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見的玻璃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和其他氧化物,在自然條件下玻璃的降解速度非常緩慢,一個玻璃瓶在地底下完全降解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
在2019年,我國玻璃產量大約是5000萬噸,相當於每個人消耗30多公斤,然而玻璃的回收價值並不高,全世界玻璃的回收率不到20%,其餘產生廢物的玻璃將埋入地下,全世界每年消耗掉的玻璃高達上億噸,埋入地下的玻璃也會越來越多。
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以及其他氧化物,比如氧化鈣、氧化鈉的複合鹽等等,這些物質不易被生物降解,所以埋入地下的玻璃將存在非常長的時間;在南方農村的竹林中,我們時常會發現個別幾十年前的玻璃瓶,外觀比較髒,但是瓶身完好,說明玻璃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曬也沒有顯著降解。
生物無法降解玻璃,但是大自然中還有其他降解方式,比如光降解,物理降解等等,比如位於俄羅斯新烏蘇里海灣就有一個玻璃沙灘,這裡曾經是蘇聯時期回收舊酒瓶的地方,後來被遺棄後沙灘上遍布碎玻璃,經過幾十年海水的衝刷,碎玻璃已經磨去了稜角,成為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鵝卵石,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海水的作用下,這些玻璃鵝卵石也會磨掉消失。
埋在地底下的玻璃雖然降解緩慢,但是大自然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有研究估計過,玻璃在地下的降解時間長達100萬~200萬年;如果我們把玻璃磨碎後埋入地下,也能大大縮短玻璃的降解時間,降解後的物質最終融入大自然當中,成為巖石和泥土的一部分,好在玻璃本身並不含有毒物質,不會對環境產生較大的汙染。
人類製造玻璃,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只是當時製造技術落後,得到的玻璃含雜質較多,而近代玻璃的生產技術起源於西方,然後傳向全世界。
中國古代雖然有琉璃,但是和玻璃有著明顯區別,那時候古代窗戶貼的是紙,玻璃在古代還是稀罕物;據說雍正九年的時候,有官員向雍正皇帝進貢了一塊長五尺,寬三尺四寸的歐洲玻璃,取得皇帝大悅,此後皇宮當中逐漸開始使用玻璃安裝窗戶,並逐漸傳向民間,此後中國民間開始大規模使用玻璃器物。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