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我們來了!

2020-12-06 中國經濟網

圖為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等待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新華社發)

遠望6號航天測量船為「天問一號」保駕護航。 (資料圖片)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人類為什麼要向火星進軍?探索火星將會帶來怎樣的價值和意義?火星是否真的會成為地球之外的另一個人類家園?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之旅拉開了帷幕。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早在先秦時期,屈原就對當時天文學提出了種種質疑——可以說,「天問」是可貴科學精神的萌芽。

一直以來,火星這顆神秘紅色星球,都吸引著人類不斷深入探索。望遠鏡發明之後,科學家還精細測繪出火星表面地圖。近代以來,火星激發著作家們的創作熱情,《火星紀事》《火星救援》《紅火星》《綠火星》……從小說到電影,這顆紅色星球備受科幻學者青睞。

科學家們為何獨愛火星呢?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擁有最相近的體積、溫度,幾乎一樣的自轉周期,就連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也最為相似。有研究表明,火星擁有高山、平原與峽谷等多種地形,其晝夜長短及四季變化與地球也幾乎一樣。大約在40億年前,火星上甚至還有過河流和海洋,那時的火星可能比現在的地球還要宜居。然而今天,那裡卻是一片乾燥、荒涼的絕境。

後來,人類搭載多光譜相機與許多傳感器的軌道器,繪製了火星表面礦物與近表面水的分布圖,並漸漸認識到火星環境是如何被改變的。原來,在遠古時期,火星上的大氣層比現在更厚,氣候也更加溫暖溼潤。科學家們甚至認為,地球上的生命與火星生命同源。因此,我們研究火星的現在,或許可以預測地球的未來。目前,全世界科學家們都在努力探究,甚至寄希望於把這個神秘紅色星球慢慢改造成為一個綠色星球、最後成為一個藍色星球,以適宜人類居住。

為什麼要去火星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有科學家認為,火星是人類唯一可能實現大規模移居的行星。因此,火星一直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通過以往探測,人類發現了火星上存在水的證據,進而,火星上是否存在孕育生命條件以及火星是地球的過去還是地球的未來,成為火星研究重大科學問題。火星還是離地球較近的行星,基於現有航天能力,探測器飛行約7個月就可到達,與更遠的行星和衛星相比,任務周期更為合適。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告訴記者,「研究火星的意義不僅在於火星本身,我們可以通過研究火星的演化進而更好地了解太陽系、地球。研究火星對認識與了解地球演變、人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據火星探測器抓總研製單位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國際上對於火星的探測,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截至今年6月底,國際上共發射了44個火星探測器,但任務成功概率僅為50%左右。

價值數十億元的太空飛行器一個個消失在太空中,這並沒有阻擋人類前赴後繼探索火星的步伐。上世紀90年代至今,國際火星探測以發展新技術與獲得科學發現為主要驅動力,催生了又一個火星探測新高潮,並在技術發展與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其中,在技術發展水平方面,國際上已實現對火星的飛掠、環繞、著陸、巡視探測,技術難度更大的採樣返回與載人探測仍有待突破技術瓶頸。

在科學研究成果方面,國際上通過不同探測形式與任務,在火星軌道運動規律與參數、火星大氣、火星地形地貌與地質構造等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是水的發現,極大激發了人們在火星上尋找生命的熱情,成為近期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這些探索與成就為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樹立了前進方向,也向我們探索火星提出了挑戰。

回望我國火星探測歷史,其實早在「嫦娥一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之後,業內專家即開始謀劃我國深空探測後續發展。2010年8月,8位院士聯名向國家建議,開展月球以外深空探測的綜合論證。國防科工局立即組織專家組開展了發展規劃與實施方案論證,多位院士、國家航天局專家積極參與論證工作,對實施方案進行了3輪迭代深化,在綜合考慮航天技術能力與國際火星探測發展趨勢基礎上,終於2016年1月正式立項實施。

一次實現「繞、著、巡」

火星相對地球距離較為遙遠,這對發射、軌道、控制、通信與電源等技術都提出了很高要求。考慮到風險、成本等因素,科學家霍曼於1925年提出「霍曼軌道」概念——這條軌道是地球太空飛行器到達火星的最佳路線。由於該軌道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且最近「霍曼軌道」形成時間為2020年夏季,因此,今年,中國、美國、阿聯等競相加入「探火」大軍。

中國作為火星探測的後起之秀,起步雖晚,但起點高、跨越大,從立項伊始就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確定任務目標,明確提出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著陸、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如果這一目標能夠順利實現,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二個獨立掌握火星著陸巡視探測技術的國家。

然而,面對遙遠而未知的星球,「天問一號」奔赴火星的旅程中不可避免要經受新環境的考驗。就現有資料顯示,有關火星上稀薄大氣、風場、塵暴、火面地形地貌等基礎數據非常少,且不確定性大,嶄新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使得原本風險極高的探測任務難度更上一層樓;而最長旅途4億公裡的遠距離,以及大時延等火星新約束條件,對探測器自主能力要求非常高。這對於火星成功進入與著陸、測控通信、火星車能源、熱控、火面移動等一系列設計,以及電子產品的工藝、環境適應性等方方面面帶來巨大挑戰與不確定性。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深空探測領域專家介紹,他們抓總研製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環繞器與著陸巡視器組成,重量達5噸左右。其中,著陸巡視器又由進入艙與火星車組成,進入艙完成火星進入、下降與著陸任務;火星車將攜帶6臺儀器,包括探地雷達、光譜相機、小型氣象站等儀器,著陸後將在著陸區開展巡視探測;火星環繞器將攜帶7臺科學儀器,包括高、中解析度相機、光譜儀、磁力計等。

人類探測火星的方式與探測月球的方式基本相似,包括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和載人登陸探測等5種。其中,採用環繞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整體普查,甚至實現全球勘測;採用著陸探測與巡視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開展區域性詳查;採用採樣返回探測與載人登陸探測方式可以對火星開展區域性精查。它們按前後順序來說,技術難度越來越大,因此一般都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環繞探測,然後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採樣返回探測,最終載人登陸探測。

在人類探月曆程中,上述探測方式均採用過,但每次發射基本僅採用一兩種。與月球探測相比,火星與地球間距離遙遠得多,因而探測火星的難度也大得多。至今,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只採用過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巡視探測方式,未來目標是對火星開展採樣返回探測與載人登陸探測,但難度、投資和風險都將很大。

一次發射完成多種探測的好處是可以「少花錢,多辦事」,但技術複雜,風險很大,所以一般很少採用。目前,只有美國的海盜1號與海盜2號火星探測器成功實現通過一次發射完成環繞探測和著陸探測。歐洲曾兩次開展類似的火星探測活動,均只完成了環繞探測,著陸探測則以失敗告終。

奔火之路「胖五」助力

運載火箭是開展一切航天活動的前提與基礎。如果說,擁有運載火箭是加入「太空俱樂部」的入場券,那麼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則決定了火箭在俱樂部中的會員等級。

將重達5噸的探測器送往遙遠的火星,需要有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在我國現役火箭俱樂部中,目前只有超級會員「胖五」能擔此重任。

「胖五」,即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因其粗壯外形被網友親切地稱為「胖五」。它不僅是我國最高、體積最大的火箭,也是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起飛質量約87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運載能力。因此,它可以把5噸的載荷送入地火轉移軌道,令一次發射實現對火星繞、著、巡3類探測成為可能。

「胖五」助力探測器奔火一共分幾步?打一個比方,一位司機從家中出發前往目的地有3個步驟:啟動汽車、開車、停車。從地球出發前往火星也需要3個步驟:擺脫地球引力與稠密大氣、進入太陽系內星際空間,最終到達火星並落在上面。

「胖五」提供的發射能量將是探測器飛往火星的主要能量來源。為完成第一步「擺脫地球引力與稠密大氣」,「胖五」首次飛出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託舉「天問一號」完全脫離地球引力,奔向火星。第二宇宙速度也稱為逃逸速度,達到這一速度的太空飛行器將成為圍繞太陽運行的人造行星。

在地火轉移軌道上,探測器與運載火箭分離。這時,漫長的探火之旅才正式開啟。在此過程中,探測器大約還要飛行7個月,飛行旅程數億千米,期間經過不斷修正軌道偏差,最終才能抵達火星軌道。最後,完成了光榮使命的「胖五」火箭將節節分離,殘骸最終掉落公海,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威脅。

探火之旅步步驚心

把火星探測器送上太空只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探測器還要面臨地火轉移、火星捕獲、火星停泊、離軌著陸等多個階段,可謂步步驚心。

首先,探測器需要在靠近火星附近時實施制動,實現被火星的引力場所捕獲,進入周期約10個火星日的環火橢圓軌道。接著,探測器會擇機實施降軌機動,而後,著陸巡視器將會完成與環繞器的分離。

接下來,著陸巡視器終於出場了,但等待它的將是更嚴酷的考驗。著陸巡視器奔向火星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於「恐怖7分鐘」,即再入、下降與著陸過程中,著陸巡視器的時速需要在7分鐘內從1.8萬千米/小時的速度降低至0,這就像一列比高鐵列車最快時速還要高50倍的列車,突然進行緊急剎車,稍有不慎,高速行駛的火星車便會粉身碎骨化為灰燼。

經歷了上述考驗後,降落傘將幫助火星車減速。隨後,著陸巡視器將開啟全自動駕駛模式,自主完成減速、懸停,避開火星表面複雜地形後,緩緩降落至火星表面。即便經歷重重困難登陸成功,火星車還要穿越崎嶇不平、坑坑窪窪的地形,經歷強風與大範圍沙暴,承受火星表面強烈宇宙射線照射等困難。

後續,火星車將會開展為期3個月的火星表面巡視探測。我們的科學目標是:研究火星形貌與地質構造特徵、研究火星表面土壤特徵與水冰分布、研究火星表面物質組成、研究火星大氣電離層及表面氣候與環境特徵、研究火星物理場與內部結構,從而建立起對火星全面而基礎的認識。

劉繼忠介紹,通過實施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我國將突破火星制動捕獲、長期自主管理、火星表面巡視等關鍵技術,實現火星環繞探測與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特別是在遠距離測控通信方面,我們對深空網站開展改造和建設,具備了深空測控的基本能力;還建立了一套完整深空探測工程體系,包括設計、製造、試驗、飛行任務實施、科學研究、工程管理以及人才隊伍,推動我國深空探測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火星,我們來了
    火星我們來了但是去火星究竟有多難?火星上有可能會發現什麼?今天就來說說...登陸火星到底難在哪裡?天問一號的著陸器要抵達火星表面,就要接受恐怖的七分鐘考驗。1、著陸器安全問題火星上的大氣雖然稀薄,但仍然可以燒毀著陸器。天問一號著陸器前端有一個整流罩,這是一個隔熱裝置,用於保護天問一號的著陸器,其使用的是航天級的耐熱材料製造,這方面我們不存在技術瓶頸。
  • 火星你好!我們來了!
    火星,你好!
  • 火星,你好,我們來了!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大國重器,中國力量,天問一號飛向火星,實現首次火星個探測,這是我們國人的自豪和驕傲。祝福中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來越好!
  • 火星,我們來了(深度觀察)
    地球半徑是6378公裡,火星半徑僅為3398公裡,大致是地球的一半,體積則是地球的1/7。火星的表面積,與地球的陸地面積差不多。  假如站在火星表面,會發現這裡的地形地貌與地球非常相似。事實上,作為類地行星,火星同樣具備核、幔、殼等內部構造。人們習慣用「荒漠行星」來形容它的形狀,這裡分布著高原、平原、峽谷和火山。
  • 火星,我們來了
    據新華社報導,7月23日,承擔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不過,雖然天問一號才初露鋒芒,但中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早就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的關注。
  • 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自然的意義,不在於以它的偉大震撼來襯託人類的渺小孱弱,而是以其豐富且深刻的生命力激發著人類進步。星空的意義也不在於縹緲毫無希望,而是當你迷茫時能讓你保留一絲好奇,探索無限可能。「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錢學森等人發起了攻克航天科技的號角。在火箭研製初期,由於中蘇關係惡化,我們只能自主研發,一步步在試錯前行。
  • 火星,我們來了,我們來自蘇州大學!
    喬東海教授介紹說,火星磁場的探測是開展火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有理論認為,火星曾擁有和地球類似的磁場,然而隨著火星內核中熔融的鐵逐漸冷卻,它的磁場也逐漸減弱甚至消失。失去了地磁場的火星暴露於太陽風和宇宙輻射下,並導致其失去了地表水和大氣。因此,通過對火星磁場的研究,能夠進一步了解火星內部的結構和演化史,這對地球磁場的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火星你好 我們來了
    製圖:王亞男為什麼要去火星?◎火星是離地球較近且環境最相似的星球◎是人類走出地月系統開展深空探測的首選目標◎是研究地球外有無其他生命的最合適的地方◎研究火星對認識地球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比較意義「探火」有多難?
  • 也許,我們已經是火星來的人了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發現了生命,而且這種生命的生化系統與我們自己的有相似之處——比如有DNA和熟悉的蛋白質——那我們還是無法評估生命在宇宙中到底是罕見還是尋常的。火星可能把生命「傳染」給了地球,反之亦然。不論是哪種情形,火星和地球都可能只是幸運兒,是宇宙這個生命荒原中的例外。
  • 你好火星,我們來了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中國邁出行星探測的第一步奔向火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從熒惑守心到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
    7月23日,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發射升空,隨後它會把「天問一號」探測器順利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這也標誌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任務)正式實施。中國古人觀測火星的歷史相當久遠,而這一次,火星,我們真的來了。
  • 火星基地這麼刺激,讓我們來開始吧
    ,這就帶來更多問題了,轉角和平坦的牆壁很脆弱,所以基地牆壁必須採用圓潤的外形,來抵抗內部和外部的大氣壓差造成的應力,入口必須嚴格密封從不允許失效,沒有大範圍的磁場和高密度的大氣,一半來自宇宙的輻射會到達火星表面,火星地表的人受到的輻射比地球高50倍。
  • 火星,我們來了!中國登陸火星進入倒計時,這次我們能成功嗎?
    火星,多年來一直被人類認為是自己的「第二家園」,不過一直到今天,人類仍然沒有辦法踏上火星的土地。當然,伴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早已發射了火星探測器代替我們去探索火星的神奇世界了,根據《央視新聞》6月1日的報導,在今年7-8月,我國也將執行火星探測任務,如果一切順利,明年2月份,探測器就會正式抵達火星。
  • 火星,我們來了
    天問一號計劃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看「天問」如何「問天」早在2300多年前,詩人屈原就用一首長詩《天問》,發出了對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疑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 《流浪地球》第二部來了?這次我們夜探火星!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表示:中國將於2020年探測火星!並且我們的火星車已準備就緒!鋪子不由開始暢想,人類移民火星計劃或許要拉開新篇章。我們有生之年能否見到這一幕?於是,我們有了專門追捕處決仿生機器人的銀翼殺手。但一路殺戮到最後,我們卻困惑了。說好的探索宇宙星辰。怎麼到頭來人類自己卻畏畏縮縮,固步自封於地球?獵戶星座燃燒的戰艦,唐懷瑟之門閃耀的c射線。
  • 火星,我們來啦!火星科學盒火星戰車出動 讓孩子快樂學知識
    今天關於火星的話題刷屏了,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科技總是讓人振奮。天問1號成功發射讓我們對於火星的關注再進一步。在STEAM教育領域中,對於天文的探索一直都是學科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機構對於引導孩子對天文學的求知一直在努力。而我們火星科學盒很多課件應用而生:地球套件、月球基地以及火星戰車,此外還有太陽能火星車和火星探測模擬、火星基地等套件可以說是很多科學、天文學課程啟蒙最好的選擇。
  •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升空,火星我們來了
    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隨著長徵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升空,開啟中國首次自主進行火星探測任務,此次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火星我們來了,期間路途遙遠,或有許多考驗,但成功點火發射升空見證中國航天的能力和夢想。各國陸續發射火星探測器進行火星探測,是因為探測器要在火星相對地球距離最近時登陸,節省燃料,最佳發射窗口發生在今年
  • 火星,我們來啦!「天問一號」至發射區倒計時,全球扎堆探測火星
    火星,我們來啦!&34;,長徵五號火箭垂直轉運至發射區,進入倒計時!這次火星發射計劃是我國首次執行火星軌道發射任務,也是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首次應用。確定發射時間,只需要把火星探測器發射到預定軌道,就可以從地面控制進入環火橢圓軌道,送入選定的進入窗口。然後,控制探測器進行火星軟著陸,開展火星的相關工程實踐活動,並進行相關環繞科學探測。親們不要把這個看似簡單的火星旅行,實際上在這個路上是充滿了各種挑戰。相對比與登月,地球到火星的幾千萬公裡的遙遠距離,是對飛行器的通信的一項無法想像的考驗。
  • 火星,我們來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公布:天問一號
    火星,你好!繼月球探測任務命名為「嫦娥系列」後,今天國家航天局正式發布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名稱、任務標識。無數優秀創意作品共同塑造了人類對火星探測的美好願景。目前,我國正在開展首次火星探測工程的研製工作。按照計劃,2020年我國將通過長徵五號發射火星探測器,並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距離較近。火星跟地球有著相似的自轉周期,為24小時37分。除此之外,在火星上還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
  • 當看到火星生命的時候,我們能認出他們來嗎?
    它始終是一個肉眼可見的群落,」 波薩克說道,「地球和火星上有機物和礦物質之間的基本相互作用應該是相同的,因此我們將使用攝像頭來尋找這些不同種類的微生物形狀。」如果「毅力號」能在火星上找到疊層石,那將是一件大事,但仍不足以證明外星微生物的存在。「毅力號」還必須在同一地點找到通常與生命相關的大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