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出發火星!全球第47個火星探測器來了,一圖讀懂

2020-12-06 瀟湘晨報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顆具有大氣與氣候的類地行星,來自中國的客人——「天問一號」探測器正來看你了!

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自主探測之旅開啟,「天問一號」將帶著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向深空出發,奔赴火星。這也是中國航天第369次發射。

其實,人類對火星的探測,早已付諸實踐。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發現,截至7月23日,包括前蘇聯在內,全球已有8個航天局共向火星發射了47個探測器。

截至2020年7月23日全球發射火星探測器數量。

發射火星探測器最多的是美國

目前,全球發射火星探測器最多的是美國,有21個,而美國最近一次是2018年5月5日「洞察號」發射升空,經過205天的旅行,航行4.84億公裡,同年11月27日凌晨3時54分著陸火星。

除了中國「天問一號」,阿聯「希望號」火星探測器7月20日已經在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預計2021年阿聯成立50周年時進入火星軌道。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計劃7月30日向火星發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

為何大家都趕在這段時間發射

為什麼大家都趕在這段時間發射火星探測器呢?

這裡就要科普一個天文現象——火星衝日,火星、地球、太陽幾乎排成一列,地球位於太陽與火星之間。也就是說,這段時間去火星「又快又便宜」,正是探測器飛往火星的窗口間隔時間,而且持續時間約1個月左右,錯過了又要等23.6個月才能等來下次窗口期。

縱觀人類火星探測之旅,抵達火星最長花費300多天,最短也要160多天。因為火星離我們很遠,雖然它是太陽系中最容易接近的地方,但與太陽平均距離為2.3億公裡。

理論上火星與地球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裡,但兩者之間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才出現一次。而且,探測器並非只要直線飛行5500萬公裡就到達火星,因為地球火星不會靜止不動,探測器先要被送入一個大橢圓軌道,即「霍曼轉移軌道」,經過多次變軌,依靠弧形軌道靠近被火星引力捕捉。

火星上擁有瘋狂天氣與溫度模式

為什麼要選擇探測火星?因為它很獨特!

火星比地球小,赤道半徑、平均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體積在太陽系中列第七位,相當於地球的15%,質量約為地球的10.8%,表面重力加速度為地球的38%。

火星乾旱,多巖石,寒冷且看似毫無生氣,巖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經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火星上還有兩個「月亮」:Phobos和Deimos,這是希臘神話中戰神兩個兒子的名字,它們是火星的小衛星。

它擁有太陽系中最大、最高的火山——奧林巴斯山,足足比地球上最高的莫納基亞火山還高出15.5公裡;它擁有最深的峽谷,深度達7公裡,是地球上最深的峽谷的近4倍;它還擁有瘋狂的天氣和溫度模式,是終極寂寞的星球目的地,地球上平均溫度13.9 C,而火星上平均溫度是-62.8 C……

儘管如此,火星仍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一顆行星。

人類不斷探索火星,提供了可能回答生命問題的起源和演變機會,更想著一天火星可能成為人類生存目的地。

82.2%火星探測器已經失效了

前蘇聯是最先開始對火星進行近距離研究,美國的火星探路者號是人類第一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2020年7月20日以前的火星探測器發射,包括部分成功在內成功率僅42.2%,失敗率達57.8%。其中,前蘇聯18次火星探測器,儘管「火星3號」是第一個成功軟著陸火星表面的探測器,落到地面活了20秒,卻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發回,18次探測皆以失敗告終。

最早傳回火星照片的是1964年11月28日發射的美國「水手4號」探測器,拍攝了21張照片,成為人類首個飛掠火星並傳回火星照片的探測器。不過,「水手4號」的探測結果分析,也打破了人類對火星人的幻想,相比於地球,火星上沒有支持火星人生命存在的證據。之後的「水手6號」發回75張照片,「水手7號」發回126張照片。

到了1971年的火星發射窗口,激烈的「火星爭奪賽」又起,短短21天時間相繼發射5顆火星環繞器,但只有1971年5月30日發射的美國「水手9號」,在1971年11月14日進入環火星軌道,更是發回7329張照片,成為第一顆人造火星衛星。梳理人類發射的火星探測器,目前在軌工作的只有17.8%,也就是說,82.2%的火星探測器處於失效狀態了。

2020年7月20日以前發射火星探測器目前運行狀態。

2020年世界航天發射已有52次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立項是2016年1月11日正式批覆。早在2011年11月8日,搭載著中國「螢火一號」的俄羅斯「福布斯-土壤號」採樣返回探測器發射升空,但因變軌出故障而失敗。

2020年4月24日,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7月23日發射升空。

中國走出了「一條奮起直追的航天之路」。50年前的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次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華民族開始鑄造起自己的航天豐碑,截至2020年7月20日中國航天發射368次,成功率超過90%。

值得一提是,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34次發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2020年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2020年截至7月20日世界航天發射已有52次,中國就有19次,其中成功16次。

1970年以來中國曆年航天發射數量。

建立火星基地或許已經不遠了

不過,我們也要正視差距,美國人登月都是50年前的事了,全球範圍內也只有美國的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地表。中國航天人用一次又一次的成就證明:從「零」開始,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攻克前行路上的每一個難關,就能實現夢想。

「馮翼惟像,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兩千三百年前,詩人屈原向混沌不明的宇宙發出來自古代中國的疑問。兩千多年後,一個以他詩作命名、結合人類智慧的探測器,將帶著他的問題和探索真理的精神,向紅色星球進發。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站在2020年這個時點眺望這顆紅色星球,這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火星探索最輝煌和繁盛的時期」,正如《火星探測六十年:一切過往,皆為序章》文章所言:在諸多探測數據積累之下,如今對火星的認識早已今非昔比。人類何時採集火星樣品送回地球研究?何時在火星建立或短期或長久火星基地?或許這一天已經不遠了。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採集分析:袁炯賢 實習生 黃芮雯

設計:何欣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出發火星!全球第47個火星探測器來了,一圖讀懂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顆具有大氣與氣候的類地行星,來自中國的客人——「天問一號」探測器正來看你了!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自主探測之旅開啟,「天問一號」將帶著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向深空出發,奔赴火星。這也是中國航天第369次發射。其實,人類對火星的探測,早已付諸實踐。
  • 「天問一號」啟程火星,它真的是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嗎?並非如此
    2020年7月,可以說是全球航天愛好者的福音——每26個月才出現一次的火星探測窗口期如期到來,阿聯、中國、美國紛紛摩拳擦掌,準備進行火星探測器的發射。7 月 20 日,阿聯先行一步,藉助日本H2A運載火箭,從日本鹿兒島將阿拉伯世界的首個火星探測器送上太空。
  • 火星,央企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天問一號將實現對火星「繞」「著」「巡」三合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行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任務)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實現針對火星的「繞」「著」「巡」三合一壯舉。
  • 天問一號發射!火星,我們來了
    據新華社報導,7月23日,承擔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 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升空。不過,雖然天問一號才初露鋒芒,但中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早就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的關注。
  • 中國探火出發!長五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奔向火星,這是長徵五號運載火箭首次執行應用性發射,成功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國際火星探測已取得了豐富成果,發現了曾經有水、甚至現在還存在水的若干證據,極大激發了人們在火星尋找生命的熱情,也成為當前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執行天問一號任務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火星探測器均由航天科技集團研製。本次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第340次發射。火星定製!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向著火星,出發!「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向著火星,出發!】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記者胡喆 周旋)
  • 一起來看一看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火星家園」
    我們知道我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現在已經飛行在了去往火星的徵途上。它出發之前,我國在地球上建立了一個模擬的「火星家園」,來模擬訓練它,以便當它真的登上火星時,不至於對於火星的環境太過陌生,而手足無措。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繞、落、尋」一步到位
    中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自2010年開始啟動,2018年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成立,十年的堅守換來了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第一步成功邁出。下面來看「天問一號」到底牛在哪?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全球主要科技強國又為何選擇今年密集發射火星探測器。
  • 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長徵五號火箭升空下面來看「天問一號」到底牛在哪?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全球主要科技強國又為何選擇今年密集發射火星探測器。一、首次火星探測器發射「繞、落、尋」一步到位這次發射任務由長徵五號火箭,也就是我們說的「胖五」完成,因為火箭質量越大,其載荷能力越強。
  • 中國探火,出發!長五火箭成功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一飛沖天(趙聰 攝)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由著陸巡視器和環繞器組成,著陸巡視器包括進入艙和火星車。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 中國歷史性一天: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領先美國
    中國自主的火星探測任務自2010年開始啟動,2018年火星探測任務飛控團隊成立,十年的堅守換來了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第一步成功邁出。 下面來看「天問一號」到底牛在哪?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全球主要科技強國又為何選擇今年密集發射火星探測器。
  • 走,一起去火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厲害了我的國
    就在今天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按照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將由運載火箭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抵達火星。經歷火星捕獲、火星停泊後,著陸巡視器將與環繞器分離,進入火星大氣。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啟程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這是今年夏季窗口期全球三次火星任務的第二次火箭發射。幾天前,阿聯製造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從日本發射升空。每26個月左右,地球與火星的會達到最近距離,火星任務便會利用這一短暫的窗口進行火箭發射。此外,第三項火星任務,NASA的毅力號火星車定於下周發射升空。
  • 火星我來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要一次性完成這三大任務
    這就可以知道,天問一號在7月23日飛出地球,追趕火星之時,火星並沒有停止它前行的腳步,它仍然以24.13km/s的速度在繞著太陽公轉。天問一號在途中追,火星在軌道上飛。那麼天問一號就需要飛得更快、更遠才能趕上火星。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點點滴滴
    根據目前的消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在7月23日於海南文昌發射。這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旦成功,中國將是人類歷史是第二個成功將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的國家。1976年美國的「海盜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第一次將探測器登陸火星表面。當然了,蘇聯也在1971年聲稱成功把探測器降落在火星表面,不過除了蘇聯以外,別的國家一般公認此次著陸是失敗的。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天問一號」是我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航天走向深空的裡程碑工程。與其他任何國家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不同,「天問一號」要實現「繞」「落」「巡」的三連任務,當屬全球首次。火星探測器在升空後,根據測算,最優轉移軌道需要 203 天,也就是 6 個月零 19 天,即在 2021 年 2 月 11 日被火星引力捕獲。
  • 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升空
    央視網消息:關注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天(23日)中午12時41分左右,「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火星:人類走出地月系統的首選目標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經發射升空,我們希望它一切順利。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順利完成深空「變道」
    天問一號在軌道設計中,安排了一次深空機動和四到五次軌道修正。這次深空機動相當於唯一一次「變道」,意義重大。至此,探測器飛行軌道變為能夠準確被火星捕獲的與火星精確相交的軌道。也就是說,沿著變道後的軌道飛行,天問一號就能直接抵達火星附近。據國家航天局消息,天問一號將在當前軌道飛行約4個月後與火星交會,其間還將實施兩到三次軌道中途修正。
  • 我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 預計明年2月抵達火星
    郭文彬 攝影中國網訊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成功將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將一次性實現繞、落、巡三個任務,將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從而建立起人類對火星更為全面的認知。 為什麼現在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