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劉冀瓏教授
以下是Seminar視頻連結(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
https://oclss-my.sharepoint.com/:v:/g/personal/oclss_oclss_onmicrosoft_com/EXQZaO7siy1LoVX9xFxpMOAB2_wzw6h0opoEk_BuIpj03w?e=BpD9SC
12月11日,我們牛津華人生命科學協會OCLSS榮幸地邀請到劉冀瓏教授,在線上與我們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學生學者見面,進行了別開生面的演講。作為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劉教授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與我們親切對談,給OCLSS協會2020年的seminar系列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劉教授從宏觀的生命的起源開始給我們講起,「What is life?」這個問題環繞在我們每個生命科學人的腦海裡。生命這個神奇的存在,還有無窮無盡的寶藏等著我們去探索。「How to link 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together?」是我們一直追尋的答案。有人覺得細胞就是一包「湯」?各種細胞器像島嶼一樣漂浮在這一包「湯」裡。但是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這其中的機理奧秘我們人類目前所能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
分子的區域化是生命系統區別於非生命系統的一個重要特徵。生物分子在細胞內的區域化是細胞賴以存活的根本特質之一。細胞內能被稱作為細胞器的結構寥寥無幾,只有二十幾種。2010年,劉冀瓏教授的團隊發現在核苷酸代謝發揮關鍵作用的CTP合成酶可以在果蠅細胞中形成細長的蛇形結構,這是一種新型的細胞結構,遂將之命名為「細胞蛇」(cytoophidium,複數cytoophidia),源自希臘語「cyto」(細胞)和「ophidium」(蛇)。
細胞蛇:細胞裡的蛇。左圖是在顯微鏡下拍攝的果蠅細胞中細胞蛇的最早圖片之一。右圖是左圖中細胞蛇的藝術想像。
與傳統的由膜包裹的細胞器(如線粒體、高爾基體等)不同,細胞蛇是沒有膜的細胞器。同年稍後,美國兩個小組獨立地報導在細菌和芽殖酵母細胞中發現類似細胞蛇的結構。次年,劉教授的團隊和另一個美國團隊獨立地在人類細胞裡發現細胞蛇。細胞蛇普遍存在於從細菌到人的細胞中,說明細胞蛇是進化中高度保守的細胞器。由於很多代謝酶在特定條件下均可組裝成細胞蛇,探索細胞蛇的結構和功能已成為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最新前沿領域之一。
劉冀瓏教授回顧CTP合成酶的研究歷史,總結最近幾年對細胞蛇的初步認識,並提出細胞蛇相關術語的定義。以含有CTP合成酶的細胞蛇為例,他首先系統闡述細胞蛇的進化保守性、形態、組成、動態、組裝和發生。他還推測細胞蛇的可能的生理功能以及與疾病的潛在聯繫。其次,他比較兩個核苷酸代謝酶(CTP合成酶和IMP脫氫酶)的異同和形成的不同的細胞蛇之間的相互關係。最後,他探討了代謝酶纖維化成細胞蛇和同類結構對代謝調控的可能意義。
最後劉教授和各位學者同學展開了熱烈討論,關於細胞蛇關於科研道路。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他說最幸運的事情就是把興趣做成了工作,「你不知道顯微鏡下的細胞有多麼美!」。感謝劉教授作為我們生命科學人的榜樣,給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期待劉教授以後再來我們OCLSS做客。
相關文章連結:
http://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cellbio-111315-124907
劉冀瓏實驗室:
http://www.shanghaitech.edu.cn/faculty/slst/people/1189.html
Seminar視頻連結(有效期至2020年12月31日):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內容來源:
1.上海科技大學官網
2. 百度百科
3.演講視頻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CLSS/
排版:李奇點
文案:李奇點
審核:鄭健青,陳欣雨,SandyChu
也想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Seminar Speaker:
長期合作與贊助關係:
商業合作與贊助請掃描以下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