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12日)是世界大象日
旨在呼籲人們關注
身處困境的非洲象和亞洲象
它們體型龐大、性情溫順
幼崽又軟又萌
開心時甩甩自己的鼻子
還要和爸媽撒撒嬌
而這個可愛的生靈
遭受著許多生存的威脅
偷獵、虐殺、棲息地減少……
世界上平均每15分鐘
就有一頭大象遭到殺害
假如有一天大象消失了
那人類會發生哪些改變呢
「國王騎的大象是光彩照人的,騎在大象上的國王是華麗輝煌的……因此,大象應該像國王的生命一樣受到保護。」於是,一本有關印度象的年代較早的知識類圖書就這樣流傳下來了。當年,大象和統治者之間的共生關係並不一定是不真實的,但人類保護大象的目的一般只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役使大象,同時也是為了美化自己。總的來說,這並沒有給大象帶來好處,大象遭受著各種痛苦:被捕獲時的恐慌、被馴服時所受的傷害、替人類打仗被迫上前線的恐懼、充滿危險的海上旅行、感到窒息的籠子、被迫與老虎進行的搏鬥、以不舒服的姿態進行的各種屈辱表演、伐木作業的苦差事——這是當年大多數圈養大象的生活和命運,而那些留在野外的多數大象的命運幾乎也沒有什麼明顯的改變。也許只有在現今的保護下,在那些被美化的動物園,即遊戲保護區,大象才可以接近自然生活,同時仍在為抓獲它們的人類增加收入。
並不是說在人類和大象的關係中完全沒有同情心和關懷的存在。人類與大象之間深厚的情誼、人類對大象的欽佩甚至崇敬,這些都是5000多年歷史中的一條經久不衰的主線。但總是還有各種不和諧的情況存在:鎖著鏈子的象肚、籠子、尖銳的馴象刺棒、直接用鉤鐮拽著象耳或腳拉動大象向前走,這些最後都讓大象悶悶不樂地服從了人類。
有證據表明,幾乎從強大的人類文明開始之際,大象就被馴服了。大象是皇室和帝國權力的象徵,是戰爭和狩獵中的武器,是裝箱、伐木和橋梁建設的畜力,是遊戲、動物園和馬戲團中的演員,是如今遊客們在旅遊時看到的半野生景象中的動物。
野生大象現在的處境——與其他大多數你能叫得出名字的「有魅力的巨獸」一樣,通常都是很糟糕的。
我們更為熟悉的是亞洲象。198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亞洲象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1988年,我國將亞洲象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亞洲象曾廣泛分布於印度次大陸、西亞、東南亞和中國。現在,它們的棲息地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的13個國家面積不足50萬平方公裡的區域。
3000年前,亞洲象的足跡到達過我國黃河流域;如今,我國的野生亞洲象僅分布於雲南省的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市的熱帶雨林中,數量在300頭左右。
正因為象的體型大,它們需要更多的活動空間和更多食物。這種需求,在人類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更加奢侈。棲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是象群種群數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在人類的槍枝彈藥面前,陸地上的巨無霸也沒有還手之力。盜獵和人象衝突後的報復性殺戮,同樣也是大象面臨的生存威脅。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高級工程師郭賢明不無憂慮地說道,亞洲象的種群高度分散,當種群之間的交流被阻斷,區域內亞洲象種群的遺傳多樣性就會降低,種群也會逐漸退化。
在生態系統中,大象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郭賢明介紹,它們體形大,可以在林中踏出一條寬路,相當於為其它小型動物開闢了一條「高速公路」。象群難免和森林中的植物發生碰撞使得竹叢倒下、枝椏斷掉,形成林窗,讓陽光得以透過樹冠的空隙,灑在這些地方,為林下植物的生長創造條件。
而且大象還是植物種子的傳播者。種子可以附著在大象的皮膚上,或者藏身在大象的糞便裡。「亞洲象的消化系統不好。」郭賢明說,之前有人發現,亞洲象糞便裡的玉米還能繼續生長。的確,大象的糞是幾十種生物的寶庫,有些種類的植物,如某些金合歡樹的果實和研究最為徹底的威氏族斛果,它們只有在通過大象腸道時被酸化後才能發芽,而且大象還能將種子帶到各處。
此外,科學家還發現,大象腳印是龍蝨等水生無脊椎動物的重要棲息地,在那裡找尋食物、生殖繁衍並生存。郭賢明說:「大象對維護生態多樣性發揮著重要作用。」
著名小說家趙大年曾寫過一篇《假如沒有大象》的短文:
大象很聰明,而且有感情:佔據領地、遷徙覓食、選擇配偶、養育兒女、愛愛仇仇,不亞於猿猴。它那多功能的長鼻子會採摘樹葉和果實,還會揚起沙土驅趕背上的蚊蠅,能吸水給小象衝澡,或者像高壓水槍一樣噴射討嫌的猴子。我在遊樂場見過大象用鼻子撿起(遊客扔給的)硬幣,送到水果攤上去買香蕉,小硬幣只買一把香蕉,如果是大些的硬幣,它吃了一把香蕉還會伸著鼻子再要,如若不給,就把商販攔腰捲起,舉到空中示眾。它對好人則溫柔多情,遊客在地面躺一排,大象從身上跨過去,絕對不會踩到你,而且,它還會用巨大的腳掌輕輕地給你揉肚子呢。
大象威武聰明,拉車耕田,象牙可愛,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看法。如果換個視角,人類與野生動物都是地球村平等的居民,生命同樣可貴,只有保持物種的多樣性,共生共存,才能維繫和諧的生態環境,人類文明才能持續發展。
假如沒有大象,孩子們肯定不高興。動物是兒童天然的朋友。到動物園不看大象,就不知道天下誰最魁梧,誰的鼻子最長。童話裡、兒歌裡、動畫裡、玩具裡,怎麼可以沒有大象哩!我小時候就喜歡「曹衝稱象」和「瞎子摸象」的故事。
想像一下沒有大象的世界。我們不僅會失去世界上最有魅力、最獨特的物種。同時,也會失去由生態系統工程師組成的網絡。除此之外,如果沒有大象,還有很多我們無法想像的麻煩。生物學家們一直以來都認為,當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如大象、瞪羚等瀕臨滅絕時,體型較小的動物就會稱霸地球。隨著這些小動物,特別是嚙齒類動物的大量繁殖,攜帶致病菌(即巴爾通體菌,可對人體主要器官造成損傷)的跳蚤也會快速增加。現在,科學家們用實驗證實了這個推測。這一結果讓人擔心,因為跳蚤的大量繁殖會提高人畜共患病的感染率。(來源:《科技日報》張蓋倫/文、《民族文學》趙大年/文、《動物不簡單》[英]德斯蒙德·莫裡斯等/著 楊楠等/譯 中信出版社、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