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中認為是人類是由猿人進化的。馬克思繼續把進化論深化,認為猿人能夠進化成人類的原因是勞動,在勞動的過程中,猿人的大腦不斷發育,腦容量不斷增加,而火的使用減少了病毒的入侵,增加了食物的營養,增強了猿人在自然界中的競爭力,因此猿人進化成了人類。
在動物界中也有這樣一種懂得使用工具的動物,它們叫做捲尾猴。在巴西某國家公園的深山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出現雜三千年前的石頭製造而成的工具。在經過了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後,發現這些石器的使用者並非三千年前的人類,而是一群捲尾猴。這些石英石是捲尾猴們用來吃堅果的,就像人類在吃核桃時會用特製的鉗子把核桃夾開,捲尾猴也會使用形狀適宜的工具敲開堅果果殼。
捲尾猴是靈長類哺乳動物的一種,和人類相似,如果再查看它們的亞目會發現,它們竟然是類人猿亞目,簡直可以說是人類的表親了。捲尾猴沒有孔雀那樣斑斕的羽毛,也沒有特殊的氣味可以用來向異性發射它們的「心動信號」。於是機智的它們就想到了利用石塊——雄捲尾猴在發情的時候會向異性投擲石塊,等待異性的反應,若雌捲尾猴也發出了願意交配的信號,那麼它們兩個就可以進行交配了。
如此看來,捲尾猴不但懂得使用工具改善生活質量,也懂得如何提高自身的受孕成功概率。其實除此之外,在動物界中智商極高的捲尾猴還懂得如何進行「按勞分配」。捲尾猴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不是純粹的素食主義,除了樹枝、樹葉和野果外,偶爾也會吃一些小型昆蟲和小鳥的卵。
雖說捲尾猴不必像原始人一樣成群結隊地捕獵,但互惠互利的想法也存在於它們的腦海中。埃默裡大學的研究者曾設計過一個研究捲尾猴集體覓食後是否會分享的實驗,在實驗中他們選擇了14隻沒有親屬關係的成年捲尾猴,讓捲尾猴團體協作以獲取碗內的蘋果,並且讓每隻猴子都能夠體驗實驗中的每一個角色。
最後,科學家們發現,在獲得了事物以後,不管是否有網狀障礙物把猴子們隔離開來,獲得食物的那隻猴子都會自願自覺把食物分享給其他合作的同類。雖然在整個實驗過程中,不是所有的捲尾猴都願意合作獲取事物,一些捲尾猴對於合作獲取事物為其他同類提供幫助並不是特別願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仍能夠發現在合作覓食成功後的猴子們並不會獨享食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捲尾猴在為了達到某個目標的時候會互相配合,當然,這之間也會形成一種新的競爭——號召力強的猴子和號召力稍微弱的猴子能夠獲得的食物數量自然會有所差異。在獲取食物後,領導者會有自己的分配方式,而獲得分配的猴子也會根據分配的多少產生出不同的行為動力,這樣或許就會慢慢形成一個現代社會的初級形態。
儘管捲尾猴懂得使用工具也懂得按勞分配,但是如果說要進化成人類這樣的高級動物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大家回想人類進化的過程不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嗎?再加上,影響動物進化的因素絕對不止使用工具和按勞分配,而是方方面面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捲尾猴能進化成高級動物的機會,還是比較渺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