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樂隊的夏天》已經播出到了第八期,昨晚更新的節目又一次給人帶來驚喜。
打從上周開始進入到改編賽環節的《樂隊的夏天》,這期樂隊們面對的依舊是老歌新唱的改編任務。
儘管節目組給的歌單大多數是流行單曲或經典老歌,歌曲本身和樂隊並不太相符甚至背道而馳,但本期8支樂隊還是在規則之內給人意料之外的魅力。
初登場帶來《你要如何,我們就如何》治癒許多人的康姆士樂隊,本期第一個登場,在一眾idol歌單中選擇了宋茜的單曲《屋頂著火》進行改編。
《屋頂著火》這首宋茜的個人solo曲,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也看過宋茜在很多晚會與綜藝節目中的不同版本舞臺,整體曲風熱烈性感,偏舞曲,律動節奏感極強。
本以為聽慣了女生版本的《屋頂著火》,再來聽康姆士改編會略有些違和,可直到聽了現場才發現,顧慮完全不存在。
前半段契合得像是在表演自己的單曲,嗓音依舊是一種說不清的舒服;而後半段突然中止演唱加入的極具創意的獨白與重型rap,更是直接讓整個場地躁了起來。
「討人愛的規則我們全都學不會,失敗不可能因為你是誰等你先準備,你可以選擇崩潰也可以耍廢,天黑人容易犯錯,屋頂會著火。」
第一個開場直接把場子炸翻,康姆士改編《屋頂著火》帶來別樣演繹;而隔壁他們對戰的HAYA樂團,更是讓人意想不到,極具民族風的樂隊竟然選擇王嘉爾說唱熱單《Papillon》去改編。
原唱中,《Papillon》王嘉爾嗓音低沉性感,鼓點節奏強烈,整首歌嘻哈曲風,律動力量感十足。
而在昨晚的節目中,HAYA樂團的改編完全耳目一新,女主唱塔娜神秘而空靈的唱腔不僅用遼闊嗓音把《Papillon》唱出了自己的風格,整體改編也讓整首歌曲充滿了故事性。
原本的嘻哈曲目被改編之後有種世界音樂既視感,而原唱中的「Papillon」在HAYA樂團的演繹下,仿佛是一種源自東方的古老傳說,完全唱出了自己的風格,厲害。
以一首《南方》唱進許多人心坎兒裡的「達達樂隊」,昨晚改編環節選擇了張震嶽的《再見》,這首與自己樂隊專輯同名的單曲。
前半段是全新的旋律,後半段又回到了熟悉的張震嶽版本旋律,主唱彭坦說,《再見》這首歌很經典,沒有打算破環它的美好記憶點。
二次元樂隊超級斬,昨晚選歌也很讓人意外,在一眾國風單曲中選擇了《芒種》這首《青春有你2》舞臺上也表演過的網紅神曲。
本以為二次元屬性的超級斬與《芒種》並不太搭,可在昨晚的節目中,超級斬卻將這首歌改編出了自己的味道。
借鑑了小時候玩的紅白機中「功夫」遊戲的bgm,用迷幻的電音與遊戲的嘀嘀聲,把《芒種》唱成了一個二次元的遊戲時空。
當然,如果要說昨晚舞臺給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木馬樂隊。
選了劉若英那首最經典的《後來》,明明是一首原本比較悲傷的歌曲,木馬卻把它唱出了「未來」的味道。
尤其是最後這段用力嘶吼出的獨白——「在那個生如夏花的時代裡/是你和我在一起/搖滾樂/青春的汗/穿球鞋的女孩/和街角被我們踢飛的可樂罐/錯過不是失去/失去也不是失去了所有一切/學會對未來的珍惜和期待/回來不是重來」。
曲畢所有人跟著獨白與鼓點一瞬間集體倒地,音樂獨白的聽覺效果與舞臺動作帶來視覺效果,用雙重震撼與衝擊將所有人點燃釋放。
比起原曲裡的悲傷追憶錯過與成長,改編版本表達得更多的是對錯過的另一種期許,錯過不是失去,回來不是重來,正如當下重組的木馬樂隊,重組只是回來,而不是從頭再來。
木馬說,《後來》這首歌裡有一種乾淨的、純粹的東西,這種東西和搖滾樂很像,於是就決定把歌曲改編成classic rock。
或許這才是樂隊最大的魅力吧,把自己的故事唱進別人的歌曲,把別人的歌曲唱出自己的味道,酣暢淋漓地在舞臺上玩音樂盡情釋放自我,熱情也點燃著螢屏內外的所有觀眾。
昨晚表演結束後,《樂隊的夏天》官微也發布了一條節目之外的消息,其實一開始木馬樂隊要做這首《後來》改編的時候,是被版權方拒絕的。
《後來》歌曲演唱者雖然是劉若英,但其實這首歌並非奶茶所作,是翻唱的日本組合Kiroro的《未來へ》,由日本作曲家玉城千春作曲,作詞人施人誠填詞。
因為樂隊要在編曲上做和原曲風格不同的改編,導致節目組一開始做翻唱的授權申請時被拒絕了,後來得知此事後,木馬特地寫了一封長達兩千字的信件,找人翻譯成日文,轉交給了玉城千春老師。
信的開頭,木馬這樣介紹自己:
「我們叫木馬樂隊,中文發音聽起來像戀人親吻臉頰發出的聲音『muma』,其實名字的意思是小孩子喜歡玩的搖動木馬,我是樂隊的主唱木瑪。」
在信中木馬一點一滴地講述著他要怎麼改編這首歌,為什麼要這麼改編。從主歌到副歌,從前奏到solo部分再到高潮,點滴不漏,字字真誠。
「我們作為一支搖滾樂隊,這次真的用了很多心思在裡面,我覺得音樂讓我們感動的不光是音符和聲音,依附在聲音和音符上的那顆渴望交流和溝通的心,還有那些真實的故事,才是木馬音樂裡最珍貴的東西。」
最後這份真誠打動了玉城千春,親自用中文為木馬寫了回信,拜託節目組轉交木馬:
「日語郵件,我很高興!
木馬、加油!!
多謝
玉城千春」
版權有國界,但音樂沒有,音樂人用自己對於音樂的赤誠與熱愛,讓我們最終看到了木馬版本的《後來》的呈現,打動了毫不相識的作曲家,也打動著每一個被音樂洗滌的靈魂。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樂隊的夏天》這個節目上留下過太多太多動人的音樂,也發生過太多太多讓人意外又感慨的音樂人故事。
第一期承包大家笑點的五條人樂隊,臨演出突然決定更換表演曲目,讓導演組事先準備的燈光舞美都沒跟上,自己樂隊也沒有拿到理想成績成功晉級。
可對於他們來說,卻並不後悔,晉級與名氣,都不如那一刻對於音樂的感受更重要。
昨晚改編賽中的野孩子樂隊,因為在歌單裡挑不出自己想要演繹的歌曲,寧願違規退賽,也堅持要表演自己想要表演的《竹枝詞》。
在他們心中,擁有改編與演繹的欲望,比在規則內走下去更重要。
或許就像馬東所說,這就是藝術家一生都要面臨的困境,既要遵守規則,又要保持自由、自我。
喜歡《樂隊的夏天》,不僅因為這個舞臺上有最具力量的音樂,同樣也因為這個舞臺上發生著太多太多預料與規則之外的故事。
改編賽環節,木馬堅持要與達達樂隊兩強相爭,因為對他來說:「樂隊不是在和樂隊比賽,是在與規則較量。而精彩無論發生在開始還是發生在結尾,都叫精彩。」
因為平票被拖入加時賽的白皮書樂隊,儘管明白表演新歌《清河》的勝算不如另外一首老歌大,可還是執著想要選擇《清河》,只因這首歌承載了自己近幾年的故事。
感受永遠大於排名,音樂永遠優先於晉級,唱自己真正想唱的,表達自己最渴望表達的。
搖滾音樂人們之所以成為rock star,不是因為站在舞臺上在燈光舞美加持下光芒萬丈,而是在於每一個個體對於音樂的態度,每一支樂隊作品帶給人的治癒與啟迪。
有人說,《樂隊的夏天》是「這個時代最接近理想主義的節目」。
這個理想主義不在於節目賽制規則,而是在於這一幫永遠不按常理出牌的搖滾音樂人。
按照規則遊戲又不局限於規則,用心去真誠交流而非所謂情商,作品承載著理想又帶給人力量,或許,他們才是《樂隊的夏天》最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