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到底有多少堅定的無神論者?
全球獨立網絡-蓋洛普國際(WIN-Gallup International)今年早些時候的一個調查得出的結論是肯定的,該調查有來自57個國家的5萬多人參加。在中國有47%的人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30%的人不信教;14%的人稱自己信教。
這與世界其他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從總體看,只有13%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無神論者;23%的受訪者說他們不信教,59%的人說信教。根據這項調查,無神論者的佔比與中國相對接近的,只有日本、法國和捷克,各自在30%左右。其他國家都不超過15%。
自4月公布結果以來,這項調查被全球媒體廣為報導,吸引了《華盛頓郵報》、《每日電訊報》、《赫芬頓郵報》的關注,還有博客預測稱,一股無神論潮流正在興起,主要原因就在於調查顯示中國有大批無神論者。
然而從那時起,專家們一直在質疑,為什麼這個結果和許多調研人士在實地看到的情形是迥異的。前往中國的人常常會注意到寺廟、教堂和清真寺在增多,而頂尖的學者幾乎眾口一詞說宗教在復興。
全球獨立網絡-蓋洛普的全球民意研究主管、在瑞士生活的伊賈茲·吉拉尼(Ijaz Gilani)說,他對中國受訪者無神論回答比例很高,也存有疑問。他說,一開始他以為可能與中國是一個後共產主義國家(或者不妨說「後毛主義國家」)有關。但是再一看,多數後共產主義國家都沒有這麼多的無神論者。
「這讓我異常困惑,」吉拉尼說。「但隨後我注意到,在東亞這種現象頗為普遍。」在日本,有62%的受訪者說他們要麼是無神論者,要麼是不信教的;在韓國,這個數字是56%,在香港是70%。
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宗教和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楊鳳崗認為,答案肯定與問題有關。中文的「宗教」一詞是19世紀從日語借來的,而後者又是轉譯自德文的概念。
在東亞,宗教的信仰和修行早已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現代國家把宗教隔離成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因此需要一個新詞。宗教在20世紀的中國是一個極富爭議的話題,在國民黨以及後來的共產黨統治下,宗教成為了一個狹義的、高度政治化的詞,通常指的是正式的組織和機構。
「『宗教』在中國是個有爭議的詞,」楊鳳崗教授說。「必需搞清楚問題是怎麼問的。」
全球獨立網絡-蓋洛普問每個國家的受訪者,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信仰宗教的人」、「不是一個信仰宗教的人」,還是「堅定的無神論者」,第四個選項是「不知道/不回應」。
「信仰宗教是個非常正式的詞,」楊鳳崗說。「人們對此做出的反應可能與研究者想要的效果是不符的。」
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人類學教授羅伯特·韋勒(Robert Weller)說,「信仰宗教」可能會被理解為中國五大受官方認可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和天主教——的正式教徒。多數中國人信仰的是一種佛教、道教和民間習俗的混合體,往往被稱作是「傳統信仰」,或者直接就說「信仰」,避免和有爭議的「宗教」扯上關係。
韋勒說,這個調查使用的方法可能也有問題。在中國是通過網絡進行的——這種媒介在這裡已經越來越趨於實名化。「『堅定的無神論者』回應率這麼高可能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個官方口徑的回答,」韋勒說。
這些可能存在的問題,與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全球態度調查(Global Attitudes Project)去年的一個發現是呼應的,也就是多數中國人不認為對神的信仰是道德的必要前提。中國的這一結果在最終的報告中被刪去了。
不過,正如吉拉尼所說,全球獨立網絡-蓋洛普的民調仍然很有價值。它根據年齡、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進行了劃分。在中國30歲以下(含30歲)受訪者中,「堅定的無神論者」和「不是一個信仰宗教的人」合起來的回應率僅為56%,70歲以上(含70歲)則達到90%。這表明,年輕一代中國人更傾向於摒棄「無神論」這個至今仍在使用的詞。
「在世界其他地方,對調查的理解要更趨於一致,」吉拉尼說。「從東亞得到的反饋比較複雜,但還是能從中看到一些東西。」
張彥(Ian Johnson)是《紐約時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