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道歉先。
疫情期間,二寶爸寫過一篇推薦室內運動神器的文章《快遞迴歸正常,這些陪娃宅家運動的神器都可以買!起!來!了!| 二寶爸淘貨》,其中有一款是我自己買了和姐弟玩過的「家用桌球訓練器」。
後來,這個桌球訓練器成了當下一款網紅運動玩具。一開始還挺開心,覺得自己眼光不錯。這兩天才發現,我!錯!了!
事實上,這款玩具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如果還沒買的話,請及時收手,先別買!
這款玩具還有個學名叫「回彈軟軸桌球」,說白了就是底座上插棍,棍頂部插球。利用棍的碳纖維材質可回彈的特性,可連續拍打插在頂部的桌球,起到持續擊球鍛鍊的作用。
就是這款看似簡單的桌球玩具,連續給福建的兩名女孩子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頭部損傷。觸目驚心,看得二寶爸後怕。
第一個受害者,是福建的3歲女童小美。她在家玩回彈軟軸桌球時,突然傳來嚎啕大哭,小美媽媽奔到現場看到了可怕的一幕:玩具上的不鏽鋼軟軸已插入小美左眼上方。
事情應該是這樣發生的:桌球被打飛了出去,回彈的那根軟軸,很不巧地插入了孩子的眼睛裡,畫面慘烈程度我不想再過多描繪。
小美被緊急送到醫院治療。接診專家介紹,軟軸刺入眼球,造成小美開放性顱腦損傷、顱內少量血腫、左眼眶上壁骨折伴左眼眶周圍軟組織挫裂傷。
醫生說:「萬幸不鏽鋼軟軸只是從眼球邊上擦過,沒造成眼球破裂。雖然腦脊液沒有漏出的現象,情況不算太糟糕,但還是出現了玻璃體積血,孩子後期視力可能會受影響。」
而福建另一個女孩小文在獨自玩這個文具時,支撐杆的接口突然斷開,小文不慎往前跌倒,杆子從她的左眼刺進去,孩子血流不止,疼得大哭。
家人心急火燎把小文送到醫院。醫生發現,這根杆子有筷子般粗,插入了小文的左眼。CT檢查顯示,異物已進入顱內,導致顱內出血。
全身麻醉後,神經外科醫生幫小文拔出了杆子,觀察一天後,她的狀況穩定,才轉院繼續治療。
寫到這裡,我覺得心好痛。那麼,這款網紅桌球連續引發女童腦外傷,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毫無疑問,是這款玩具有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有記者找到售賣玩具的商家,詢問這款玩具的質量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商家一再強調這款玩具安全性頗高,回答是:沒有,棍能固定住,不會掉。
有記者花35元買了一個同款玩具,哪知一開箱就暴露出了第一個安全隱患。
碳纖維材質的軟軸只是簡單卷了卷就裝進了包裝盒中,並沒有進行捆綁操作,所以在取出商品的時候,作為連接杆的軟軸沒有安全保護,即沒有用繩子扎住,會迅速彈出來,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刮傷,甚至會傷到眼睛。
其次,記者發現在使用的時候,該產品根本沒有商家保證的那麼穩固,反而是連接部位非常松,使用時軟軸很容易彈出來。
同時由於工藝問題,玩具的各個連接部位並不牢固。如果固定不好的話,在擊打過程中,桌球一旦脫落,這根軟軸依然會快速擺動,從而演變成了一種異常鋒利的武器,所到之處都是潛藏的隱患。
說的再形象具體點,這根相當尖銳的軸直接暴露在孩子跟前,很容易扎傷眼睛。
很慚愧,這個桌球容易脫落的bug,我自己當時就發現了,也寫在了文章裡,但自己當時卻沒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質量問題,還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真的太不應該了,再次向你們道歉!
說完這款玩具,二寶爸還想說,市面上其實還暗藏了很多危險的玩具。他們看似有趣新穎,但背後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並不適合給孩子們玩。
為你們盤點羅列一下,危險的玩具有哪些。
1
吸水彈槍
這是一種利用壓縮空氣來發射彈珠的玩具槍,射程高達25米,能裝入吸水彈和塑膠軟彈兩種材質的「子彈」,雖然兩種彈看似沒什麼殺傷力,但其實卻威力十足。
商家聲稱,吸水彈遇硬物易碎,其實並沒有那麼柔軟可摧。曾有人做過實驗,吸水彈近距離打在人的手臂上,會留下紅腫,且8小時都難以消除。
更可怕的是,在1米多一點的距離上,先後對雞蛋、紙箱、蘋果進行射擊——無一例外,在連發射擊下,雞蛋碎了、紙箱被擊穿、連蘋果都被打得稀爛……
可見這把所謂溫柔的槍,有著很強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孩子們若是拿它們當玩具,一旦射中眼睛,後果不堪設想。
2
紅外雷射筆和電擊玩具
很多小盆友喜歡拿著紅外線雷射筆互相照。要知道,雷射功率不合格的雷射筆,長期照射時的熱效應很可怕,會損傷孩子的眼睛和皮膚。
而電擊玩具也不是省油的燈。
曾有記者實測,有些電擊玩具,瞬間釋放的電壓值竟高達600伏!
3
牙籤弩
顧名思義,就是發射牙籤的弓弩,這兩年在中小學生裡非常火熱。
愛看武俠小說的都知道,弓弩本是殺人的武器,即使把它縮小,用牙籤當弩箭,殺傷力還是不容小覷。
據測試,牙籤弩的威力遠比你想像的大——發射速度可達144km/小時,不但能射穿紙板、氣球,還能扎入西瓜皮、生肉。
要是熊孩子把牙籤換成鋼針,甚至可以輕易刺穿易拉罐、射入石膏板。聽著就背脊發涼是不是?
孩子們拿它當玩具,互相射來射去,皮肉受傷還是小事,一旦射中眼睛,後果你敢想嗎?
4
巴克球
巴克球是一種金屬製成的磁性珠子,每顆的直徑只有幾毫米,但是磁性非常強,玩家可以通過批量組合拼接的方法,自行DIY上億種圖案和模型。
功能和普通積木類似,但是巴克球提供的構思空間更大,更有創造性。東西是好東西,但對於小朋友來說,這些彩色珠子很像糖果,極易造成誤食。
貴州金沙縣有一名5歲的小朋友,一不小心吞食了7顆巴克球。家長發現後迅速就醫,醫生的建議是在家觀察幾天,希望它們自然排出體外,然而觀察兩天之後事情卻變得更糟糕:巴克球已經跑到腸道上了。
七顆巴克球牢牢吸附在一起,孩子的小腸壞死,醫生沒有辦法,只能選擇手術將它們取出。
醫生的解釋,讓我們知道了巴克球最可怕的地方:
它和一種叫「釹磁鐵」的材質有關,釹磁鐵是市場上可以買到的最堅固的永磁鐵,這種磁在體積上是普通鐵氧體磁體的18倍,在質量上是十二倍,因而具有極強的吸附性。
一旦吸附到體內,就會導致不同位置的腸管吸附在一起,腸管蠕動困難,從而出現腸管擴張、梗阻。蠕動的腸管因磁力珠的摩擦,最終穿透腸管導致腸穿孔。
危險極大,必須爭分奪秒做手術。萬幸的是,通過微創手術和幾天的治療,男童終於脫離危險。
我自己也給姐弟買過好幾套巴克球,現在想來還真是後怕。建議大家不要給年齡太小的孩子買,一旦發現孩子誤食此類玩具或者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請立即到醫院就診。
5
指尖陀螺
指尖陀螺也是一款網紅玩具,陀螺在手指間旋轉飛舞,可以讓孩子們看得眼花繚亂,但也會帶來危險。
有人做過實驗,一個刺刀式樣指尖陀螺,旋轉時可以刺破四層厚的紙,如果在玩耍時稍不注意,可能會誤傷孩子的皮膚甚至眼睛。
當把旋轉的陀螺靠近雞蛋的時候,很輕易地就將蛋皮割破了。
加上指尖陀螺造型多變,一些形狀尖銳、葉片鋒利的款式,更不適合孩子玩。
澳洲一位11歲的孩子將指尖陀螺拋向空中,卻未能接住,陀螺擦到他的眼角,不但留下了一道疤,更造成了難以逆轉的後遺症——需要搖頭才能看到眼角的景象。
6
金屬撲克牌
我以前喜歡玩飛牌,我知道這個遊戲有些許危險——紙撲克牌材質較硬,邊緣又很薄,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割到手。
然而,市面上竟出現了一類金屬撲克牌,材質為不鏽鋼或鋁合金,分開刃和不開刃兩種,嚴重不符合相關標準中關於玩具尖端和邊緣的要求。
為了模仿電影裡的賭神們酷酷的「飛牌」技巧,有些孩子喜歡拿開刃撲克牌練習,極大提高了撲克牌扎入人體的風險。
有人用高密度泡沫板做實驗,保持兩米距離,「飛出」金屬撲克牌,大半張撲克牌竟嵌入泡沫板內部。
網上已經有專家發出了警告:「金屬撲克牌質量大、厚度薄、接觸面小壓強大,能造成很大傷害,已經遠遠超出兒童玩具的範疇,一定不能讓孩子接觸。」
7
劣質面具
不少孩子喜歡帶上各種卡通面具,cosplay成某個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
然而,網上和一些小攤販那邊賣的大部分塑料面具都相當劣質,通風效果很差,孩子長時間戴著容易缺氧、頭暈。
最要命的是,劣質面具有一股刺鼻的味道,主要成分是「鄰苯二甲酸酯」塑化劑。
經常吸入會對生殖發育產生毒性,導致男性生殖能力減弱,女性性早熟,擾亂機體正常內分泌功能。
所以,在節日裡偶爾戴一下參加個派對沒太大問題,長時間戴面具能免則免吧。
8
發光氫氣球
發光氫氣球又叫波波球,可以說是這幾年的「網紅」氣球,很多大商場的門口都能見到它們五顏六色的身影。
可是,那麼好看的氣球,卻是天使面孔魔鬼內心,隱藏著巨大的安全隱患。
幾年前,廣東東莞一名兩歲女孩抱著這種氫氣球玩,她7歲的哥哥遞給她一個打火機。女孩點著打火機後,氣球瞬間爆炸,點燃頭髮,造成面部和右手的二度燒傷。
這種氫氣球遇到火星或明火,很容易發生爆炸,爆炸的瞬間,釋放出的LED燈、小鐵絲等小部件很可能會被孩子吞咽。
而且,一旦爆燃,融化的氣球塑膠液體如果粘到皮膚上,也會造成燙傷。
總之,不要貪便宜買雜牌,也不要追求刺激買一些看著就危險的玩具,安全穩妥,才是我們父母最該做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在哭鬧與摔倒中長大的,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那些關乎孩子們安全的問題,我們一定一定要上心,更要用心,方能避免和消除這些安全隱患。
煽情的話就不多說了。希望每個小天使們都能在暑假裡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啦。
(部分素材來自公眾號「申城最生活」 、「當時我就震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