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人物誌:身為宦官不喜歡掌權只想治理水患,可惜卻不會治理

2020-12-06 調侃歷史

宦官本是服務於內廷、侍奉帝後女眷的奴隸,但在中國歷史上,也出現了具有各種特權和使命的太監。有的終生玩權力於股掌,有的終生弄乾戈於疆場,有的在科學史上有所建樹,有的在航海史上留名。在北宋神宗時,出現了一位終生致力於治理水患的宦官程昉。關於治理水患,上古時代的鯀、禹為後人留下了動人的傳說,然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水患時時威脅著人民的生存,治理水患始終是歷代帝王富國強民的頭等大事。身居內廷的程昉,其志並不在於逢迎後宮寵眷以博得生前富貴,卻想在治水的大業上留下萬世芳名。他一生不辭勞苦,奔波往返於堤埽河道之間,操勞在治水土地上。

程昉,開封人,生卒年月不詳,何時淨身入宮,史書也無記載。宋神宗趙頊即位之前,他曾在仁宗、英宗兩朝以小黃門累遷為西京左藏庫副使,估計也是一個頗有心計,善察人意的聰明人。神宗即位後,他擔任了河北路屯田都監,就在他走馬上任後不久的熙寧元年(1068 年)六月,黃河在恩州烏欄堤決了口,緊接著又在冀州的棗強埽破堤北瀉,漫漫黃水直衝北方地勢低洼的瀛州。七月,洪峰又起,在瀛州樂壽埽再次泛濫,一時間河北一路黃河沿線洪水滔天,數以萬計的百姓流離失所。宋神宗初即君位,遇到如此棘手的天災,便召集宰相司馬光、都水監丞李立之、宋昌言以及河北屯田都監程昉等人共商冶水之策。水官李、宋等人主張在恩州、冀州、深州、瀛州一帶築高堤,並疏開二股河以導黃水東流,減少黃河主流的水量。程雖然新官河北,但他對治水似乎信心更足,他堅決主張疏通二股河,因為他與宋昌言私交甚厚,於是宋昌言便以都水監的名義上奏神宗,幾乎全都是按照程昉的方案。當時河渠提舉官王亞等人雖然上書反對,但因宰相司馬光也傾向於疏鑿二股,因而開浚東流、漸塞北流的意見佔了明顯的上風。

汛期過後,災民們漸漸安頓下來。這一年十一月,宋神宗降旨,命宰相司馬光、入內內侍都知張茂則等人前往河北相度恩、冀等四州調查了解堤壩情況,併兼視察二股河、六塔口等關鍵地段的水利情況。熙寧二年(1069年)正月,司馬光回朝,向神宗稟∶"根據視察的實際,應該完全按宋昌言所說辦理。如果二股開通,東流越來越深,北流越來越淺,這樣,恩州、冀州以西的水患就可以不治而愈。"然而司馬光也認為這個方案雖然可行,頗費人工,目前河北災民生計尚難,如果不大動夫役,諒難竣工,而如果興師動眾,又恐怕人心不安。神宗也為此而遲疑未決。這時,北京留守韓琦給神宗上了一道奏疏,韓琦認為∶這種治水方法雖然表面看來能緩解水患,但由於截去二股河原來儲水的一大部分窪地,如果洪峰過猛,則二股河與北流合而為一,那麼褐患就會比現在更加深重。再加上恩州、深州所建的堤壩都是各自為守,實際上黃河水向西折,西山幾條河流都往東注,再遇水,這中間數州豈不都要變成汪洋大海?"神宗見奏,也覺得此事非同小可,於是命司馬光等人再次前往河北災區審度,程昉以內臣的特殊身份在司馬光面前極陳疏鑿二股之利,李立之、宋昌言也隨聲附和,所以司馬光也就再奏天子,仍認為原定方案可行。神宗還是狐疑,又問左右近臣趙和王安石,趙不置可否,王安石因是剛剛高升,其氣正盛,而韓琦則是剛剛被貶出去的宰臣,所以王安石極力貶排韓琦的意見。此時的程昉雖然還說不上能夠左右朝政,但在內廷,他的話也總起些作用,他與王安石意氣相投,因此私交也比較密切,王安石抑韓琦,安心把治水之功加在程昉頭上,所以在說服了宋神宗下決心疏通二股後,又專意舉薦程防、宋昌言全權措置此項巨大的水利治理工程。可憐一路總管的韓琦,敵不過朝中有人的程昉。這年六月,程昉、宋昌言來到災區,動員恩深幾州數十萬夫役,日夜火急地疏鑿二股,一個月的時間,工程即告結束。新成的二股河道暢水東流,程昉以此功受到加帶御器械之恩,接著又遷為宮苑副使,一時朝野之間人人側目,這其中當然不乏新貴王安石的薦舉和褒揚。

程防治水初成,意欲再建新功,他向神宗上奏,宋神宗降旨開通漳河。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命程昉和王廣廉相視漳河,制定修河方案。次年,便以程昉為治河總管,率眾興役。程防仍採用舊時的人海戰術,用兵役數十萬之眾。神宗感到此役耗費太巨,想縮小治河規模,以便休養生息,正巧這年三月,華北一帶颶風特甚,於是下詔說∶"風變異常,當安靜以應天災,來年再修漳河不遲。"程昉懷疑這一定是朝中有人在神宗耳朵邊上說了他的壞話,所以十分惱怒,向神宗遞個奏摺,要求退休。這一來倒使神宗沒了主意,因為他並不想中輟已經開始的漳河工程,只得再次遷就程昉,命他以外都水丞之職繼續負責修河事宜。

熙寧四年(1071年)七月,河北新建成的六處大堤又被洶湧的黃水衝決了兩個,大名第五埽決口,災情尤為嚴重,黃水淹沒了館陶、永濟、清陽等縣以北的大片地區。宋神宗急命河北轉運使司設法堵住決口,程昉以水官前往計議。程昉相視之後,提出一個一方面疏導淤塘之水灌溉深州農田,另一方面再對二股河加深加寬的治理方案。熙寧五年(1072 年)二月,神宗準奏動,於是程昉興役百萬之眾,日夜急催,大名決口完全堵住,二股河道也拓寬加深。此次工程,河北路轉運使司催夫調役,供給衣食,極力與程防相配合,然而竣工之後,程昉卻把功勞全都記在自己的帳上,使河北轉運使司的官吏們頗為不快,並將程昉役死人夫、貪功賣法的事實呈給了御史臺。而程昉卻在王安石等人的推舉中再受獎賞。他又提出疏導葫蘆河二百裡窄道,並開導乾寧軍直河、在真定府中渡之上架起一座高橋等不少方案,總之,這幾年工夫,河北一路幾條大河幾乎都被程昉治遍,所佔良田無數,所耗工費無算,河北百姓嘆道∶"寧可被水衝,也不願再被程昉役使!"

就在程昉十分得意的時候,御史盛陶又參了他一本,河北路提舉常平官韓宗師也上疏神宗,論列程昉六大罪。神宗深知程昉得罪的朝野官員不在少數,這一次如果不辦罪,恐怕難平眾怒,於是又召王安石議論。神宗本意並不想重重治罪程昉,沒想到王安石卻頂撞神宗說∶"陛下判定功過實在不如唐太宗。比如程昉開導四條河流,除了漳河、黃河之外,還得以灌溉之田、清除水患之田四萬多頃。自從秦朝以來,治水的功績怕沒有能比得上程昉的。對這樣的功臣,卻要與韓宗師一道放罪,我恐怕後世人會講陛下的閒話呀!"

然而程昉治水的功過,事實最有說服力。漳河修成後的第二年,又決了口;葫蘆河二百裡窄道疏通之後,黃河水注入滄州北三堂等溏濼,河水改道而濼塞。程昉知道不妙,又奏請再開琵琶灣引出河水,然而數月不成,水患好像與程昉其人故意作對,使程昉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在事實面前,一直袒護程昉的王安石也無言以對,不久,王安石罷相,程昉也緊跟著罷官閒居。

和水患打了一輩子交道,朝中宰相也極力提攜,可惜他用心太切,恨不得幾天之內就把天下水患治理殆盡,功比禹王。然而事與願違,他為之奮鬥一生的治水事業,卻並未在他的治理之下如願以償。宋神宗原來雖然每每抑制程昉的氣焰,認為他口氣過大,其實未必能符;同時又對他寄託了很大希望,並專門設置了都大制置河防水利司,任命程昉主持其事。但程昉並沒有這方面的天份,卻又剛愎自用,白白耗費了無數的人力財力,這使宋神宗大為惱怒,程昉罷官之後,神宗下令撤消河防水利司,仍把治水大任交還給各路地方長官自行措置。

客觀地說,程防並不是一個貪酷之吏,他本心只想名垂青史,所以並沒有借治水之便中飽私囊,只可惜他並不會治水。

相關焦點

  • 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為什麼沒有在宋朝出現?
    宦官,我們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類似於明朝那樣的東廠和司禮監的設置,漢唐明三朝都深受其害的「宦官專權」,宦官亂政的現象那是層出不窮。歷史上有無數個朝代,一旦到了晚期,便開始出現宦官弄權的情況,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作為皇帝的貼身奴才,自然很容易大權在手。
  • 童貫身為一個宦官,為何能被封王?
    說起宦官來,往往我們先想到的是那些臭名昭著的大太監,比如趙高、魏忠賢之流。但是有一個宦官,雖然他也是"奸臣"一個,不過他曾被封王,這個宦官的名字叫做童貫,有人可能會問,宦官還能被封王?跟老段一起看看就知道了。童貫體貌魁梧,穿戴講究,腮下生有鬍鬚,皮骨堅硬如鐵,不像宦官。
  • 明神宗:沒宦官擅權,沒外戚專權,也沒權臣攬政,我怎麼怠政了?
    ——《明季北略·卷二十四》因此也就讓很多人認為,正是由於這次事件的爆發,讓明神宗對朝臣失去了信心,覺得自己身為一個皇帝,卻連自己的意志都掌控不了,那還不如啥也不管,安心當一個「太平天子」了事。使得內閣的大學士只剩下了一個「議政權」,政治事務的「最高決策權」依舊還是把持在明朝統治者的手上。所以,對於明神宗而言,他上不上朝其實並不會對「皇權」的穩固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畢竟君主專制的政治體系已經基本「完善」了,如果想要處理政治事務的話,完全就可以通過小範圍的召集臣子來商議一下就行。
  • 古埃及宦官入宮恐怖手術 死亡率高達60%
    印度未被英國統治之前,有許多小國均稱國王,有些不稱國王,就稱酋長,他們的後宮妻妾成群,特別是信仰回教的國王或酋長,後宮的侍女數目極多。大家都喜歡阿拉伯女性,做荒淫無度的性遊戲。但是要管理這許多後宮的佳麗,不能無人,所以早有宦官制度。宦官都要經過閹割,其中一個小國,就有太監兩萬人之多。這類記述,我都有書為證。  中東阿拉伯國家宮闈之中,一向有太監製度。
  • 見不慣宦官囂張跋扈,李白寫下一詩來譏諷,最後兩句堪稱醒世之筆
    李白雖然想憑藉自己的才華幹出一番大事業,為此也走上了仕途這條路。但是這並不代表李白就因此被仕途所束縛住。恰恰相反,用簡單粗暴的話來說,李白會因仕途而努力,但絕對不會為了這樣而向那些權貴們低頭。在李白眼裡,前途固然重要,但跟美酒詩歌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今天要介紹一首代表李白個性的詩,名為《古風·大車楊飛塵》。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 路逢鬥雞者,冠蓋何輝赫。
  • 唐文宗欲借仇士良除掉宦官勢力,卻不想反被人俘虜
    歷史上的宦官專政並不少見,本來是太監的身份最後卻都能做到不小的官職,也是因此才擁有了手中的權力,如此便有了為非作歹的資本。唐憲宗李純有位心腹名叫仇士良,在他還沒有當上皇帝的時候兩人便是主僕關係。等到李純當上皇帝之後仇士良並沒有因此晉升,一直到文宗上臺之後仇士良才開始掌控大權。
  • 怕新上司和監軍宦官掐架波及,唐朝判官玩「失聯」,他的預感準嗎
    同時,他在朝廷裡當過監察官員,也做過陝虢觀察使這樣的一方大員,是經受過朝廷鬥爭洗禮、富有地方官吏經驗的老牌大臣,實在不像是會被宦官輕易控制的書呆子。監軍宦官的後臺是皇帝負責處理義成軍日常事務的節度判官盧坦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 太監是宦官中上等人的稱呼,那其他人叫什麼?
    在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種對話在太監中基本不會發生。為什麼說上面的對話場景在歷史上不太可能出現呢?因為在古代,「公公」這個詞是貶義詞,一般只有皇上或者後宮的娘娘們才會叫他們「李公公」、「王公公」。而太監也是分三六九等的,並不是所有的宦官都有資格被稱為「太監」。
  • 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看宦官在當時朝中的權勢
    對於出現宮女、太監「對食」、「菜戶」的情況,從有宮女和太監這個職業開始,就一直存在,並不是皇帝不去禁止,而是各個朝代對這種現象的態度不同,有的比較寬鬆,而有的就嚴厲禁止。從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出太監在當時的地位高低,是否存在宦官幹政的情況,因為,凡是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禁止的時期,都是皇權比較穩固,宦官遠離權力的時期;而凡是皇家對宮女和太監搞對食的問題,比較寬鬆和開明的時期,都是宦官幹政比較嚴重的時期。所以說,不是皇帝不想管,而是,有些時候是管不住,也有些時候是沒有能力去管了。
  • 為什麼古代宦官總是會提醒皇帝:辰時了,辰時是什麼時候?
    為什麼宦官總是要在辰時提醒皇帝?我們古代的計時跟如今的24小時不一樣,中國古代將一天分為12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小時。子時又稱為午夜,指的是現在的23點,也就是半夜11點,到第二天凌晨1點這兩個小時,之後再按每兩個小時一時辰遞推,分別為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
  • 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竟是東漢大宦官,最後為何慘死?
    灞橋紙就是上圖這個啦,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很了不起的進步呢。中國歷史上的宦官幹預國家政事由此拉開了序幕。這裡有重點哦,宦官幹政一直是後代很多皇帝懊惱不堪的事情,這個事情的先河就是蔡倫開創的。可見腦子好的人,再加上刻苦不管在什麼領域都能躋身前列呢。蔡倫一生為官46年,先後侍奉四個幼帝,投靠兩個皇后,官位節節攀升,身居列候。公元102年,他為了討好當時的鄧皇后,主動請纓前去主管宮廷御用手工作坊。
  • 宦官人物誌:為了討好明神宗,他假說山東有礦,禍害山東十餘年
    一時搞得萬曆帝無計可施,愁眉不展,既想儘快修復那些被焚的宮殿,又要撥出大量的軍費。於是就找來他寵幸的內監內侍商討對策,想來想去,終於想到了興辦礦稅這一條路上來了。說到礦稅,早在萬曆十二年,房山縣民史錦就曾奏請開礦,還做了一些勘查工作,因朝中大臣反對也就作罷,十六年也曾想開紫荊關下廣昌、靈丘的礦砂,因大學士申時行據理力諫而停止。
  • 上古時期的一本無字天書:伏羲用它發明八卦,大禹用它治理水患
    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世上不可能存在這種天書,事實真是如此嗎?根據史書的記載,上古時期曾有過一本無字天書,伏羲受到它的啟發,發明創造了八卦,而大禹則用它治理水患。《洛書》,又被稱為洛書河圖、龜書,當時文字還沒有出現,書上僅有一些黑、白點,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是啥意思。
  • 朱元璋為避免宦官幹政 在宮門立碑刻有八個大字 為何後來被砸了
    宦官幹政是中國古代王朝的一大病症,許多曾經國力強大的朝代後來都因為宦官當權後的胡作非為而使得朝綱混亂、國力衰退,甚至亡國。從最早的秦朝趙高到東漢十常侍,從唐朝的李輔國到明朝的……因為「大腕」太多,就不列舉了。
  • 這人身為國家統治者,不專心治理國家,反而沉溺於做木工
    一些皇帝沒有身為國家統治者的自覺,在登上帝位之後,並沒有專心治理國家,而是將精力放到其他的事情上,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年幼稱帝,依戀乳母朱由校的父親是明光宗朱常洛,然而朱常洛身體不好,還服用了所謂的「仙丹」,登基不久就駕鶴西去。那一年,朱常洛只有三十八歲,而朱由校只有十六歲。朱常洛去世之後,明朝的大臣們就擁立朱由校為皇帝。
  •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歷史的冷知識!
    秦始皇親政後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但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秦始皇仍未立後。秦滅六國,實際上制訂了后妃制度,而沒有正式立。後來漢承秦制,大漢朝正式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即劉邦的元配——漢高后呂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