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很隱蔽
洞口僅容下一人進出
地坑宅內部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紅汛黃婷文圖
在距離地面約4米的地下,竟然暗藏著保存完好的住宅洞,洞內的土床鋪和土枕頭清晰可見。7月11日,大河客戶端記者在郟縣黃道鎮黃北村村支書的帶領下深入到神秘地坑宅內,發現裡面似八卦迷宮。專家考證,這些地坑宅已經存在了500年以上,古時主要用途為躲避戰亂等。
4米地下暗藏地坑宅
黃北村在郟縣縣城西北11公裡處的大瀏山腳下,地勢三面環山。
11日上午,大河報記者來到了黃北村。村支書王金嶺自豪地向記者講解起黃北村:傳說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黃北村外駐過車,後人蓋車馬廟,廟裡有一黃老道士,街稱為黃老道街。村子歷經千年文化沉澱,是郟縣的文化古鎮之一。
跟隨王支書,只見村裡泥牆青瓦的老宅院很多都在養牛養羊,有的甚至已被廢棄。村子中每隔幾百米就會看到一個地坑洞口,有的徹底塌陷封堵,有的已被雜草掩蓋,記者踩著長滿青苔的石階梯探尋了一處地坑洞。
洞口僅容下一人進出,順石頭階梯而下約4米後豁然開朗,打著礦燈,記者看到洞中有臥室、儲藏室、廚房。臥室中可見保存完好的土炕、土枕頭,廚房中的土灶臺上還有煙燻的痕跡,訴說著戰爭年代村民在這裡避世的狀況。在和平時期,這些地坑洞成了村民夏季納涼和存儲農作物的地窖。在洞中的儲藏室盡頭,記者發現還有一處被土半封堵的洞口,王支書告訴記者,這個洞口是通往鄰家的密道,因為年久失修沒人走動而坍塌掩蓋。
古村老宅漸漸被廢棄
說起地坑洞的來源,王金嶺支書告訴記者,宋朝末年戰亂,村子為抵抗盜匪搶糧搶牛羊,自發挖起了地坑洞。黃北村寨內原來有60多戶村民,基本上家家都有地坑洞,這些地坑洞也都相互連接。因為村民的住宅分布形似八卦,所以地下相連的地坑洞就如同迷宮。當時有人依據村莊地面住宅的八卦陣型,修建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個寨門,這四個寨門可通達每一戶村民家中,寨門之間修建有土城牆,村民可通過家中密道登上城牆眺望遠方。因此黃北村一度被稱為黃北寨,在外敵入侵的冷兵器時代,戶戶相連的地坑宅護佑著村民的安危。
「如果誰家還住在泥牆的老宅子裡,他家的孩子可能連對象都找不到。」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村民大都搬進了統一建造的黃北新村。村中心街道一條地平線,將歷史與現實分割兩端。只有村頭的千年豹榆樹依然鬱鬱蔥蔥,青翠欲滴,見證著黃北村的歷史變遷與發展。
「我從小就在地坑洞玩耍,和小夥伴們在這裡捉迷藏,比賽看誰先出現在城牆大寨門那裡,那時還有人迷路哭鼻子。」六十多歲的王金嶺笑著回憶。解放後,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日新月異,時代的變遷和年輕人逐漸移居城市,導致大片的古村老宅被廢棄,暗藏在老宅下的神秘地坑洞雖使用數百年,如今卻漸漸被鄉親們遺忘。
古老村莊有重要文物價值
記者了解到,在2017年,郟縣提出了美麗鄉村創建。村支書王金嶺覺得美麗鄉村不單單是建設村容村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地坑宅應該被整體保護起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陸陸續續修繕自家老宅的地坑宅。不僅如此,王金嶺還聯繫邀請了省裡的文物專家對地坑宅和古城牆進行了鑑定。專家告訴村民,說從村子的形成歷史和參考文獻來看,這些保存下來的地坑宅至少有500年的歷史,這對研究當時居民的住房及生活具有重要文物價值。
記者走訪中看到,雖然村子裡有大半的地坑宅年久失修,卻因為古樸和神秘,吸引了不少喜歡探險的旅遊愛好者到村裡拍照參觀。王金嶺告訴記者,黃北村歷史悠久,他將帶領村民,加大對地坑宅的保護開發力度,爭取讓這神秘的地坑宅早日向遊客開放,讓更多的遊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