級就只需要敲打金柝就行了。大家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發出聲音,讓上天聽到動靜。按照這個邏輯,平民一級也就只能敲打一下木製綁子之類的了(未見相關記載)。到21世紀初,遇到日食月食,民間還有敲打鍋碗瓢盆之類的習俗,從這一點看,傳統文化並未消失。
當然文化在傳承中,還是有改變的,據說之後民間敲打響器,是為了趕走天狗。因為傳說中發生日食月食是因為天狗吃了日月。
日食原理動態圖
話說古人真的「愚昧」到認為「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左傳·昭公七年》」?甚至荒唐到以為「日全食的出現會使江山社稷出現危機(唐朝李淳風觀點)」。其實不然,古人引用《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是這樣說的「日月薄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為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發生日食,是因為月亮遮擋了太陽。這個觀點正是現代天文給日食下的定義: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由此可見,古人所謂的「天人感應」,像日食月食,也不過是「尋一個向君主諫言的機會,同時讓君主反省自身是否聖明,以期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