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8月20日,廖仲愷被刺殺。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廣東省歸善縣鴨仔埗鄉窯前村(今惠州市惠陽區陳江鎮幸福村),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中國國民黨黨內親共左派的代表人物。
廖仲愷生於美國舊金山旅美華工家庭。1893年回國。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執行部外務科負責人。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廣東任都督總參議。1913年隨孫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任中華革命黨財政部副部長,之後隨孫中山反對袁世凱,參加護法運動,在國民黨刊物內發表文章,讚揚十月革命。1921年孫中山到廣州任非常大總統,廖為財政部次長。之後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財政部長,工人部長,農民部長,黃埔軍校黨代表等職。1925年8月20日在設於惠州會館的國民黨中央黨部(今越秀南路89號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立有紀念碑)門前下車登上石階時,被數個暴徒亂槍刺死,遺體先是暫厝廣州駟馬崗朱執信墓旁,1935年遷葬南京中山陵側。
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當時並稱國民黨「三傑」。胡漢民曾指責廖「左得出奇,是孫中山第二」。在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前,胡漢民在電話中對廖仲愷說:「你現在有不少做法,是受了共產黨的影響,你辦軍校,搞工會,搞農民運動,都不是本黨的做法……你不能把錢都花到這上面。」廖仲愷則回答:「我是絕不改變自己看法的。」
1925年5月,廖仲愷發表文章《革命派與反革命派》,對國民黨老右派作攻擊:「現在吾黨所有反革命者皆自詡為老革命黨,擺出革命的老招牌。不知革命派不是一個虛名,哪個人無論從前於何時、何地、立過何種功績,苟一時不續行革命,便不是革命派。反而言之,何時有反革命的行為,便立刻變成反革命派。」
廖仲愷死後,廖死後,周恩來親自撰寫《勿忘黨仇》、《沙基慘案與黨代表之死》等悼文。
何香凝(左二)及其子女廖承志(左一)、廖夢醒(右一)在廖仲愷遺體旁
廖案發生當天,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國民政府委員會和軍委會立即舉行聯席會議。會議決定派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為委員,組成特別委員會,授以政治、軍事、警察全權,處理廖案。
蔣介石、汪精衛當時無論是思想傾向還是行動上,都被國民黨內視為左派。省港罷工期間,左派廖仲愷勢力坐大. 蔣介石領導親廖的黃浦系軍隊. 與周恩來等共產黨結盟,直到揮師北伐。蔣與共產黨徹底劃清界線是在佔領南京之後(南京事件)直到上海罷工之間幾個月的事情。
在審理「廖仲愷案」的過程中,發現胡毅生、林直勉等人與此案有牽連。胡毅生是胡漢民的堂弟,人們普遍認為暗殺與胡漢民有關係。特委會顧問鮑羅廷敲定,胡漢民至少是這一謀殺的「思想上的教唆者」,「不管怎麼說,他預先是知道這個陰謀的。」
胡漢民知道形勢對他不利,感到「無地安身」,於是來到蔣介石的住宅,隨後轉移到黃埔被看管起來。蔣介石對胡漢民說:「大家都認為您與此案有關。可是兄也該明白我們的苦衷,我們也拿不出您無牽連的依據,只好委屈您了。」
胡漢民放出不久,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暫派他到蘇聯「考察」。汪、蔣請蘇聯顧問鮑羅廷出面找胡個別談話,鮑羅廷說:「一般人以廖同志的案懷疑胡先生,這是沒有的事。不過因此,也不宜在廣東,如到蘇俄走走,可以考察考察。」於是,胡漢民於9月從黃埔港登上「蒙古 」號遠洋輪船,「出使蘇聯」,實即流放。
所謂國民黨右派,指孫文死後努力想取得國民黨領導權的「西山會議」派, 領導人有胡漢民,林森, 孫科等人,他們政治上主張自由民主, 極端反共。
廖仲愷積極協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確定和執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附錄:廖仲愷先生與工農政策(劉少奇)
中國的國民革命,一定要社會各階級民眾一致來參加,建立各階級的聯合戰線,才可成功,但中國工農階級,是社會各階級參加國民革命中之主要力量。擔負中國國民革命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一定不要忽視這個主要力量。有單獨扶助工農運動發展的工農政策,中國國民革命才可成功。
孫中山先生革命四十年,其所以尚未成功的緣故,就是沒有得到佔國民大多數的工農群眾積極參加。自國民黨改組以後,才有積極的工農政策,訂下為工農利益而奮鬥的政綱,容納共產黨員加入,引導大多數的工農群眾參加革命,國民革命的勢力,才一天一天發展,一天一天鞏固。
廖先生看得很清楚,國民黨對於工農階級不可與其他各階級一樣看待。依照孫中山先生所手定的工農政策,積極幫助工農組織之發展,並領導工農群眾參加國民革命,曾著極大的成效――統一了廣東,穩固了國民革命的基礎。因為要得到大多數的工農群眾來參加革命,為革命拚命,必定要使這個革命與工農群眾發生切身利害關係。工農群眾不是可以騙得來革命的。一定要真確地為工農利益而奮鬥,繼續不斷地增加工農群眾的利益,真確地謀得工農的解放,這樣,自然可以得到工農群眾對於革命的熱烈參加,革命成功的希望自然不遠。廖先生是首先執行工農政策的一個人,極力扶助工農運動的奮進,雖然經過很多的困難,受了很多的誣衊,仍然行之不止。廖先生確實了解中國國民革命的進程及工農群眾所佔之位置。廖先生之所以偉大,廖先生之所以為國民黨的模範黨員,實即以此!
廖先生為執行工農政策,與中國工農群眾發生了切身的利害關係。認為廖先生的存在有損自己利益的反動派,乃不得不買兇刺殺廖先生。可是全國的工農群眾喪失了廖先生,就是喪失了他們自己的利益。在廖先生遇害的今天,全國工農群眾安得不紀念廖先生,努力繼續廖先生未竟的事業,謀得自身的解放!嗚呼!廖先生之死以此!廖先生之不死亦以此!
(這是在廖仲愷遇難一周年時寫的悼念文章,原載省港罷工委員會辦的《工人之路》第四一二期。)
本文來源:網易歷史綜合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