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廳水庫位於河北省懷來縣境內,即當年的官廳湖。它形成距今約6千萬年,當初是氣候溫和、綠樹環繞,一望無際、美麗富饒的天然湖泊。它的範圍包括當年的桑乾河盆地、洋河盆地、媯水河盆地。官廳山峽的形成,結束了官廳湖的命運,而演變成了今天的永定河。
1949年11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個多月,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在北京飯店召開的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上,審議了華北水利工程局制定的永定河流域整治開發計劃,決定立即報請中央儘快考慮治理永定河和修建官廳水庫。
11月20日,周恩來在接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部分代表時說:古代的人,傳得最廣最久的便是治水的大禹。他三過家門都不回去看看,證明他工作熱情很高。周恩來勉勵水利工作者,要以大禹為楷模,努力治水,為人民除害造福。他指出;水利部的工作和各方面的關係,必須搞好,否則,全盤計劃都會受到影響。中國人民長期以來受盡了水旱災害的折磨。水利工作做的是開路的工作。水利工作本身就是為人民服務。假如中國的全部水都能利用,那將是一件多麼偉大的事業呀!水利工作是有前途的,將來不只諸位去做水利工作,我們還應該動員更多的青年去做。
1950年,在治理淮河的同時,周恩來主持批准修建永定河上的官廳水庫,以控制永定河的洪水,並作為首都工農業和市民飲水的水源。8月24日,周恩來在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上說:「華北的永定河,實際上是無定的,清朝的皇帝封它為『永定』,它還是時常泛濫。不去治它,只是封它,有什麼用!」
1951年10月,在周恩來的支持下,官廳水庫破土動工。官廳水庫包括三項工程:(1)橫跨山峽兩岸的攔河壩;(2)攔河壩右岸的輸水道;(3)攔河壩左岸的溢洪道。這在當時,是舉國矚目的重大水利工程,官廳水庫的建設,得到了全國各地的支援。
1954年5月13日,官廳水庫竣工慶祝大會在官廳水庫隆重舉行。建成後的庫區面積230平方公裡,總蓄水21.6億立方米。官廳水庫減輕了永定河的水患,實現了人們多少世紀以來堵住山峽口,鎖住永定河的願望,是治河技術發展史上的裡程碑。官廳水庫建設是根治永定河的重點工程,也是治理海河水系的第一項工程,周恩來從始至終親自組織、指揮、參與了這一偉大工程。
1954年5月13日,官廳水庫召開竣工慶祝大會
1955年8月22日,是一個令官廳一帶乃至張家口人民永遠銘記並深受鼓舞的日子。就在這一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和鄧穎超到官廳水庫進行視察。
當日7點多鐘,周恩來身穿灰制服,腳穿黑皮鞋,肩背一頂草帽,滿面紅光,精神煥發走向水庫。水庫的同志們看到後齊聲高喊:「周總理來了」。總理邁著矯健的步伐,微笑著頻頻向大家揮手致意。在水利部李葆華和水庫管理局王森等負責同志的陪同下,走向水庫輸水洞的進水塔,踏上平臺,興致勃勃地環視大壩工程和各個洩水建築物。總理坐在起吊攔汙柵的鋼梁上,與周圍的工人同志談論水庫工程情況,正在進水塔值班的工人同志為總理搬來一張鑲帆布面椅子,總理滿面笑容地說:「不用了,坐在這兒就很好。」接著總理健步來到壩頂,又走下壩坡,察看了大壩工程各個部位。然後又從大壩東頭的溢洪道登上大壩。總理詳細詢問了水庫工程的設計、施工和效益後,深情地說道:「水庫修好了,免除了下遊的洪水災害,為人民造福」。總理又走到電站,看到電廠還沒有完工,可是辦公樓已經修好了,便對陪同前來的一位有關部門的負責幹部提出嚴肅的批評。總理的批評使同志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當總理走到正在施工的尾水渠前,看到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親切地對大家說:「同志們好,你們辛苦了!」並勉勵大家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把電站建設好。
周恩來和鄧穎超視察官廳水庫
上午9點多鐘,在視察大壩工程之後,周恩來和鄧穎超前往庫區視察。周總理登上張寶祥、新小青開的船。一上船,總理就關切地詢問船工新小青是哪裡人?新小青回答:「是白洋澱的。」總理親切地說:「我聽你像白洋澱的口音」。接著又問張寶祥是哪裡人,張寶祥回答說:「我是河北雄縣白洋澱附近的。」總理說道:「我路過那個地方」。隨後總理又問他家裡生活怎麼樣?每月掙多少錢?船工張寶祥一一作了回答。
總理在視察庫區期間提出了很多關於如何充分利用水庫為人民造福的問題。總理隨後問在他身邊的王森:「水庫的面積有多大?水質怎麼樣?能不能養魚?」張寶祥搶著回答說:「這裡頭天生就有魚。」總理說道:「有天生的魚不行,你們要養南方的胖頭魚,長得又快又好。」這時王森回答說:「我們水庫沒有這樣的技術人員,也沒有魚苗。」總理高興地說:「沒有不要緊。給你們派技術人員和調魚苗來。」並當場讓秘書把這件事記下來,還指示:「水庫周圍要植樹造林。」
臨近中午,周總理乘坐的船來到水庫一個原叫楊大人莊的被淹沒村的舊址時,關切地詢問:「這裡一共遷走了多少個村子?原來叫什麼村?現在遷到什麼地方了?移民的生產和生活怎麼樣?」王森告訴總理說:「這裡的移民現在搬到大黃莊了。一間房子給了二百塊錢,一畝地給二年產量,在那裡蓋上了房。」總理滿意地連連說:「好,好。」
周總理乘船視察庫區,往返航程近百華裡,直到下午三點鐘,才返回大壩。船靠岸時,船工趕緊搭下船的跳板,總理說:「不用了!」接著就一個箭步跳上了岸。當時,同志們看到年近六旬的總理這樣健康,無不由衷地感到喜悅和幸福。
當天下午,周總理和鄧穎超就離開了官廳水庫。周總理視察官廳水庫,給水庫的職工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和永遠難忘的幸福回憶。
就在當年冬天,在周總理親切關懷下,有關部門為官廳水庫調來了兩名水產技術人員。第二年春天,又從我國南方專程運來了幾十萬尾胖頭魚苗,使原來只有在南方繁殖的胖頭魚,開始在北方迅速生產和大量繁殖,水庫漁業從此不斷發展。在壩渠周圍的山坡上,不少地方也種上了果樹,綠化面積逐年擴大,如今已經蔚然成林。
經過綜合治理的官廳湖,現今起到的不僅是蓄水、防洪、排澇的作用,更是成為首都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京張大地上,成為大眾旅遊休閒的好去處。
如今,官廳水庫建成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在這半個多世紀裡,官廳水庫工作人員牢記周恩來視察時的指示,繼續進行庫區建設,使官廳水庫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周恩來為官廳水庫的建設、發展花費了大量心血,而官廳水庫已成為紀念人民的好總理的一座豐碑。
「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決不能出半點差錯」
滹沱河發源於山西省繁峙縣,它橫穿冀中平原,經子牙河入渤海。千百年來,每逢雨季,山洪暴發,泥沙捲起波濤洶湧奔騰東下,沿河村莊被衝毀,無數莊稼被淹沒,給人民造成極大災難。1957年7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審議了修建崗南水庫的議案。但在何處攔河築壩有兩個方案。一是在平山的西崗南村西築壩,這樣庫容量大,蓄水多,比較理想,但會把革命聖地西柏坡淹沒。另一方案是在建屏縣的南莊村攔河築壩。這樣雖可以避開西柏坡村被淹,但庫容量小,蓄水少。為此,周恩來請示毛澤東。毛澤東說:「人民大眾樂意犧牲自己的利益,我毛澤東有什麼權力不尊重他們的意願呢!根治水患,造福後代,其樂無窮麼!」毛澤東拍板:「就在平山西崗南村築壩建水庫。」1958年3月10日,為解除歷年人民遭受的災害,除弊興利,崗南水庫破土動工開始興建。
1959年6月7日,周恩來來到石家莊後,專門視察了正在建設中的崗南水庫、黃壁莊水庫工地。這兩座水庫位於石家莊西北部,都是國家重點項目。1959年,正值「大躍進」時期,「大躍進」中片面追求數量忽視質量,追求速度忽視綜合平衡引發的的各種弊端,已嚴重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從邯鄲到石家莊,周恩來總理一路走來,反覆強調質量,強調在保證質量的基礎上提高產量。他關心鋼鐵質量,工業產品質量,教學質量,而更關心的、更擔憂的是水利工程質量。
當周恩來風塵僕僕趕到崗南水庫時,已是上午10點45分了。石家莊專區專員、滹沱河治理指揮部總指揮兼崗南水庫工程局黨委書記、局長張屏東,副總指揮王乃俊,副總工程師邊崇岫等領導以及200多名機關幹部早已等候在院內歡迎周恩來的到來。周恩來不顧一路疲勞,健步走到工程局,仔細觀看水庫模型沙盤和牆上的各種圖表,邊看邊問工程進度和聽取質量情況匯報介紹。
聽著匯報和介紹,周恩來對工程中主要問題常常追根問底,不弄清決不放過。當他發現圖表上只標明可灌溉幾百萬畝土地,可發多少度電,可解除多少面積水患,卻沒有標明因修水庫要淹沒多少村莊、多少土地,要搬遷多少人口時,就指著圖表問:「灌溉面積是800萬畝嗎?」一個領導紅著臉答道:「灌溉不到那麼多,可以達到560萬畝。」周恩來說:「能灌溉多少就說多少嘛!」
在平山縣修建的崗南水庫,正好淹沒西柏坡村。對於西柏坡的山山水水,周恩來非常熟悉,對西柏坡人民,周恩來也有著深厚的感情。1948年春至1949年春,周恩來曾在這裡住了近一年時間,在這裡他協助毛澤東主席指揮了決定中國命運的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運籌謀劃了新中國的建設藍圖。
在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來到平山縣,看到滹沱河兩岸的沃土良田茂盛的莊稼,稱這裡是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1937年11月,八路軍剛到平山時,滹沱河北岸的開明地主齊學韶一次就獻出小麥、稻穀800石,解決了部隊缺糧的燃眉之急。廣大群眾為抗戰出錢、出糧、出人,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這次修崗南、黃壁莊水庫,把平山最富饒的地方全淹沒了,平山人民又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犧牲。
望著水庫模型,周恩來沉思片刻說:「崗南淹沒的坡地多些,黃壁莊淹的多是平地,兩座水庫淹地損失不小哇!糧食畝產,黃壁莊好的可達600斤,這可是平山的糧窩子啊,年年糧食兩熟,我們從西柏坡就可以看到灘地上的稻田……」
中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林鐵在一旁插話說:「這裡就是平山的『烏克蘭』啊!」
周恩來接下來說:「你們說灌溉面積就多說,說淹沒損失就少說,對遷移多少村莊、人口一字不提,這是你們水利工作的一個缺點。修建這樣的大型水庫,下決心不容易,隨便一說一看下不了決心。不能光說效益一面,不提損失一面。要經過計算比較,計算比較要樹立對立面。」
水電部副部長李葆華誠懇地點了點頭,做了自我批評。
來河北和石家莊視察前,周恩來於5月19日前往密雲水庫工地視察。他在聽取匯報和看到水庫沙盤模型及圖表上沒有標移民標記時,嚴肅指出:你們的模型圖表中少了一樣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修密雲水庫需要五萬多人遷移,你們對這五萬多人做了安排沒有?你們這是見物不見人呀!是一條腿走路。
在崗南水庫工地,他又談到移民的安排問題,周恩來指出:我們總的目的是為了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但是,對少數人的眼前利益也必須儘可能地照顧到。兩大水庫淹地10萬多畝,遷移七八萬人口,總要把這些人的生活安排好。現在小麥還沒有收下來,要設想如果來了大水,庫區群眾生活怎樣解決?要事先指定地點,哪些人暫時住在哪裡,你們工程局的房子也可以住些人,臨時度汛。但所有移民的房子要在明年基本上蓋好,這是移民最關心的。
周恩來又說:「今年最高攔洪水位可達『185』,這個高程以上的地可以種,爭取秋收。不遷移的人也要給安排地種,什麼高程可以種,什麼高程要淹沒,都要向群眾講清楚。」
周恩來非常關心水庫的質量問題。來河北視察,他在聽取中共河北省委領導匯報水利工作時,就強調:水庫,別光想好的一面,還要想會不會垮。他以密雲水庫為例,密雲水庫有個好處,即有副壩。要防止大透水,垮臺。到水庫工地別光找司令員,要找工程技術人員,找民工積極分子談,想想辦法。
當聽到張屏東說水庫目標是「百年設計,千年校核」時。周恩來說:「這裡還有一個萬一的問題,遇到萬一怎麼辦?必須做到萬無一失,決不能出半點差錯。必須設想到最壞的環境,爭取最好的結果。比如滹沱河和冶河同時發生最大洪峰,兩股洪流相遇形成極為不利的情況時,也要保證安全。要下這個決心,要做充分的物質準備。
談到工程進度,張屏東說:經過幾次發動,群眾幹勁非常大,每天大堤增高許多尺,還放了幾顆「衛星」。
周恩來扭頭問張屏東:這些數字可靠嗎?
張屏東回答:可能有些水分。
周恩來嚴肅地說:如今「大躍進」,群眾熱情很高,要注意保護群眾的積極性,但作為領導要做到心中有數,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