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3日電題:一支爭議球隊的悲壯死去
——透視天津天海解散事件(上)
新華社記者
進入五月以來,天津浯水道的天海俱樂部大門外,幾乎每天都會聚集三三兩兩的球迷,期盼著這個在死亡邊緣掙扎的俱樂部能起死回生。
然而,這一天還是來了。當回天乏術的天海在5月12日宣告解散時,死忠球迷的精神支柱也仿佛在這一刻轟然坍塌。
那支「敢為天津贏天下」的球隊,永遠消失在中國足球的版圖中;那群賽場上快意拼殺的熱血將士,也就此各奔東西。
黯然聚集在大門口的球迷,久久不願離去。他們喊著口號,與天海俱樂部做最後的告別。
天海值得擁有這樣忠誠的擁躉。雖然僅僅徵戰中超三個賽季,但他們的戰績和表現都堪稱驚豔。中超處子賽季便奪得季軍,次年更是踢進亞冠八強。復仇亞洲勁旅韓國全北現代、「雙殺」中超霸主廣州恆大,都是球迷津津樂道的經典賽事。原主帥卡納瓦羅麾下的帕託、維特塞爾、莫德斯特等國際球星與孫可、王永珀、趙旭日等國腳級球員,不僅人員組合「美如畫」,打法更是令人賞心悅目。
作為中超的「網紅」球隊,天海也始終與爭議相伴。原投資方高調的行事風格令其被打上「暴發戶」的標籤。
風光了兩個賽季後,天海的命運在2019年急轉直下。隨著原投資方「出事」,天海的危機不可避免。多名球星離隊、多次更換主帥,跌跌撞撞的天海在這一賽季的最後時刻才艱難保級。
2019賽季,失去投資方的天海被天津足協託管,但託管並不是無期限,為了繼續活下去,天海不得不尋找下家。起初,由於原投資方留足了一個賽季的俱樂部開銷,外界認為天海距離彈盡糧絕還遠,況且,中超資格彌足珍貴,要想找一家企業接盤應該不是難事。
但事實往往殘酷。一方面,天津真正有實力且又願意「燒錢」投身足球的企業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隨著足球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推進,一些原來看中「冠名」、注重廣告效應的企業進軍足球的意願明顯下降。
天海與少數幾家企業接洽後,都沒了下文。但日子還得過,天海只能「賣血求生」,賣了多名主力球員,沒有一名引援,一線隊只有17、18名隊員。眼看新賽季中超就要來臨,無奈的天海在3月5日發布零元轉讓公告,此後天海與萬通進行了股權轉讓談判。
股權轉讓方案最終未能成行,萬通和天海轉而決定施行贊助方案。隨後雙方就贊助協議展開了艱難談判,幾經努力雙方最終未能在責權利等原則問題上達成一致,天海也失去了活下去的最後希望。
事後復盤這次贊助協議談判,一位天海球員抱怨說,萬通自始至終沒有給天海的帳戶打一分錢,如果真心想搞足球,就不應太在意天海目前的債權債務,也不用急於獲得俱樂部的經營管理權。
而一位了解內情的中超俱樂部人士則稱,天海的問題是內部思想不統一,教練組組長李瑋鋒肯定想保住俱樂部,但有的人並不這麼想,這就大大增加了談判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與萬通談崩後,李瑋鋒和球員展開最後的自救,聯名向中國足協和天津市體育局發出公開信,表示願意自籌經費接管俱樂部,不要報酬也要踢中超。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畢竟,球員籤名承諾自降薪資,是支撐不起準入要求的。準入涉及場地、安保、梯隊、薪資、債務、備選主場等,是一個複雜的體系,最起碼得具備一個完整賽季的資金實力。
「為什麼沒有投資方,球隊就一定得解散?」李瑋鋒直到現在仍在發問,為什麼不能採取一些歐洲足球俱樂部那樣的模式,由球員、員工持股,去維持俱樂部的運營?這未嘗不是中國足球俱樂部改革發展的一個思路。
但李瑋鋒沒能等到想要的答案。這位退役後就加盟天海,並且在管理崗位和教練崗位都付出很多心血的「硬漢」倍感無力。一如天海的死去,悲壯而無奈。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