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畢達留學英國專欄】整理髮布的畢達學員分享會內容。【畢達留學英國專欄】堅持每周邀請全球各地區名校學員分享申請、就讀、求職等經驗,敬請關注。
畢達學員背景
遊師兄,中山大學,金融
入讀學校與項目: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金融碩士(MSc Finance)
訪談實錄
1. 為什麼選擇LSE金融?
主持人:師兄當初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學校和項目?師兄覺得當初能拿到這個項目錄取的關鍵是什麼?
遊師兄:我的職業規劃主要還是希望往金融領域發展的。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可能國內更明顯),金融這個圈子還是很看學歷以及畢業院校的。
各大券商、買方基金對於Candidate的第一個要求就是需要碩士及以上的學歷。因此,對於我來說,碩士是一個必選項。
由於從小到大都是在國內上的學,所以想著最後一段學生生涯可以去海外看看。至於國家方面,當時美國的名校基本不開設針對應屆畢業生的金融碩士項目,大部分是有工作經驗的MBA項目。因此可選的範圍基本就縮小到了英國G5學校的項目了。
選擇學校項目一看學校名氣,二看地理位置。因此我把目標定在了倫敦,也就很自然地希望能夠選擇LSE的MSF項目了。
我認為我能拿到項目錄取主要是因為達到了兩個方面的要求:1.硬性指標。硬性指標是指本科學校,GPA,GMAT雅思成績,實習經歷等較好量化的指標。
我的理解是達到項目設置的一些最低硬性指標可以讓Candidates進入一個進一步篩選的池子。
2.軟性指標。各項硬性指標均達到了之後,可能就要看看候選人有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技能或者是過往經歷了。我在體育方面有比較突出的成績,我個人認為給我加分了不少。
主持人:硬性一般是指本科學校,GPA,GT成績等,軟性則是指實習,科研,比賽,海外經歷等,師兄這麼理解也是沒錯的。
2. LSE的MSF項目怎麼樣?
主持人:那師兄覺得這個項目怎麼樣呢?
遊師兄:LSE的MSF項目一直是LSE的王牌項目。英國學校學制短,且LSE又是非常注重Academic的傳統院校,因此學業壓力還是挺大的。
與此相對應,LBS的項目設置就會稍顯輕鬆且更偏重於找工作以及社交活動等。因此我覺得如果出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找工作,那麼大家可以試著申請LBS。如果覺得自己是一個短期承壓能力強,且對於在國外工作不是第一選項的同學,可以考慮優先選擇LSE。
當然,由於項目學生本身的背景不差,且專業知識比較紮實,我這個項目的學生就業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有不少同學去到了JP,MS這類外資投行,凱雷,華平這類PE機構,以及諮詢公司等等。
3. 如何找工作?
主持人:LSE的MSc Finance項目就業情況確實很不錯的,那師兄當時是怎麼找到現在這份工作的?通過哪些途徑或資源?
遊師兄:對於目前的工作,我主要是通過校友網絡以及自己建立的人脈關係找到的。其實通過應屆生、各大金融機構官網能夠查閱到的信息已經完全足夠了。
據我了解,在我們這個階段尋找金融機構的工作還是比較按部就班的,基本不存在所謂「潛規則」,因此大家多從官方渠道獲取信息也就足夠了。
主持人:師兄覺得這個項目能夠滿足你的職業需要嗎?
遊師兄:從知識層面,或許我現在的工作並不完全用得上在LSE中學習到的專業知識。但我覺得項目給我最大的影響是能夠認識一批優秀的人,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並且時刻保持一種持續學習的狀態。
4. 金融碩士就業前景
主持人:對於金融碩士畢業後的就業前景,師兄覺得怎麼樣呢?
遊師兄:與此相伴,金融必然是早期受到衝擊的行業之一。相較三年前,金融行業目前的就業前景應該說更困難了。但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我認為情況不一定。每一次劇烈的動蕩必然伴隨著行業的整體洗牌。在行業前景不明朗時,有能力,踏實肯幹的人一定是最受歡迎的。而應屆畢業生恰恰符合這些特質中的一些方面,所以我個人還是較為看好目前金融碩士生的就業前景。
5. 海外工作經驗
主持人:師兄之前是有拿到海外工作OFFER的,但是最後並沒有去,那對於想要在海外工作的同學,師兄有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分享的呢?
遊師兄:對於金融前臺部門,想要在海外工作,接近母語的英語表達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如果執意要留在海外,那麼建議這些同學時刻保持英語的練習。
此外,海外的生活往往伴隨著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強烈的孤獨感。行業天花板和種族歧視也是繞不開的話題(當然做的不開心也可以隨時回國),所以也希望同學們考慮好自己是否願意承擔這些工作以外的壓力。
6. 對師弟師妹的建議
主持人:最後對於即將申請或者即將留學的同學,師兄有什麼建議給他們嗎?
遊師兄:留學申請很像一場馬拉松。在奔跑的過程中,提前規劃好每一個階段需要補強哪一方面的能力,達到什麼樣的短期目標,會使申請過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