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水患」為「水利」的鳳臺實踐

2020-12-05 金臺資訊

鳳臺各鄉鎮田間地頭,到處都是金燦燦,沉甸甸、長勢喜人的稻穗,穗頭低垂,秋風吹過,整齊的稻田泛起層層稻浪。誰能相信,這些長勢喜人的稻穀在不久前剛剛經歷過百年一遇的洪水災害。

「這次發大水期間,我們種糧合作社利用村級泵站的完善優勢,在及時排除自身流轉的1000多畝稻田內澇的同時,還幫助周邊農田及時排除內澇,排澇後我們又適時進行了科學田管,因此今年洪水對地裡的莊稼影響不大。看,我們這裡稻穀長得多好,初步測算與去年相比,畝產大概增收約200斤,我們1400畝稻田至少增加20萬斤稻穀產量,這要是在十幾年前,想都不敢想!」10月10日,正在田裡利用收割機收割水稻的嶽張集鎮種糧大戶徐懷彪這樣說。

徐懷彪說得沒錯,據了解,今年鳳臺縣種植了約69萬畝水稻,比上年增加4.3%,全部採用優良品種,其中有10萬畝採用了綠色防控種植。今年大水過後,各級農業部門及時指導,第一時間採取農技幹部分片包幹,實行面對面、點對點菜單式服務。據初步統計,今年鳳臺縣秋糧預計總產37.6萬噸,比上年增加1.1%。秋糧種植面積和總產量雙雙創下新高。這與徐懷彪口中的「十幾年前」有著鮮明的對比。

徐懷彪所說的「十幾年前」,指的是2005年和2007年夏季淮河兩次漲水,汛情都沒有今年嚴重,但在當時給鳳臺縣特別是鳳臺縣沿淮、沿淝各鄉鎮群眾造成了巨大損失。據2007年不完全統計,當年洪水造成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15388.1公頃,受災人口191033人,直接經濟損失14392.61萬元。這意味著當年全縣近一半的農作物因受洪災顆粒無收。

為什麼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在同樣的洪災面前,鳳臺縣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十幾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關鍵詞:【鳳臺縣素有「淮上明珠」之美譽,淮河兩岸是有名的「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魚米之鄉」】

淮河穿境而過之際,可能是因「貪戀」鳳臺美景而流連忘返,在這裡轉了幾個彎,形成「淮水三灣」。千裡長淮第一峽、千裡長淮唯一一段由東向西逆流的奇觀都坐落在這裡,境內溝壑縱橫,河湖交織。

翻開塵封的歷史,由於近代黃河改道的侵擾和淮河沿岸人口過於密集,過度圍湖造田,人與水爭地,溼地減少,蓄洪、滯洩洪能力削減,加之下遊排洪不暢,上遊落差大,汛期洪水來勢迅猛,洪水聚滯在中遊不退。

鳳臺正好地處淮河中遊,海拔最低十幾米,是著名的「水口袋、鍋底子」,最易造成「關門淹」。新中國成立以來,儘管這裡年年興修水利,儘管城鄉水系四通八達,但這種「關門淹」的特殊地理位置,讓全縣排澇能力在每次洪澇到來之時都顯得杯水車薪。因此,70年來鳳臺遭受過大大小小數十次洪澇災害的侵襲,幾乎是三年一小澇,五年一大澇。所以,這裡因水而發,因水而興,也因水而禍。

水患,民生之大事。確保河湖安瀾,變「水患」為「水利」,是自古以來鳳臺千千萬萬民眾不變的心願。2007年,淮河漲水造成鳳臺「關門淹」帶來的巨大災害,再次提醒鳳臺人民,農業生產靠天收,已不適應群眾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全縣各有關部門和組織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推出一系列境內河湖系統治理的發展戰略,誓將「水患」變「水利」,為人民治水興水管水,補齊水利基礎設施短板。

關鍵詞:【治理淮河「元兇」需要舉國家之力,沿淮多省聯合行動才行】

因此,治理淮河流域的「幫兇」和「兇幫」就成為地方各級黨政和人民責無旁貸的頭等大事。西淝河是淮河的一條重要支流,流域面積1610平方公裡,人口125.7萬,耕地171.4萬畝。涉及阜陽、亳州和淮南三個市的潁東區、潁上縣、利辛縣、鳳臺縣(含毛集實驗區)等縣區。涉及鳳臺縣的流域面積佔到全縣國土面積的一半多,是每次洪災的最大「幫兇」,如果能降服這個最大「幫兇」,就能解決鳳臺大半水患問題。

2007年大水過後,由淮南、阜陽、亳州三個市近百名省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多年的關於西淝河流域綜合治理的議案,引起國家和省相關部門高度重視。時任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先後率團赴西淝河流域考察綜合治理事宜。淮河流域最大泵站樞紐西淝河泵站工程項目規劃建設,正式提上日程。

2015年10月,西淝河泵站工程項目正式開工建設。該泵站設計總排澇流量為180 m3/s,引水流量85 m3/s,屬大II型工程,等級為大II級別,採用站與閘一體化布置,具備雙向流道、排灌兩用的功能。總裝機14400kw堤身式設置,利用站體防洪。該工程在鳳臺縣境內總投資3.6億元。這個工程徹底解決了「汛來關門淹,乾旱無水灌」的問題,對西淝河流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的生產生活,具有重大的意義。

2007年大水後,鳳臺境內先後開工建設的大型水利項目還有永幸河排澇站項目、城北湖排澇站項目等治水骨幹工程。隨著這些水利骨幹工程相繼建成啟用,鳳臺防洪排澇抗災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排灌泵站是農田水利的骨幹工程,尤其是末級渠系灌溉泵站在農田水利工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保障農業穩產、糧食安全至關重要。鳳臺縣1110座村級泵站大部分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且設備老化、年久失修、效率低下。近幾年,鳳臺縣以提高農村抗旱排澇能力,提升農業生產條件為出發點,致力解決農田灌排最後一公裡問題,徹底剷除滋生「幫兇」、「兇幫」的土壤。

據悉,自2011年開始,鳳臺縣就將村級泵站改造更新列入縣級民生工程之一,制定了更新改造方案,斥資1.08億元,通過幾年的努力,從根本上解決了村級泵站普遍老化、機房安全隱患、建管落後及水利死角等問題,全面提升了防洪、抗旱能力和重點低洼地排澇標準,基本達到10年一遇,實現設備完好率98%,灌溉保證率98%,保障了全縣的糧食生產安全。

關鍵詞:【水利工程和小水利工程的相繼完工並投入使用】

隨著一批骨幹水利工程和小水利工程的相繼完工並投入使用,基本建成了較為完整的防洪除澇減災體系,鳳臺縣的減災興利能力得到顯著提高,改變了鳳臺人民一直以預防和搶險為主要任務的流域水旱災害防禦理念,轉變到主動控制和利用水資源,並贏得2020年淮河鳳臺段流域「大水小災」的喜人局面。

今年5月初開始,鳳臺縣就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汛期再檢查,重點檢查沉陷區圩堤、涵閘、泵站等重要防洪工程。強化內澇及時外排,對堤防圩堤、涵閘泵站、河道溝渠、在建水利工程、水文測報設施運行情況、防汛責任制落實情況、物資保障、採煤沉陷區人員遷移及各煤礦物料儲備情況八個方面開展全面檢查,同時對城區低洼地、負層建築防汛應急措施進行了重點檢查。強化內河圩堤及塌陷區巡查防守,重點加強險工險段和重點部位的值班值守和巡查搶護,確保險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

今年7月中旬,受連續強降雨影響,淮河幹流水位快速上漲,導致鳳臺縣境內多條圩堤不同程度出現險情。這也是自淮河結束無入海通道十幾年來最大的一次汛情。

汛情就是命令!鳳臺縣啟動抗洪搶險一級響應。按照鳳臺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縣防汛抗旱指揮部迅速組織各級各部門進入防汛戰時狀態,向沿淮6個鄉鎮派駐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防汛工作,全力做好防汛搶險技術指導,大家嚴陣以待,24小時待命,哪裡有險情,就奔赴哪裡。

此外,為確保淮北大堤鳳臺縣城段大堤的安全,按照縣防指指令,全縣縣直各單位和城關鎮組織近600名幹部職工24小時堅守淮北大堤鳳臺縣城大堤防汛一線,巡堤查險,共同防大汛、抗大洪。

鳳臺縣融媒體中心的新聞記者日夜堅守抗洪搶險一線,用鏡頭、文字第一時間權威發布全縣抗洪搶險、雨情汛情最新動態,記錄下大量防汛救災的感人事跡,為抗洪救災搶險凝聚強大正能量。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汛期,儘管內澇這個「幫兇」依然是來勢兇猛,但在這些「幫兇」還沒來得及形成災害之時,就潰不成軍,消滅它已不再是鳳臺人民抗擊汛情的主戰場。

給予「幫兇」滅頂之災的是近十年來相繼建成啟用的永幸河排澇站、城北湖排澇站、西淝河泵站等骨幹水利工程和遍布在全縣城鄉各地成百上千座末級渠系排灌泵站等。特別是剛剛建成啟用的西淝河泵站工程,成為今年汛期排澇的主力軍。

西淝河泵站於2020年5月交付使用,作為一座排灌結合的泵站,不僅可以解決西淝河窪地內澇問題,還肩負引江濟淮北上輸水的重要功能。

7月17日,連日的強降雨,使鳳臺縣境內西淝河流域可能出現內澇,上遊部分圩口已出現即將淹沒的徵兆,根據淮南市水利局「水雨情簡報」顯示,未來一周本市仍有較強降雨,形勢十分嚴峻。西淝河泵站向市排灌總站匯報,申請開機排澇,降低上遊流域防汛壓力,獲得上級批准。

7月17日7時30分,泵站調試機組處於遠程狀態;機組、啟閉機閘門、水泵、風機處於遠方狀態……8時30分,第一臺機組開啟,排澇流量30m3/s,滾滾洪水排向淮河。雨一直下,上遊洪水不斷湧入,水位一直不見下降,為了儘快降低西淝河水位,10時30分,泵站開啟第二臺機組、第三臺機組、第四臺機組。上漲的洪水終於被遏制,肆虐的西淝河漸漸平息,直至夜間24時,西淝河水位一直控制在20米以下。此次機組運行也是西淝河泵站建成以來首次用於開機排澇。

據統計,截至7月21日下午4時,西淝河泵站共開啟5臺機組,開機累計時長達460個小時,總排水量4965萬立方米。

千裡淮河第一泵站——西淝河泵站的順利運行,徹底結束了流域內淮南、亳州、阜陽等三市五縣(區)1621平方公裡、170萬畝耕地、126萬人民遭受「關門淹」的歷史。

像西淝河泵站一樣,在2020年汛期,城北湖排澇站、永幸河排澇站等水利骨幹工程以及全縣千百座末級渠系排灌泵站,同樣承擔了大量排澇任務。正是因為這些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充分發揮作用,及時排除內澇,才確保了全縣69萬畝秋糧作物免受洪澇災害,迎來前所未有的大水之年仍獲大豐收的可喜局面。

淮河,一條讓淮畔兒女愛恨交織的河流。新中國成立以來,鳳臺人民用辛勤的汗水,築起了一座又一座治水豐碑,不僅改變了全縣境內淮河流域「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歷史局面,也使「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一夙願,終於變成了現實。我們堅信,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淮河流域的防洪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將會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一個碧波蕩漾、河湖安瀾、人水和諧的淮河流域新願景必將展現在世人面前。(金磊)

相關焦點

  • 安徽懷寧:水患變水利 群眾大受益
    年豐村屬圩區,長期以來由於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每到汛期,圩內近4000畝稻田都有受淹的可能。今年汛期就有2000餘畝稻田受淹,群眾受到了損失。為徹底解決水患,保障群眾的利益,今年來,年豐村牢固樹立「農業增效,基礎先行」的理念,有效整合項目和資金,加快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補齊農業「短板」,破除發展「瓶頸」。
  • 鳳臺「十三五」跑出發展「加速度」
    「十三五」期間,面對多重困難疊加、多重風險交織的考驗,我縣始終踐行新發展理念,努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全面開創了現代化美好鳳臺建設新局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啟動實施主城區西進、開發區北上戰略,發展空間拓展8.16平方公裡。
  • 去水患解水急、治水興水換得百姓笑顏
    劉中欣正拿著圖紙描繪著膠州水利藍圖。上任膠州市水利局局長3年多來,劉中欣一心撲在了膠州水利建設工作中,在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基礎上,立足膠州創新提出「四個率先」,其中「河長+警長」、「黨員巡河日」、「治河先治汙」等措施在極大去除水患的同時,還獲得了全省推廣。
  • 曾經水患不斷的南京高淳區 今年遭遇史上最大汛情依然河湖安瀾
    提起南京市高淳區,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固城湖螃蟹,湖塘密布給高淳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但一度的水患也給高淳帶來了不少麻煩。今天,南京市第十四屆、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孔德華,就要講講高淳人大與「水」之間的故事。
  • 宦官人物誌:身為宦官不喜歡掌權只想治理水患,可惜卻不會治理
    在北宋神宗時,出現了一位終生致力於治理水患的宦官程昉。關於治理水患,上古時代的鯀、禹為後人留下了動人的傳說,然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水患時時威脅著人民的生存,治理水患始終是歷代帝王富國強民的頭等大事。身居內廷的程昉,其志並不在於逢迎後宮寵眷以博得生前富貴,卻想在治水的大業上留下萬世芳名。他一生不辭勞苦,奔波往返於堤埽河道之間,操勞在治水土地上。
  • 「鳳臺淮王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有水中活化石之稱
    新年伊始,淮南市鳳臺縣水產技術推廣中心傳出喜訊,該中心申報的「鳳臺淮王魚」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這是迄今淮南市唯一獲此殊榮的水產品。「鳳臺淮王魚」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水中活化石之稱,1992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豆腐文化節吉祥物。
  • 歷史上長江水患並不嚴重,為何如今長江洪澇災害愈演愈烈?
    自古以來每次提到水患,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黃河,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如何治理黃河都非常頭疼,早在大禹時期,就已經有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而且在古代一直都是「有河患,無江患」,歷史上長江的水患並不嚴重。
  • 水利科技成果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標誌著我國水利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支撐水利改革發展的能力不斷加強。澎湃新聞了解到,河海大學王沛芳教授主持完成的「生態節水型灌區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榮獲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賈金生教高主持完成的「高混凝土壩結構安全關鍵技術研究與實踐」和劉之平教高主持完成的「長距離輸水工程水力控制理論與關鍵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臺灣多名水利學者為大陸發聲:大壩超級安全
    環球網7月21日報導,今年夏天汛期來臨之後,重慶、湖北、安徽等多地出現水患,臺灣島內綠媒和民進黨趁機大肆炒作三峽大壩"變形"、"潰堤"之類的謠言,結果沒多久,就被島內專家直接打臉。據聯合新聞網21日報導,臺灣成功大學水利專家謝正倫教授分析指出,那張衛星圖片的解析度有問題,不能當真。他表示,從谷歌地圖新換的照片來看,大壩完全沒有任何變形的跡象。臺灣學者周乃昉也表示,三峽大壩目前的水位與可容納的最高水位還有很大差距,而且還可以不斷洩洪,因此三峽大壩實際上"超級安全",潰堤的機率很小。他也不明白臺媒之前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針對三峽大壩的虛假報導。
  • 周總理在河北治理水利!水利所治民心所向!致敬
    1949年11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一個多月,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在北京飯店召開的全國解放區水利聯席會議上,審議了華北水利工程局制定的永定河流域整治開發計劃,決定立即報請中央儘快考慮治理永定河和修建官廳水庫。
  • 淮浙煤電鳳臺發電嚴寒中單日卸燃煤超2.9萬噸
    淮浙煤電鳳臺發電嚴寒中單日卸燃煤超2.9萬噸 來源: 時間:2021-01-12 11:41   中國電力新聞網訊 第二波超強寒潮來襲,猶如大軍壓境,氣勢洶洶,安徽鳳臺最低氣溫達到零下10攝氏度。
  • 11月25日山東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時期水利改革發展成效
    大家都知道,山東屬於水患多發、治水任務繁重的省份,資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並存、嚴重乾旱和嚴重水患並存,水資源已經成為制約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命門」。「十三五」時期,省委、省政府將治水興水作為事關山東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抓,著力破解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水安全問題,水利投入力度前所未有,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水利改革發展進入「快車道」,尤其是水利建設邁上了一個大臺階。
  • 鳳臺年產20億Nm3煤制天然氣項目可研報告通過專家預審
    中安在線訊 近日,鳳臺年產20億Nm3煤制天然氣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專家預審。目前項目建設的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進一步完善之中,項目有望在年內正式開工建設。該項目的建設對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推進鳳臺乃至淮南新型工業化經濟轉型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 德國天氣異常,冰火兩重天.西南部水患,東北部寒流
    德國北部受北歐寒流侵襲,即將面臨暴風雪;德國南部則受到非洲撒哈拉沙漠暖氣流影響,氣溫上升至16度,積雪融化,萊茵河等河流出現水患。科隆附近萊茵河漫出河床。(圖源:imago images/future image)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暖空氣,帶來溫和的氣溫,使德國南部和西南部氣溫猶如早春。
  • 淮安市水利院士工作站成立
    淮安市委練月琴副書記致辭   練月琴副書記在致辭中說,水利院士工作站的掛牌成立,標誌著我市產學研長效合作進入了新領域,標誌著淮安在引進集聚高層次人才方面邁上了新臺階,必將為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發揮積極的帶動效應
  • 黃文熙——新中國水利水電科研事業的開拓者
    1958年水利科學研究院改組為水利部、電力部所屬的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他在清華大學執教的同時,仍兼任該院副院長,負責全院的學術領導工作。   自70年代後期,黃文熙以古稀之年傾注於清華大學土力學教研組,同時兼任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和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顧問。
  • 水患橫行?「汛期」專題助中藥人乘風破浪
    新專題根據不同需求打造了「影響紀實」、「專家觀點」、「區域報導」、「汛期科普」這四個板塊,通過不同維度為中藥材行業人提供及時有效的預測和幫助。     (圖:中藥材天地網「汛期」專題)  水患頻發 及時了解與專家預判方是關鍵  汛期水患頻發,了解各地區災患情況及受損中藥材現狀,才能給中藥人帶來最及時的幫助和預警。汛期專題的「影響紀實」板塊對水患情況進行記錄整理,對當地中藥材所受影響進行報導和預測。
  • ...以水育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水文化課堂彰顯職業精神...
    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之始,即確立「上善若水 學競江河」之校訓,致力於以水文化教育為特色,以課程建設為抓手,堅定「以文化人」教學目標,構築「以水育人」內容體系,以突出「三個對接」為特色創新方法路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精神、傳統之水與時代之水、學校水文化教育與社會水文化推廣有機銜接,彰顯優秀水文化培育職業精神的時代價值。
  • 築水文化育人體系 育高素質技能人才——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若水文化」育人體系,打造「若水文化」育人環境,提升學生生涯發展力,解決培養目標與人才規格方面「重職輕人」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水之源為整個設計的開篇,以杜甫《詠懷古蹟》為設計靈感,將「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的宏偉意境結合「水」字不同形態的變化在入口廣場進行演繹。水之德主題寓意為像水一樣做人,包含了水利萬物、海納百川、冰清玉潔、至量必平、積水成淵等5個主題。水之行主題寓意為像水一樣做事,包含了滴水穿石、弱之勝強、兵形象水、盈不求概、流水不等5個主題。
  • 特別報導: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
    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姜德文副主任講授新水土保持法  北師大符素華教授赴實地為學員講授水力侵蝕野外調查  本站訊 8月28日~30日,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水土保持情況普查工作組在西藏林芝組織開展了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況普查2011年度專業培訓西藏班,來自西藏自治區水土保持局負責人,地(市)水利局分管領導,水土保持監測分站負責人,自治區及地(市)水土保持情況普查技術骨幹63人參加了此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