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人感應來說,古人如何理解發生「日食」的天文現象

2020-12-08 城市船夫起


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學說,認為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當然這一說法的提出,也是繼承了先秦此類思想的影響。自伏羲畫八卦,以應天象,到戰國末期的陰陽學者的理論,把天體宇宙與人事基本就結合了起來。天體之中,日月為尊,日是陽氣的精華,因此稱「太陽」;同理月為陰氣的精華,因此稱「太陰」,(以後文章講到月,再詳細說)。

日食現象·網絡供圖

由於古代認為「日者,人君之象」,結合天人感應的學說,出現日食,便是「蒙蔽聖聰」,與江山社稷及教化有了直接聯繫。《禮記·昏義》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謫見於天,日為之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子不施仁政,宮廷外的政事就存在問題,讓上天看到,就會發生日食」。這也就是之前所說的「君王失德」。《後漢書·五行志》載:「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

日食·網絡供圖

現今最早記載的一次「日食」現象是在《尚書》中「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據推算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夏朝第三代國君仲康為政),面對日食的應對就是把大臣都召集在一起,然後不停的敲鼓,再命令管錢幣的小官趕緊取錢幣,禮敬上天,之後和大家一起取道路上走路,當作服苦役。這一系列做法的目的就是「救回太陽」。

日全食景象·網絡供圖

這一做法,周朝修禮時保存了下來,《左傳》載「魯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日有蝕之。祝史請用幣」,這一點來看「用錢幣禮敬上天」的儀式沒變。當時的大臣叔孫昭子進一步說:"日有蝕之,天子不舉,伐鼓於社;諸侯用幣於社,伐鼓於朝。禮也"。同時《禮記》中還說一旦發生日食,天子就必須穿素服,整改朝政,再認真履行作為天子的職能。另外在《左傳》的記載中,如果是正月發生日食,只需要諸侯和王公用幣禮敬,並在朝堂上敲鼓;之後不允許大臣們見天子,要回去自我反省。

天狗食日·網絡供圖

以上所講的都是天子應對日食的做法,但還有諸侯、大夫及平民呢,會有哪些反應呢?《穀梁傳》曰:天子救日,置五麾,陳五兵、五鼓;諸侯置三麾,三兵、三鼓。大夫擊柝。凡有聲,皆陽事也,以厭陰氣也。也就是諸侯應對的規模略低於天子,大夫一級就只需要敲打金柝就行了。大家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發出聲音,讓上天聽到動靜。按照這個邏輯,平民一級也就只能敲打一下木製綁子之類的了(未見相關記載)。到21世紀初,遇到日食月食,民間還有敲打鍋碗瓢盆之類的習俗,從這一點看,傳統文化並未消失。

當然文化在傳承中,還是有改變的,據說之後民間敲打響器,是為了趕走天狗。因為傳說中發生日食月食是因為天狗吃了日月。

日食原理動態圖

話說古人真的「愚昧」到認為「國無政,不用善,則自取謫於日月之災《左傳·昭公七年》」?甚至荒唐到以為「日全食的出現會使江山社稷出現危機(唐朝李淳風觀點)」。其實不然,古人引用《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是這樣說的「日月薄蝕,日月之交。月行黃道,而日為掩,則日食,是曰陰勝陽,其變重」。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發生日食,是因為月亮遮擋了太陽。這個觀點正是現代天文給日食下的定義: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由此可見,古人所謂的「天人感應」,像日食月食,也不過是「尋一個向君主諫言的機會,同時讓君主反省自身是否聖明,以期國泰民安」。


相關焦點

  • 父親節逢日食,按照古代「天人感應」學說,發生日食有何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今人歡呼看日食,古代「天人感應」日食有哪些徵兆?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按照古代「天人感應」的學說(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發生日食,在傳統文化裡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徵兆?古代各階層如何救日?這是我們重點要說的內容。
  • 古代遇到日食會怎樣應對?古人認為日食有何寓意?如何救日
    據天文觀測研究,天空將於此日發生日食現象。我國境內可觀測時間為14點以後。據了解,這次是發生在北半球的日食現象,約十年一遇。這次日食的不同之處在於是「金環日食」,屆時太陽將有超過99%的面積被遮住,只剩下一圈金邊兒,是很少見的一次天文奇觀。
  • 廣東事業單位備考資料_日食
    這是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這個時間比古代巴比倫記載的烏格裡特日食要晚。(烏格裡特日食發生在公元前1374年,持續了2分7秒。烏格裡特是敘利亞北部的一個港口城市。根據美索不達米亞歷史學家的描述,太陽在此次日全食過程中「遭到羞辱」。)   從春秋時代開始,古人對於日食有了完整的連續性的記錄。
  • 日食:從"天狗食日"到全民娛樂的地位變遷
    日食,又稱日蝕。當月球圍繞地球&34;時以合適的角度路過地球與太陽之間,形成一條直線,就會出現這種天文現象。從人類的角度觀看,這種遮擋關係仿佛太陽被黑暗一點點吞噬,顧名思義&34;。其目的在於替帝王佔卜兇吉以及制定曆法,諸多習慣也為後代推算歷史事件提供了豐厚的天文研究資料。目前中國最早記錄日食的實物資料出土於河南安陽殷代都城遺址——殷墟。出土文物&34;上用甲骨文記載了卜辭,內容是壬子卜問日食是否會發生。
  • 為何古人會認為日全食與災難有關呢?
    而在歷史上,也有許多罕見天文現象的發生,但由於古人的知識水平有限,只能把天象看作為上天的指示。在中國古代往往把日全食、日環食與天災人禍相關聯,認為是上天對人間的警告。那麼,日全食、日環食是否與災害有所關聯呢?今年這場疫情蔓延至全球,至今也未能消退。這場「日環食」是不是與疫情有所關聯呢?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對於現在人來說,這一點似乎不值一提,不過在古代,曆法系統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這麼準確,看星鬥定時是有其作用的。古人是怎麼夜觀天象的呢?譚天問解讀古人設立觀測天文機構。設立觀測天象的機構與主管官職天象作為統治者行軍打仗、慶典儀式、破土動工等一些列重大事情的主要依據,是古代帝王之學的一部分,有著神秘的地位。自秦漢以來,中央就已專門設立機構,負責天象事務。
  • 2020寧夏事業單位備考公基:日食的那些歷史記錄
    日環食發生時太陽中心部分黑暗,我們得以欣賞到邊緣絢爛奪目的「金環」;日偏食的看點則在於食甚,即月球中心和太陽中心距離最近的時刻,此時,太陽被「咬掉」的部分最大。呈現變化的太陽,讓大家頗為關注。古人也與今人相似,對於日食也是頗為上心,從歷史的典籍中就能了解,天象變化帶給古人更多的是緊張情緒。
  • 日食的生死力量,古人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我們現在都知道日食是一種自然現象,是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而在古代日食則被稱為厄運,尤其是對於國王來說更是如此,那麼古人是如何將日食與命運聯繫?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日食考點分析
    這體現了中國古人一直有的「天人感應」的觀念,這種觀念把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與人事對應起來。由於太陽對糧食耕種、日常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日食對於古人來說就比較可怕,認為是「天狗吞日」,會採取打鼓、朝天空射箭、用物或人祭祀等,希望以此化解災難。
  • 日食後會發生什麼現象?往往會出現兩個「不尋常」的影響
    作者:文/虞子期 日食後會發生什麼現象? 站在科學角度來講,主要天災,人禍等兩個方面的影響,當然我們首先也要強調「日食屬於正常的天文奇觀」,但是不見得完全對地球生物無影響,所以我說往往會出現兩個「不尋常」的影響。
  • 八一八日食觀測史的卦
    古人眼中的日食 封建時代的中國,從先秦時代開始就非常強調天人感應,在陰陽五行這套意識形態中,將日月交食等天象的變化,視為世俗統治的休咎與吉兇。這種機械唯物主義思想,正是將紛亂歸整,用科學原理去理解甚至是掌握世界的範式。從二十世紀開始,我們也是順著這種思路在對日食進行觀測和研究。 近人眼中的日食 小時候的《十萬個為什麼》就告訴過中國的小朋友:日食,又叫做日蝕。
  • 日食發生在什麼時候 什麼情況會發生日食現象
    日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文現象,見過的人無不感嘆其神奇。日食種類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環食,全環食,尤其是日全食發生的時候,白天瞬間變黑夜,隔一會又變白天,那麼,日食發生在什麼時候呢?近年發生的日食天象是什麼時候呢?一起來了解下。
  • 天文曆法:日有食之
    史書《資質通鑑》常有天文現象記載,寥寥數語,但讀者往往忽略這些。周安王五年,公元前397年,就是此書記載最早的,日有食之。周安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日有食之,既。觀看日食後史書在天文方面記載甚詳,《明史》把九大行星都記載的特別詳細。
  • 天人感應
    天人感應所謂量子糾纏,它是指不論兩個粒子間距離多遠,一個粒子的變化都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現象,即兩個粒子之間不論相距多遠
  • 日食引發的災難!
    日食在對於愚昧的古人來說,那絕對是一場災難,因為那是天狗吃太陽,要是不敲鑼打鼓將它趕走,那絕對是一場災難!當然現代人可不信這一套,畢竟那只是一場自然現象而已!日食是怎麼引起的,一年中能見到幾次日食日食就是月球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擋住太陽時,就形成了日食!月球大約27天就要繞地球一周,那為什麼不是每個月一次日食呢?
  • 古人「夜觀天象」是觀哪些天象?五星、七政與三垣二十八宿啥意思
    「星象」,是古代中國星佔家對天空發生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泛稱。「星象學」,在我國已有至少幾千年或更遙遠的歷史了,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常看到一些有名的古人說「夜觀天象」如何如何,最享有盛名的有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司馬懿、唐朝的李淳風和袁天罡以及明朝的劉伯溫等,他們往往會通過觀天象而預測天下大事的變動情況等,比如:一、在《易·繫辭上》:「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指天空的景象,如日月星辰的運行有變化等。
  • 天文日食預告
    日食是一種神奇的天文現象,又叫做日蝕,是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如果三者正好處在一條直線時,月球就會擋住太陽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     在我國古代,將此現象稱為天狗食日。又被作為上天的預告,是上天對古代皇帝做事的不滿,一旦發生,古代皇帝往往會下達罪己詔以贖罪。
  • 古時候的人夜觀天象就知道有大事要發生,他們究竟看到了啥?
    小時候不像現在到處高樓林立,夏天的夜晚抬頭望向天空就能看見許多的星星,然後想到影視劇中的古人夜觀天象就能知道有大事情將要發生,就會很好奇他們到底看到了啥?最被我們所熟知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可能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孔明了。
  • 日食與自然災害的發生有沒有內在聯繫?
    就在前一段時間,我國部分地區觀測到了非常壯觀的日環食天文現象,我國能夠觀測到環食帶的位置,從西藏向東經西南、華南等地區,但環食帶的寬度這次非常窄,僅有21公裡,在此範圍之外的附近地區只能看到日偏食。目前無論是日食還是月食,不但成為天文學界重點關注的天文現象,很多天文愛好者也對此趨之若鶩。不過,在漫長的歷史上,特別是日食一直以來都和天災與人禍聯繫在一起,認為發生日食一定會有不好的徵兆在等待降臨人間。之所以古人會將日食與災禍放在一塊聯想,主要原因就在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後,人們對宇宙的認知程度幾乎為零,甚至連地球本身的特徵及運行規律都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