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到火星去

2020-07-24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由此,我國拉開了向更遙遠的深空探測的序幕。

「天問一號」的目的地,是我們在太陽系中的「近鄰」——最近距離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4億公裡的火星。此次火星探測是我國行星探測階段的首次任務,也是我國深空探測領域全新的裡程碑,有望一次實現「環繞、著陸、巡視」3個目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屬首次。

火星車成功著陸後,將開展哪些工作?

探測器發射成功只是第一步,任務飛行過程包括發射、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和科學探測等6個階段。按照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介紹,探測器分為環繞器和著陸巡視器,據了解,圍繞火星環繞的環繞器搭載了7臺科學儀器,火星車則攜帶了6臺載荷。

對於環繞器與著陸器將開展的探測工作,專家做了形象的歸納:

照相,傳回自己拍攝的火星圖像;

測物質,火星表面有什麼物質,構成成分是什麼;

測環境,探測火星的磁場環境、離子與中性粒子、高能離子等情況;

看內部,火星地下的分層結構如何,到底有沒有水冰的存在等;

看氣象,火星上的溫度變化到底怎麼樣,可以測風、測溫、測氣壓,聽火星上的聲。

出發,到火星去

「天問」是怎麼來的?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宇宙誕生之初的情況人們是怎麼知道的?天地未分,混沌無垠,是誰考定而知之的?幽明之理,難知難曉,誰能窮極其本源?天地既分,惟象無形,何以識知它的形象?」

這是兩千多年前,我國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對宇宙的追問,全詩通篇是對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現象的發問。

而這首名為《天問》的《楚辭》中的長詩,正是本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天問」一詞的由來。

從「熒惑」到「天問」,從先秦時代的屈原到當今不斷求索的科技工作者,千百年來,一個「問」字一以貫之,它牽引著湧動不止的好奇心,記錄著探索太空的艱辛歷程,也印刻著追求真理的堅韌篤定。

出發,到火星去

人類為何對火星情有獨鍾?

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以往的探測發現了存在水的證據,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

太陽系共有八大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叫做類地行星,其他排列在外圈的叫做類木行星(巨行星)。火星半徑大致是地球的一半,體積是地球的1/7,質量是地球的1/10。在類地行星中,從地表溫度,自轉、公轉形成的季節和時間等方面看,火星的自然條件與地球最為類似。

從工程實踐來看,火星探測相對於其他的行星探測,也更容易實現。

出發,到火星去

探測器為何選在7月發射?

火星距離地球,可以用「億裡迢迢」來形容,這麼遠的距離,探測器要如何才能到達?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先來解釋一下探測器發射的時間窗口。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介紹,「地球、火星都圍繞著太陽在運動,總有一個時刻地球運行到太陽和火星的中間,而且在一條直線上,當這個時刻來臨的時候就叫做『火星衝日』。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需要365天,火星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687天,那麼從這一刻開始,到下一回形成『衝』這個間隔,是26個月。因此,地球與火星的位置,任何一個特定關係的重現,都是26個月。」

由於路途遙遠,從地球發射探測器到達火星,一般都採用最省能量的軌道。考慮到風險、成本等因素,地球太空飛行器到火星的最佳路線為1925年提出的「霍曼軌道」。由於該軌道每26個月才能出現一次,且最近「霍曼軌道」形成時間為2020年夏,所以近期各國火星探測計劃均集中在該時間段。這也是發射窗口的含義之一。

鄭永春對此作了形象的比喻:「可以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軌道想像成一個大操場,火星在第四跑道,地球在第三跑道,內圈跑得快一些,外圈距離長、跑得相對慢一些。那麼,從內圈到外圈發射探測器,最省力的方式一定是火星在前面、地球在後面,這樣才有可能追上。」

出發,到火星去

相關焦點

  • 「焦點訪談」出發,去火星
    距離最遠時超過4億公裡,最近時也有5500萬公裡,當地球和火星都繞行到太陽的同一側時,距離相對較近,適合發射火星探測器。今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正是這樣一個最佳窗口期,一旦錯過,只能等2022年才能再有機會。為了保證在這段時間將探測器準確發射入軌道,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 【國內營地】出發去火星!青海冷湖 火星登陸計劃訓練營!
    而中國首個火星模擬基地「火星營地」在這火星之地此拔地而起。斥資1.5億打造的營地建設風格模擬未來人類移居火星後的生存環境,搭建有「總部大樓」「火星艙」等,來到營地的所有人都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到居住在火星的狀態,不由自主地想儘快進入火星生存挑戰角色。
  • 火星探測器並不是在地球和火星距離最近時出發的
    我們經常能在關於火星探測方面的文章中看到:為什麼火星探測器要每隔26個月才會有一次發射時機?那是因為每隔26個月火星與地球距離最近,在火星和地球距離最近時發射探測器可以節省燃料 ,到達火星的時間最短。
  • 向著火星出發
    聞鍾記郵(3599)向著火星出發走過四季,每逢晴朗的星空就會引起人們的好奇,那天空中星星點點的光,來自遙遠的星星無論有風與否,每一顆星星看上去都在眨著眼睛,只是不知道哪一顆星星上還有高級的生命存在,時空與空間擋不住人類對天空的嚮往,2003年楊利偉巡遊蒼穹,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巡天之夢,從此太空中有了中國人的身影,萬戶先生再也不會感到遺憾
  • 讓我們向火星出發
    作者:吳江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編者按:在2020年7月底至8月初,包括中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探測器將啟程飛往火星。為什麼要去火星?火星和地球有什麼區別?火星真的存在生命嗎?
  • 天問一號,出發了!火星,明年見
    地球距離火星一般都非常遠,最遠可遠至4億千米,最近時也會超過5000萬千米,探測難度很大。人類現有的以化學燃料為核心動力的火箭性能依然有限,遠遠比不過科幻作品中動輒以極快速度運動的飛船和火箭,人類並不能隨心所欲的不在乎地球和火星之間距離。
  • 「出發,去火星!」科幻世界X國星宇航火星科普沙龍即將開啟 直播地球同步線上衛星全直播
    因此科幻世界聯合四川科技館、國星宇航在7月24日的14:30共同開啟「出發,去火星!」主題沙龍給你來一場夏日的火星科普盛宴這次活動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COO王瓏博士以及出發,去火星!
  • 為什麼發往火星的太空飛行器,要在同一時間段出發?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 賈瑛卓 在2020年7月,有3顆太空飛行器要從地球出發,開始它們的火星探索之旅。為什麼3顆太空飛行器都選在同一時間段發射呢?人們經常說的「發射窗口」到底是怎麼回事?
  • 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 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
  • 向著火星,出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向著火星,出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胡喆 周旋)
  • 出發!馮叔喊你去火星
    從「運作中」、「成功」、「大部分成功」、「部分失敗」、「登陸失敗」、「太空船失敗」、「發射失敗」一直到「失敗」。你看,為了表明對於火星探測這件事,咱人類有多麼多麼多麼努力,航天媒體部可以幾乎說是在造詞這件事上,造到頭禿。
  • 向著火星,出發!
    最近火星很忙!有三艘太空飛行器計劃在7月底至8月初的發射窗口被發射往火星。它們分別是:於北京時間7月20日清晨發射的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於北京時間7月23日發射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以及預計於7月30日發射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 向著火星,出發!(附你該知道的火星知識點)
    (原標題:向著火星,出發!這裡是關於火星的10個知識點——1、火星不是個大星球火星不大。如果把太陽比作典型的前門那麼高,地球的尺寸相當於一枚硬幣,而火星大約有一片阿斯匹林藥片那麼大。然而,由於其肉眼可見,世界各地許多文化都在很早以前就觀察到了火星。公元前兩千年的古埃及天文學家對火星進行了觀測,而中國關於火星運動的記錄出現在公元前1045年。
  • 出發吧,向著火星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跨越2300多年的「向天之問」,如今終於邁出關鍵一步。
  • 出發吧,向著火星!——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
    新華社海南文昌7月23日電 題:出發吧,向著火星!——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新華社記者胡喆、王琳琳、周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
  • 出發:火星!俄羅斯晶片設計失誤,中國火星探測器被送入地獄!
    如果速度不夠,它會掉落到哪裡呢?很多朋友認為會掉落太陽,真是這樣嗎?其實完全不會,因為我們是在地球軌道上加速飛向火星的,探測器不僅繞地球公轉,而且還在地球軌道上繞太陽公轉,因此我們可以看成是一個在地球軌道上向火星出發的探測器!
  • 出發 向著火星
    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劉彤傑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
  • 向著火星,出發
    「我們登上火星,是因為我們必須如此,因為進化在我們心中埋下了流浪的火種,我們在地球上99.9%的時間都是浪子,而流浪的下一站,就是火星。」,歷經約7個月飛行進入火星軌道範圍。之後,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被火星引力俘獲,在地面測控系統的支持下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運行到選定的著陸窗口。
  • 目標火星,出發
    撰文 | 薛離擔負中國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剛剛發射升空!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了解到,飛行7個月後,它將抵達火星上空並著陸,畫下首個中國的火星「足跡」。這樣接近的環境,使得機器人或人類駐/住火星成為可能。此外,在以往的探測中,科學家還曾發現過火星存在水的證據。所以,火星是否有孕育生命的條件、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未來,都成為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在載人登月後,火星成為人類登陸行星的首選目標。天問將完成哪些任務?
  • 出發,火星!「天問一號」任務立項往事
    如今,中國也出發了。難以摸清其運行規律的古人,還將火星在象徵帝王的心宿二附近徘徊時紅光滿天的天象視作大兇之兆。在西方,火星同樣進入各式神話與想像之中,被視作「戰神」的象徵。一直到近代,由天文望遠鏡和天文愛好者一同締造的「火星運河」概念,還一度在西方掀起人們對這顆紅色星球的熾熱狂想。二十世紀,高倍數望遠鏡和光譜分析等技術手段的出現,新一輪的火星狂想曲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