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
人類對火星的嚮往從未停止
昨日(22日)
中國首輛火星車——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1∶1著陸平臺和火星車」
正式發布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天問一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任務目標是
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
標誌著
我國邁出自主火星探測的第一步
終於!
天問就緒!火星我們來了
但是去火星究竟有多難?
火星上有可能會發現什麼?
今天就來說說...
登陸火星到底難在哪裡?
天問一號的著陸器要抵達火星表面,就要接受恐怖的七分鐘考驗。
1、著陸器安全問題
火星上的大氣雖然稀薄,但仍然可以燒毀著陸器。
天問一號著陸器前端有一個整流罩,這是一個隔熱裝置,用於保護天問一號的著陸器,其使用的是航天級的耐熱材料製造,這方面我們不存在技術瓶頸。
天問一號整體樣貌,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2、七至八分鐘內速度降低到零
登陸火星最關鍵的是自動著陸技術。
在開始著陸程序時,從火星將信號傳遞到地球需要十分鐘以上, 此時地面指令無法及時傳送到著陸器,需要著陸器自主完成著陸過程。
為什麼一定要在今年
這個時間段發射?
在過去20年內,我們聽說最多的是探月任務——嫦娥工程,對38萬公裡外的月球進行探測。
而火星距離地球5500萬公裡至4億公裡不等,地球和火星軌道約每2年(嚴格上說是每26個月)接近一次,因此探測火星的窗口每2年開啟一次。
在發射年的7月至8月,是火星探測的窗口期,在這個時間段發射探測器前往火星可通過地-火霍曼轉移軌道節省燃料和裡程,耗時最短,大約要飛行200天左右,相當於7個月左右的時間就能抵達火星。
天問一號整裝待發,圖片來源:央視
2020年,除了我國的天問一號外,美國宇航局「毅力號」核動力火星車、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等,都在這前後前往火星。
天問一號優勢在哪裡?
1、中國目前飛得最遠的探測器
嫦娥二號曾在2011年抵達150萬公裡外的拉格朗日L2點,實現了中國航天從38萬公裡地月距離到150萬公裡的跨越。
而天問一號將完成從150萬公裡到5500萬公裡的跨越,這是對深空測控一次新的考驗。
2、首次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總質量為5噸,分為三個部分:軌道器、著陸器和巡視器。
天問一號飛完火星的想像圖,圖片來源:航天科技集團
著陸器和巡視器組合體在抵達火星時與軌道器脫離,前者搭載了探地雷達、火星地表磁場探測器、氣候探測儀等。將收集到的科學參數為火星土壤厚度、組分、土壤化學分析、尋找生物分子信號等。
本次探測任務將實現哪些新裡程?
1、首次在火星軌道上釋放著陸器
天問一號釋放著陸器,這就意味著超越了歐洲空間局,歐洲空間局「獵兔犬2號」火星著陸器由於失聯導致著落任務失敗。
2、首次在火星表面釋放巡視器
天問一號釋放一輛巡視器,或者說是一個小型火星車,如果成功就達到美國宇航局的技術水平。
目前能夠在火星上釋放巡視器的國家只有美國,天問一號如果實現,那火星只有中美兩國的車輪可以在上面開。
3、奠定技術標準
在完成這些操作後,如果能成功收集到火星土壤數據,那基本可以奠定相關技術標準。
4、加入探索火星的隊伍
美國宇航局從2003年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到2011年的「好奇號」核動力火星車,以及今年的「毅力號」核動力火星車,都在找火星水和生命痕跡。
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上的自拍,圖片來源:NASA
這裡面比拼的不僅僅是航天技術硬體能力,還有基礎科學是否紮實。在化學分析、儀器分析領域是歐美的強項,找火星生命就需要基礎科學理論及其分析儀器的支持。
因此登陸火星不僅是航天技術方面的事,還需要物化和地質科學家、以及儀器生產商參與,從一個小細節就能折射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
未來還有哪些計劃?
1、尋找火星生命和如何建造火星基地
天問一號釋放的巡視器採用太陽能電池板收集能量,這意味著巡視器的壽命需要考慮火星沙塵暴、軌道光強等因素。
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就遭遇一次險情,本來火星上的沙塵暴已經把太陽能電池板覆蓋住,導致機遇號電力損失太大,結果神奇的一陣風將風沙給吹散了,讓火星車重新充滿了電。
天問一號將第一次探索火星的水平拔高了很多。掌握繞、落、巡三步這一技術後,我國第二步火星探測可能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到尋找火星生命和如何建造火星基地上。
2、載人登陸火星
根據美國宇航局、馬斯克登陸火星的時間表,載人登陸火星預計在2040年前完成,因此接下來我國的火星探測仍然需要更大的投入,最終將航天員送到火星上。
天問一號任務的意義無疑是相當重大的,開啟了我國向火星拓展的第一步。
火星,我們來了!
本文專家:林文杰,工程師,川陀智庫研究員
本文審稿:劉勇,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學者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