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
編者按:
在2020年7月底至8月初,包括中國「天問一號」在內的多個探測器將啟程飛往火星。
為什麼要去火星?
火星和地球有什麼區別?
火星真的存在生命嗎?
……
從今天開始,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總體部、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將聯合科學大院,推出「奔·火」專欄,帶大家解開火星之謎。
從古至今,人類始終在仰望星空,追尋無盡宇宙背後的秘密。「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這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一首長詩《天問》中的一句,意思是明暗不分渾沌一片,誰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濛蒙這種現象,怎麼能將它認清?
(圖片來源:veer圖庫)
早在我國戰國時期就有了「五星」的說法,分別叫辰星、太白、熒惑、歲星、鎮星。人們還把地上的五大「元素」配上天上的五顆行星,從而產生了更加通俗的叫法,「金木水火土」。《史記·天官書》中記載道,「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其中的「螢惑」就是指火星。它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又因在天上的視運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得名熒惑。此外,火星還被稱作罰星、執法。《廣雅·釋天》中記載道,「營惑謂之罰星,或謂之執法」。
十六世紀,歐洲迎來了科技革命和文藝復興的頂峰,丹麥天文學家谷·布拉赫(Tycho Brah),將人類肉眼觀測天體的精度提高了上百倍,達到了肉眼觀測的極限。他的學生約翰尼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利用第谷多年積累的觀測數據,推算出了火星橢圓軌道,創立了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Tycho Brah)(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十七世紀初,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發明瞭望遠鏡,人類利用望遠鏡打開了宇宙之窗。天文學家開始利用望遠鏡觀測火星,並獲得一系列重大的發現。1659年,荷蘭天文學家克裡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觀測到火星的自轉現象。1666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卡西尼(Giovanni Domenico Cassini) 測定火星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40分。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前蘇聯科學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如是說。
隨著太空科技的進步,人類已經初步具備了走出搖籃的能力。火星探測器將人類的觀測點從地球拓展到火星,人類對於火星這位地球鄰居的特性有了更深的了解。1964年11月28日美國火星探測器水手四號(Mariner 4)發射升空,於228天後接近略過火星,首度送回22張火星近距離的地面影像。
1976年7月20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海盜一號(Viking 1)成功著陸火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火星上著陸並且成功向地球發回照片的火星探測器。
海盜1號(Viking 1)火星探測器(圖片來源:NASA)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在萬眾矚目中被推出,獲名「天問」。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除了中國,在2020年7月底至8月初的火星探測窗口,還有美國的「毅力」號和阿聯的「希望」號計劃發射火星探測器,同場競技,精彩紛呈。
朋友們,讓我們向火星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