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句民間俗語很貼切的形容了,作為臣子,很難在下一任天子中繼續得寵。這點和珅就是例子,在乾隆朝春風得意,一人之下。嘉慶帝剛上任,就將其處死,並抄沒其家財。然而對於很多能臣,忠臣。新任帝王還是十分樂意任用,重用。李衛就是其中之一。為何乾隆並沒有辭退,任免李衛而是讓其在高位上自然死亡,有以下幾點原因。
1.李衛為官清廉,還是能辦實事的好官。
李衛出生於大富之家,家人本想讓李衛考取功名,有錢人家總想當官獲得權力,有權力的官員總想用權力獲得錢財。然而李衛實在不是讀書的料,不管家裡是請多麼有才的先生,是私塾還是學堂,李衛是一看書就困。一聽之乎者也,就迷糊。或許在他眼裡為官之道並不在哪八股文之中。
家裡沒有因為李衛目不識丁,就放棄讓他出仕。花了錢財,打點關係,讓李衛有了一個員外郎的名頭,所謂員外郎,就猶如今天的臨時工,不在編,不用考試,工資也低,待遇也差,往往就是他們這些大富之家才願意。家裡本沒有奢望他能有什麼高升,沒想李衛對於怎麼當官有他自己的理解。李衛就這樣拿著兵部臨時工的錄取通知書,入了京。平時也就是打打雜。然而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機智,居然不到一年就轉正了,並且成為了戶部郎中,具體怎麼努力史料沒有記載,大家可以發揮想像。康熙朝末期,康熙以寬容治理天下,也就造成,買官賣官,貪贓枉法十分嚴重。這也是為何李衛能夠轉正的原因所在。
但錢財只能給你當敲門磚,具體怎麼發展還是看個人。李衛在戶部是個庫管,但是他敢於挑戰權貴,揭發貪贓枉法,這個行為讓雍正所發現。雍正是一個對於人才十分重視的皇帝,
「朕之難處唯有蒼天及朕皇考、諸天神洞見而已。屬一等難事,若能遇一名賢能之人,乃朕如得活寶矣,將欣喜若狂。」
至於二人的邂逅是一場緣分,還是安排,無從查詢,在我看來,李衛需要一位明主,而雍正需要一位能臣,二人各需所需。也就不用在於過程十分是算計。總之雍正繼承皇位後,李衛的官職就猶如坐了高鐵,那是蹭蹭蹭的提速。十年內又從五品閒職,勝任一品封疆大吏,位極人臣,就差封爵了。但李衛也對得起雍正的重用,李衛和和珅最大的區別在於,李衛並不貪財。並且在民間口碑極好。
好官一詞說的簡單,李衛在地方做的可都是得罪人的事情,他出北京任職就是管理鹽政的還在上任額路上,官位就升了。接著就是兩三年一升。當時清朝的鹽政特別迂腐,哪怕我家門口就是鹽廠,我可以沒有中間商掙差價,便宜買鹽吃鹽,清朝不讓你就非得吃外地鹽,就貴。不貴怎麼收稅啊。
所以走私鹽十分嚴重,歷任官員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每年在這裡有多少回扣,那是白花花的銀子,康熙不愛管,雍正可不行,我推行新政差錢,這個得罪人的活就給李衛了,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歷來鹽幫就是最大的黑社會,可是李衛就敢,上來就大刀落,人頭滾。殺了好多走私鹽販,解決了鹽的問題,隨後李衛就是布政使,浙江巡撫,浙江總督,出任封疆大吏。浙江不知是今天,在古代那也是富得流油,能在這裡主政是無數貪官的夢想,明朝末期的浙黨是足以影響朝政的大黨派,可見這裡也是出人才的地方。所以這裡的官不好當,李衛卻幹得穩幹得住。
這樣的官乾隆有何原因要罷免。
2.李衛沒有結黨私營,遠離政治中心。
嘉慶為何要整和珅,只是因為和珅貪汙嗎,是和珅能力差嗎,都不是,是和珅權力太大,影響太廣。李衛或者是有意無意的,是一個孤臣形象,一直官至直隸總督,直隸總督屬於養老職務,離天子太近,很多事做不了主。為何要在這個官職,何嘗不是一種保護。
所以李衛不足以影響皇權。
3.乾隆是一個極為自信的人他不屑於打壓前朝老臣。
說道乾隆你能想到什麼詞,我想的是「自戀」沒有比乾隆更自戀的皇帝了,當然他也有實力這般自戀,乾隆一朝,對於用人的藝術可以說比雍正還要強。乾隆智商很高,很聰明,所以他們會打壓一個只能為他好,沒有一點壞處的前朝老臣。
然而乾隆也並事事都放任李衛,雖然乾隆對他賜諡敏達,是美諡,但是當乾隆南巡路過浙江,發現有百姓為李衛建立廟宇,香火供奉時還是十分不爽。他何德何能不過是我愛新覺羅家,用得好,也能建廟受香火供奉於是下令燒毀。
見西湖花神廟裡立著李衛自己及其妻妾的神像,號「湖山神位」,乾隆下諭說:「李衛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託名立廟,甚為可異!」,命撤像燒毀。
可見乾隆不懲戒李衛並不是,有意保護,只是不想動而已。但要是真惹到他,也不過家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