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到聯邦德國(時稱西德)GBF報到的第一天(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在Professor Dr. R. D. Schmid的辦公室裡,他告訴我:你是少有的有工程學位的研究人員,對我將要進行的生物反應(發酵和細胞培養)過程調控研究應該很有幫助。緊接著,他要我表達一下工程師與科學家在思維和工作方式上的主要差別是什麼?這些差別(特點)會對我將要進行的研究和以後的人生會有何影響?
圖片說明:項目參展(1990,德國漢諾瓦),與合作夥伴Dr. Bernd Dremel合影
日月如梭,時間飛逝!轉眼間,我與教授已經認識整整33年了!改變的是時間和各自的生活,但增強的是與教授間的情感。我們除了每年的常規問候,我也利用經常商務旅行機會,到德國去拜訪教授,關係也從師生關係,發展到現在的好朋友關係;從較單純地討論與生物技術有關的話題,發展到我們均感興趣的社會學(環境等)及人類發展(我們均有了孫輩)的悲與喜等,真正的忘年交。在他的退休生活中,教授居然還堅持主編和發布每月一期的Biotech in China, 利用他的影響力,客觀和持續地在歐洲介紹中國的生物技術的進展,值得欽佩!圖片說明:拜訪Schmid教授(2018,德國斯圖加特)
我是1980級生物化學工程系專業、1984級生物化工碩士,198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又留校任教,1988年底赴德國留學。我師從李友榮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發酵過程調控所需生物傳感器(穀氨酸酶電極)研究。在研究生學習期間(經歷和故事將另文分享),我與同時代人一樣,似乎出國留學是必須的,好像也是唯一的出路!幸運的是我在研究生畢業前就得到了來自聯邦德國生物技術研究所GBF的邀請,以聯邦德國政府fellowship的身份到Professor Dr. R. D. Schmid的生物技術實驗室,研究生物發酵過程在線控制關鍵設備的研發。具體是用教授實驗室倡導和廣泛應用的FIA(flow injection analysis)技術, 開發出在線監測葡萄糖、乳酸、乙酸等代謝物濃度,為發酵和細胞培養的計算機控制創造條件,這也是本人後來的博士論文的最終課題。上世紀80年代末,對於一個剛完成學業,但是屬「自費公派」的窮學生而言,出國機票價錢是個天文數字,根本無法承受!感謝在出國前的上海外國語學院集中外事培訓(那時出國人員必須課程)期間認識的來自其他院校,但均如我般的「窮留學」學員,居然找到乘坐列車的省錢方法,條件是願意在路途上耗費10多天時間,穿越中國、蒙古國、和蘇聯(俄羅斯)去領略如電影「囧媽」裡呈現的異域風光,最終進入歐洲大地,到達目的地城市。
延伸閱讀:
◇【生工名人堂】90後李友榮——發酵調控工程大師
◇佰傲谷 | 2020生物產業年度攀登榜頒獎晚宴
◇【生工名人堂】俞俊棠——生物工程學科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