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天下督撫,朕於心關切者,鄂爾泰、田文鏡、李衛三人耳。——雍正帝硃批
作為雍正皇帝的「三大寵臣」之一,無論在真實歷史上還是現今的影視作品中,李衛都擁有著極高的存在感。歷史上的李衛,並非流浪乞丐出身,更非雍正皇帝的潛邸奴才,而是出身江蘇富商家庭,花錢買了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官職,正式踏入仕途。以《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為代表的電視劇雖然對李衛的出身有著錯誤演繹,但對其在雍正朝時期的聖眷優渥、權勢滔天,還是較為真實地還原了歷史事實。
「上眷最厚者」——李衛
根據《清史稿·李衛傳》的記載,康熙五十六年,李衛「捐資」買得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基本類似於現今的副司長,行政級別為司局級副職;雍正五年,李衛便官至浙江總督,品秩升級為從一品,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區書記,行政級別為國家級副職。
短短十年,李衛就從一個副司級升到了副國級,其受寵程度,可見一斑。
雍正七年的李衛,同時兼任浙江總督、「江南總捕頭」、兩浙鹽政使等數個官職;同時兼領「兵部尚書」銜、「太子太傅」銜;並負責江南地區的海塘工程,牢固控制江南地區第一大幫派——「漕幫」。也就是說,此時的李衛基本相當於江南地區的「土皇帝」;於朝廷上,李衛恐怕也只畏懼兩個人:雍正皇帝和「常務副皇帝」——怡親王胤祥。
正如乾隆皇帝對「雍正帝三大寵臣」的評價一樣,「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皆皇考所最稱許者,其實文鏡不及衛,衛又不及鄂爾泰」,官至副國級的李衛,雖然趕不上鄂爾泰的仕途高度,但就當時的漢臣而言,李衛實為「上眷最厚者」。
乾隆三年,李衛因病去世,乾隆皇帝雖然給予了「才猷幹練,實心辦事,宣力封疆,無少瞻顧」的正面評價;也給予了「按總督例賜予祭葬,贈諡號敏達」的厚恩待遇;但在乾隆皇帝隨後的南巡期間,卻給予了「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驕縱,初非公正純臣」的負面評價,並下令燒毀了李衛修築於西湖花神廟的神像。
那麼,生前備受恩寵、極得雍正皇帝信任的李衛,被乾隆皇帝給予身後打擊後,其後代又會擁有何種發展情況?
李衛五子的發展情況
李衛一生共育有5個兒子,分別為長子:李星垣;次子:李星聚;三子:李星燦;四子:李星宿;五子:李星福。
李星垣:乾隆元年的武舉探花,初任二等侍衛,而後歷任「營遊擊」、「營參將」、「中軍參將」、「守營副將」、「總兵官」等武官。乾隆三十年,李星垣暫代兩江總督,品秩為從一品,行政級別為副國級。但很快,李星垣因貪腐而被判處斬監侯,成為李衛五子中級別最高卻下場最慘的一個。
李星聚:「蔭生」出身,乾隆二十一年出任延平知府,最終官至「道臺」,品秩為正四品,基本相當於建國初期的地委專區書記,行政級別稍高於廳局級。
李星燦:官至「州判」,基本類似於現今縣級市的副市長,品秩為從七品,行政級別為副處級。
李星宿:官至「湖北督糧道」,專管湖北一省糧務,品秩為正四品,基本相當於現今的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但行政級別稍高於正廳級。
李星福:官至「兩江後補督閫府」。「督閫府」,即為「都司」,為明清時期的中級武官,這一官職基本類似於名譽官職,並不實授,所以為「後補」。但其品秩為正四品,行政級別稍高於正廳級。
後記
就此來看,權傾一時的李衛雖然被乾隆皇帝給予了一定程度的打擊和否定,但這並未影響其5個兒子的仕途發展。從副處級到副國級,李衛的兒子們依然延續著李衛的官場輝煌。如果不是因為長子李星垣的個人原因,李家的仕途高度恐怕會突破副國級,甚至官至殿閣、位列軍機也說不定。
長期主政一方的李衛,廉潔奉公、一心為民,真正做到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雍正十年,時任直隸總督的李衛前往浙江出差,當地百姓以為李衛重回浙江任職,甚至出現了「額手相迎者,蜂擁蟻屯,綿延數十裡、歡聲應天」的感人場面。如此官員,才是君主信任、百姓愛戴的好官;如此官員,才是值得後世紀念、推崇並學習的榜樣。
奈何,天意冥冥、造化弄人,聖眷優渥、權勢滔天如李衛,因為沒有受過系統完善的傳統教育而忽略甚至缺少了對後代的教育,以致高中「武舉一甲第三名」的李星垣卻沒能抵住金錢的腐蝕,從如此仕途高度淪為階下囚,被判斬監侯。就此來看,家庭教育並非一句空話,而是直接影響後代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清史稿·列傳八十一》、《清實錄·高宗實錄》、《小倉山房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