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白風色寒」,今年的冬季似乎格外長。密林的鐵道線維修工隊,獨守鄉村公路的養 路工人,城市街頭的環衛工人,三支隊伍在寒冷的環境裡,在各自崗位上兢兢業業,確保路 暢路潔。記者近日採訪了這三個「支隊」。
西羅奇維修工隊零下45℃的巡守看護
哈爾濱鐵路局管內嫩林線大興安嶺的深山密林裡,有條通往北極漠河的鐵道線,是連接外界與大山深處的「咽喉」要道,一旦鐵道線出現故障,將造成列車停運,所有聯繫也將會被切斷。為了確保鐵道線正常運轉,這裡常年駐守著一支維修隊——西羅奇維修工隊。
地處高寒地區,方圓百裡無人煙,冬季積雪達到3尺深,最冷時氣溫在零下45℃ 左右,工作條件極為艱苦。西羅奇維修工隊班長崔學義說:「目前我們班組共有8名工作人員,負責11.2公裡線路區段內的巡守看護任務。」
他們每天的任務就是步行維修鐵道線,「極寒天氣,鐵道線容易被凍鼓包,我們需要將不同厚度的墊板墊到鋼軌下。」
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複雜得多,需要拆下鋼軌螺絲釘,接著用千斤頂撬起鋼軌,再根據實際「鼓包」情況,墊上厚度不同的墊板。這些墊板厚度在3至12毫米之間,因此,作業時又要極為精細。
經過這條線路的6245次列車車長唐偉健說:「正因為他們守在這裡,我們的列車才會安全運行。有他們在,我們心裡踏實!」
每次作業,維修工隊的工人們都要背負鎬、錘、扳手等幾十斤重的工具往返20餘公裡,在零下45℃左右的戶外工作7個小時以上。
在冷得「冒白煙」的極寒天氣下幹活是怎樣的體驗?「防寒內衣、棉服、羽絨服,再套上工作服,從裡到外要穿四層衣物抵禦寒冷,襪子、防護鞋,腳上要穿三層」「有的路段積雪能沒過膝蓋」「天冷,喝的水容易凍成冰,保溫杯也不管用,戶外工作一天不能吃也不能喝;渴極了吃口雪」「幹活時滿身汗,內衣溼透,停下來冷風一吹,透心涼」「天太冷經常會有凍傷」……工人們七嘴八舌地總結起來,記者看到他們粗糙的手上布滿了深淺不一的裂紋血口。
工作條件艱苦,那麼日常生活呢?他們往往要在山裡呆上一個月左右,才能出山回家休息三四天。山裡沒有信號,上班期間根本無法與家人溝通,與外界唯一聯繫的就只有一部工作電話。崔學義說:「大家很寂寞,只是誰都不說罷了。」
工人們卻心滿意足地告訴記者:「單位知道我們的辛苦,對我們越來越重視。會給我們送肉,管夠!還給我們安裝了寬帶,能看網絡電視了,這讓業餘生活豐富了不少。公益慢火車更專門為我們在這裡設立了一站,方便我們上下班。」
為何要在這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工作?這群樂觀的漢子們只一句:「這是我們的工作啊!」
黃泥河子道班20載守護一段砂石路
16日,哈爾濱當日氣溫零下23℃,處於張廣才嶺西麓的尚志市更是寒冷逼人。從尚志市開車近一個小時,記者來到方圓20裡沒有人家的尚志市公路管理站——黃泥河子道班。
黃泥河子道班位於綏滿公路301+500處,道班前是高大林木掩映的綏滿公路。四周望去是被白雪覆蓋的農田,沒有車輛經過時,這裡很寂靜。值守這裡近20年的養路工人楊秀軍,已習慣了這裡的一切。
16日中午,記者見到楊秀軍時,他剛從外面巡路回來,帶著一身寒氣。「我最高興的就是看到道班裡來人啦。沒有人的時候,我有啥話,養護路的時候,就跟路說說。」個頭不高的楊秀軍,捋了一下一個多月沒剪的頭髮,憨厚地說。
每天,楊秀軍一個人要巡查和看護近60公裡的國道,其中有20多公裡是砂石路。
這條國道原來是哈爾濱通往牡丹江的必經之路,哈牡高速開通後,途經這裡的車就少了,但元寶鎮、葦河鎮、亞布力鎮以及尚志市等附近百姓出行,依舊走這條道。每天有來往這些村鎮的四趟客運班車要經過這裡,特別是雨雪天氣、高速公路封閉時,這裡就成了哈爾濱到牡丹江的必經之路。
道班裡準備了一些修車工具、機油,以備深夜汽車拋錨的司機之用。還儲存了一些掛麵和雞蛋,有的司機半夜車輛拋錨,又冷又餓的,吃碗熱乎的雞蛋面,開車更安全。
楊秀軍的值班房,是辦公室,更是「家」。院裡收拾得井然有序,屋內寬敞而溫暖。楊秀軍說,雖然只有我一個人,但是上級仍是非常重視,現在生活條件比從前好了不知多少。
記者注意到,他的手機始終放在窗臺固定的位置,「這裡信號非常不好,只有在那裡才能有信號,家人來電話才不至於接不到。」
匆匆吃過午飯,記者和楊秀軍一起上路巡查。寒風夾雜著樹木上落下的清雪,讓人感到寒冷。楊秀軍一邊巡路一邊說,這個路段處於半山區,春秋雨水多,道路容易翻漿,又處於半林區,冬天雪下得大而且比較勤,再加上彎道、緩坡、橋梁等較多,翻漿時需要填補沙石,雨水大時要排水患。遭遇風雪,清除風吹雪路段,還要在上坡、下坎處撒防滑料。一年四季,保通保暢作業程度,要比水泥路面公路的強度大。
今年11月18日那場大雪,站裡增加了養護人員,對這一路段進行重點清雪保暢,楊秀軍和養護人員一直幹到晚上六七點鐘。
楊秀軍給七八個路段撒了防滑料,寒冷的北風夾雜著汽車過後捲起的陣陣冷風,吹紅了楊秀軍有些粗糙的臉,養護服掛了一層薄薄的白霜,額頭微汗沁出。他脫掉手套,用布滿道道裂痕的手,揮鍬撒防滑料……
「老楊,維修路呢。」「老楊,這幾天冷,巡路多穿點兒。」路過的司機們看到楊秀軍都熱情地打招呼。在這條路上跑了十幾年客運的孫師傅說,如果沒有這個道班和楊秀軍的堅守,周邊村鎮百姓出行真不方便。「這可是解決百姓出行的大事啊。」
嚴寒中,楊秀軍身著那套橘紅色的養護服,在301國道上、坡上坡下閃動著、活躍著,一輛輛汽車安全從這裡駛過……
他十年沒和家人一起共度春節,患有眼疾的女兒一直由妻子照顧……為啥要獨守在這條路上?楊秀軍說:「得守在這兒,這是一份責任啊!」
南崗區清掃保潔二隊松一小隊12小時工作為城市「梳妝」
21日冬至,凌晨4時,哈爾濱市海關街與郵政街交叉口,南崗區清掃保潔二隊松一小隊小隊長劉文亮正在和同事們一起清掃街面。
五名環衛工人手拿改良後的大掃帚,先重重地壓住路面,再輕輕滑開,一步步向前推進,劉文亮告訴記者:「這樣清掃可以防止起灰,避免更大的汙染。」凌晨3時30分就已經上崗的他,此時睫毛上已上了霜。
這個小隊53名環衛工人分為8個組,負責紅軍街、公司街、鐵路街圍合區域的清掃保潔。每天早班清掃從3時30分開始,一直到7時30分結束,10萬平方米的保潔面積將在4個鐘頭內被清掃乾淨。
因為毗鄰哈爾濱火車站,這片保潔區可以說代表著哈爾濱市的「門面」,保潔工作格外繁重,更要格外仔細。
凌晨街頭,朔風刺骨,只聊了十幾分鐘,身穿厚重保暖衣物的記者已經明顯感到了陣陣透骨的寒冷。劉文亮說:「冬天最考驗環衛工人的就是天氣,凌晨是最冷的時候,不管穿多厚都會被風打透,不幹活特別冷,所以要不停地幹,而一出汗風再吹,更冷!多厚的衣服也抵不住刀子般的寒風。」
另一項考驗則是降雪,為了保證城市交通正常運行,他們要邊下邊清,「入冬後的那場大雪,我們到崗時間提前至凌晨3時,下班時間延後,有時需要加班到22時才結束,連續加班加點幹了7天。」他說。
清晨7時30分清掃結束,環衛工人們會休息一個小時,之後將分成三班,分別在8時30分、12時30分、16時30分輪換上崗進行日常保潔,直到20時30分全天工作結束。
10時15左右,記者在海關街看到了正騎著電動車巡查的劉文亮。「西大直街、海關街等主要街路車多,行人也多,所以需要非常細緻的保潔和檢查。」他說:「檢查中發現問題會及時負責保潔員馬上進行清理,如果發現街面有冰面等複雜的情況,我會下車和他們一起除冰;有的班組出現人員少、保潔量大時,也會跟著幹。」他的電動車後面還放著各式清掃保潔工具,既有掃街的大掃帚,也有掃車底的小掃帚。
他笑著承認:「這天騎車巡視也非常冷,為了暖身子需要用幹活來保暖。」
因為環衛工人要休假,所以需要隨時調整路面保潔人員,一旦人手不夠,劉文亮就要把自己補進去,「普通工人可以休假,但是我不能,每天都要上崗,每天工作時間都要在12個小時,我是隊長要以身作則。」
大學畢業的劉文亮在2012年經過考試進入環衛系統,當時這批「大學生」環衛工人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爭議。工作8年,為何要選擇留下來?他說:「幹一行愛一行吧!和其他環衛工人們一起工作,一起吃苦,現在我對這個行業已經有了很深厚的感情。」(李天池 吳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