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月都有孩子因為這個網紅玩具住院,別買!
前兩天菌菌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看到這樣的新聞,真的太心疼孩子了。
再上網隨手一搜,發現近幾年磁力珠玩具被誤吞的新聞時有發生。
這則新聞中的家長以為這麼小的珠子吞了沒事,可以排出來。結果孩子腸穿孔,做了4個多小時的手術才取出來。
消化道異物是兒科門診中屢見不鮮的問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孩子不吞的。
(這是西安市兒童醫院呼吸科近三年多取出的部分異物)
這兩年爆火的網紅玩具磁力珠(巴克球),因為能夠根據想像力連接成不同造型,可塑性強,所以很受小朋友的喜歡。
但是因為經常出現誤吞事故,現在大部分巴克球的產品描述頁面都標註了適合14歲以上人群,不過翻看購買評論,發現大部分還是買給孩子玩的。
看到這些評論,我……
看來還是有人不知道磁力珠的厲害
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情景模擬,看看磁力珠是怎麼在孩子身體裡倒騰的。
這裡現在有一顆磁力珠,它正在被一雙小手把玩,滑溜溜、圓咕隆咚,看起來真像糖豆。
寶寶選擇嘗嘗味道——吞
磁力珠在體內的旅程開始了
通過咽喉,順著食管走啊走,第一站來到了——胃
胃以為來了好吃的,立刻興奮地攪和攪和,胃蠕動了一會兒發現這位的頭很鐵,沒辦法,只好失望地把珠子推向小腸。
這就來到了第二站:小腸
磁力珠從胃出來以後,通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到達了小腸。小腸是我們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場所。兒童的腸管一般為身長的5~7倍(成人僅為4倍),相比於成人更長。
這顆磁力珠開始在小腸長長長長的通道裡慢慢移動。
這時,寶寶又陸續吞了6顆磁力珠,情況發生了變化。
第一顆磁力珠感覺有「老朋友」來了,後幾顆磁力珠也感覺到了。強烈的磁力促使它們開始瘋狂地尋找、吸引。
孩子小腸的「牆壁」很薄,分為黏膜層、肌層,最外面包裹著腹膜。因為嬰幼兒的腸黏膜肌層發育差,腸壁也薄,所以屏障功能較差。
這些磁力珠為了吸在一起,在小腸裡橫衝直撞,就像7個大錘「咣」「咣」「咣」不停地在砸牆。這個牆本來就薄,這樣砸哪頂得住。
於是就會造成腸穿孔,危及孩子的生命!
這種強磁性的小零件玩具不僅會誤吞,
還有很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操作……
比如:
再比如:
我竟無言以對。
選玩具也是個技術活
1. 看認證:3C強制認證、CE歐盟認證、ISO認證。每個認證都是有編碼的,中國的3C認證編碼可以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網站查詢:http://www.cqc.com.cn/www/chinese/zscx/
2. 看產品介紹:包括玩具的零部件、玩法、適合的年齡等。拿網購巴克球來講,每一個巴克球都有上百顆磁力珠,它的玩法是把磁力珠拆分再組合,這就正說明它是不適合小孩子玩的玩具!美國兒科學會建議(AAP),不要購買100顆或更多的磁力珠套裝,一旦少量磁力珠丟失或誤吞,你是很難發現的。
3.比比玩具的大小:給小朋友的玩具一定都要比他/她的嘴巴大,防止窒息和誤吞。
4. 和孩子溝通:首先,磁力珠玩具絕對不要給14歲以下的孩子買。14歲以上的孩子買了之後要和孩子講清楚磁鐵進入口鼻的嚴重危險。
5.其他:彈射類的、不正規的電玩具、可能含有危險化學物質的等等,都不要給小寶寶買,大孩子要和他們講清楚危害。
如果你不小心已經買了
1. 如果你家孩子小,立刻!馬上!現在!把巴克球送人。
2.孩子表現出腹痛、嘔吐、發燒症狀,如果你懷疑是磁力珠引起的,要詢問孩子,然後檢查玩具零件數量。
3. 因為磁力珠又小又光滑,很多家長發現孩子吞了一顆之後不以為然,以為能自然排洩出來。但是往往等你發現孩子吞了,那時候可能已經不止一顆了。
正確的做法是立刻去醫院,聽從醫生的安排,才能避免更壞的情況發生。
玩具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家長們一定要慎重選玩具,不要輕易相信商家、網紅的吹捧。
他們只關心你的錢包,不關心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