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水患解水急、治水興水換得百姓笑顏

2020-12-05 青島新聞網

【青島新聞網獨家】

文/李麗濤 圖/寧冠宇 視頻/徐斌

「這是我們規劃出的膠州大水系聯通體系,它就像一條大動脈,連著周圍的毛細血管,供水至整個膠州市,從而實現全市供水的同源、同網、同質。」劉中欣正拿著圖紙描繪著膠州水利藍圖。

上任膠州市水利局局長3年多來,劉中欣一心撲在了膠州水利建設工作中,在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基礎上,立足膠州創新提出「四個率先」,其中「河長+警長」、「黨員巡河日」、「治河先治汙」等措施在極大去除水患的同時,還獲得了全省推廣。為保障百姓的飲水用水,對沒實現水廠供水的423個村莊全部安裝了淨化設備,實施應急性飲水策略,挨家挨戶摸查飲水用水狀況,100%保障全市飲水用水安全。

創新「四個率先」 走出河長制的「膠州特色」

「我上任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推進膠州市的河長制。」談起貫徹自己整個水利生涯的項目,劉中欣顯得頗為感慨。2017年,在全國推行河長制的背景下,劉中欣深覺膠州的河長制更應走出自己的「膠州特色」。

規劃之初,劉中欣便對膠州河長制的實施創新提出「四個率先」,即率先制定出臺全面實行河長制實施方案、率先開展河長制黨員主題活動、率先完成全市河庫湖清違清障任務、率先進行4條河流綜合整治示範工程。憑藉著自己27年的鄉鎮工作經驗,劉中欣提出了更為細緻具體的要求,以實現河長制工作在膠州的落地生根。

在劉中欣看來,水利作為一項重要民生工程,與百姓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河長制的相關工作必須要一項項落實到位。但新政策的實施難免要經受一番考驗,劉中欣說當時矛盾最突出的就是河庫湖清違清障工作。由於膠州市多年沒有有效降雨,河、庫、湖裡被百姓們種上莊稼栽上樹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給工作的推進帶來較大阻力。

為了避免激起更多矛盾,劉中欣並未直接動用硬性手段,而是充分利用起基層部門的力量,一方面和村民們面對面溝通,一方面加大宣傳讓大家知道這種栽種是違法行為,會帶來水患引起人員傷亡。劉中欣領著局裡10位幹部,以違法栽種情況較為嚴重的裡岔鎮及其周邊村莊為突破口,向全市鋪開,每人包村包鎮進行攻堅行動,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一戶跑個5、6次都是常有的事,等把道理講清楚、事情說明白,一切也都好辦了。」

如今,膠州市河長制的推進也到了第4個年頭,在劉中欣的帶領下,膠州市的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再到「初見成效」,現在百姓們也切實感受到家門口河湖的生態性變化。

實施應急掘深井 100%解決飲水用水問題

有著多年基層工作經驗的劉中欣始終堅持著「以腳步丈量民生」的信條,作為一名膠州水利人,他非常重視老百姓的「飲水用水安全」。由於膠州市8年來有效降雨量持續不足,2019年甚至只有年均降雨量的1/3,直接導致了百姓們特別是貧困人口的飲水用水困難。

長期生活在基層的劉中欣對百姓們的吃水情況非常了解,為了保障百姓們的飲水安全,結合脫貧攻堅的方針,他及時調整了工作思路,實施應急性飲水安全的策略。針對偏遠村莊每年投資500萬安裝灌裝飲水系統,定期專車配送飲用水至村莊,打造移動式應急水源。「以前村民們都是在商店裡買大桶水,運送費力且水質安全得不到保障,如今專車送到村裡,水質有保障,而且每桶水的價格大部分還由政府補貼。」4年裡,灌裝飲水系統在全市570個村莊鋪開,沒實現水廠供水的423個村莊全部安裝了淨化設備,100%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

不僅是飲水,生活用水也決不能馬虎。今年4月,劉中欣在鋪集鎮邢家嶺村暗訪用水情況時,發現了一戶存在用水問題的貧困戶。「我問他洗洗刷刷怎麼用水,他說沒有水,每天就靠哥哥嫂子每天來送點,當時我聽到這個話很愧疚。」了解到村內沒有供水系統,打不出水,當天下午,劉中欣就找來一支水利專業隊,在村莊內千方百計找水源,第三天終於找到水源,打了口150米深的井,每天出水量能達到120立方米,直接解決了全村的用水問題。

「一戶一村未解決的問題,落到工作報告上可能只是那未完成的0.01%,但對這一戶一村來說確是存在的100%的困難,這個數字是辯證的。」在劉中欣看來,他們就是要解決這最後一公裡的問題,不是草草了事的99.9%,而是要真正深入每家每戶的100%。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全市2283個貧困戶,劉中欣帶領著7個小組逐一抽查,聘請2個不同的第三方團隊再對每家每戶管道式摸排,確保一個不漏:「把飲水用水工作真正做好了,面對百姓時才能坦坦蕩蕩。」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就要趕快做到。」

在同事們的眼中,劉中欣一個人就像一支隊伍,雄赳赳氣昂昂,永遠都是精神飽滿的狀態:「每個項目的進展、每組數據背後的分析,他比誰都清楚,我們始終相信跟著他幹,準沒錯!」

不論是河長制的實施,還是飲水用水問題的解決,在劉中欣看來,都是自己作為水利人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事情。接下來,他還計劃立足膠州實際,重點編制「大水網格局」、「大供水體系」,以河長制為引領實施全域河流生態綜合治理規劃,從水資源的配置、水系的聯通、城鄉供水一體化等方面,進一步明確方向,理清路徑。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就要趕快做到,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在任期間多留下些什麼。老百姓的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靠誰來解決?我們這些基層幹部責無旁貸!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良心上也過不去!」這幾年的水利工作讓劉中欣收穫認可的同時,更堅定自己與團隊全力做好水利安全工作的決心。民生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在劉中欣的帶領下,膠州市的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再到「初見成效」,現在百姓們也切實感受到家門口河湖的生態性變化。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想到就要趕快做到,我還是希望自己在任期間多留下些什麼。」

相關焦點

  • 陳雷:新時期治水興水的科學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治水發表重要論述,形成了新時期我國治水興水的重要戰略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必將廣泛凝聚全黨全社會治水興水的強大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開明治水患
    古代成都平原治水豐碑(一) 開明治水患 早在古蜀時期,成都平原水網遍布由於郫邑(今成都市郫都區)位於成都扇形衝積平原的中脊線上,地勢較高、水患相對較少,杜宇王朝遂以郫邑為都城。然而,杜宇晚年時期,成都平原卻水患泛濫,堪比中原堯舜時期出現的大洪災,蜀民不得安生。丞相鱉靈因治水有功,杜宇禪位於他,是為叢帝,建號開明。
  • 宦官人物誌:身為宦官不喜歡掌權只想治理水患,可惜卻不會治理
    在北宋神宗時,出現了一位終生致力於治理水患的宦官程昉。關於治理水患,上古時代的鯀、禹為後人留下了動人的傳說,然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水患時時威脅著人民的生存,治理水患始終是歷代帝王富國強民的頭等大事。身居內廷的程昉,其志並不在於逢迎後宮寵眷以博得生前富貴,卻想在治水的大業上留下萬世芳名。他一生不辭勞苦,奔波往返於堤埽河道之間,操勞在治水土地上。
  • 廣州海珠區創新治水模式 清水綠岸造福百姓
    近年來,海珠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省、市水汙染防治攻堅戰總體部署,結合本區實際,堅持把水汙染治理攻堅放在全區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不斷探索「黨建+治水、生態+治水、文化+治水、治城+治水、環島碧道+共享濱水空間」等具有「海珠經驗」的治水新路子,日益改善的水生態環境給人民群眾帶來越來越強烈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歷史上長江水患並不嚴重,為何如今長江洪澇災害愈演愈烈?
    自古以來每次提到水患,大家首先會想到的是黃河,因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如何治理黃河都非常頭疼,早在大禹時期,就已經有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典故,而且在古代一直都是「有河患,無江患」,歷史上長江的水患並不嚴重。
  • 曾經水患不斷的南京高淳區 今年遭遇史上最大汛情依然河湖安瀾
    提起南京市高淳區,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大概就是固城湖螃蟹,湖塘密布給高淳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但一度的水患也給高淳帶來了不少麻煩。今天,南京市第十四屆、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孔德華,就要講講高淳人大與「水」之間的故事。
  • 中國人喝的是毛主席時代的水,毛主席治水27年頂幾千年
    這是清朝鹹豐五年黃河決口改道的地方,而今黃河正從這裡轉向東北奔騰而去。毛澤東查看了石壩和大堤,了解了修壩、修堤的情況和防洪能力。 中國人喝的是毛主席的水,毛澤東治水27年頂幾千年 毛澤東第二次視察黃河,了解了不修邙山水庫轉修三門峽水庫的理由和情況,詢問了三門峽水庫的蓄水位以多高為宜以及水土保持和水庫壽命等問題。
  • 水文化 |《尚書》中的治水精神與水利文明
    百姓憂困不堪,誰能治水?」群臣都推舉鯀。堯帝說:「(鯀)忿戾,常逆天行事,危害族人。」四嶽說:「(鯀)有奇才,試試吧。」堯帝遂命鯀治水。鯀治九年,而無成效。《尚書》後的《史記·五帝本紀》這樣記載大洪水和堯的治水:「四嶽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嶽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傳說鯀用的是共工氏築堤擋水的辦法,治水九年而無功。鯀治水是後來大禹治水的先聲。禹反其道而行之,疏導河道,使水有歸宿,最終治水成功而華夏有九州。
  • 變「水患」為「水利」的鳳臺實踐
    鳳臺正好地處淮河中遊,海拔最低十幾米,是著名的「水口袋、鍋底子」,最易造成「關門淹」。新中國成立以來,儘管這裡年年興修水利,儘管城鄉水系四通八達,但這種「關門淹」的特殊地理位置,讓全縣排澇能力在每次洪澇到來之時都顯得杯水車薪。因此,70年來鳳臺遭受過大大小小數十次洪澇災害的侵襲,幾乎是三年一小澇,五年一大澇。所以,這裡因水而發,因水而興,也因水而禍。
  • 走進贛州福壽溝博物館領略古人治水智慧
    動人的治水故事  走進博物館展廳,首先看到一片有黃綠燈帶的城市沙盤,展示了贛州城四周環水、形似龜背的地勢。福壽溝博物館代理館長曾鑫講起一個有趣的傳說:贛州城底下有一隻神龜,每逢下雨整個城市就會浮起來,使百姓免受水患。
  • 上古時期的一本無字天書:伏羲用它發明八卦,大禹用它治理水患
    根據史書的記載,上古時期曾有過一本無字天書,伏羲受到它的啟發,發明創造了八卦,而大禹則用它治理水患。《洛書》,又被稱為洛書河圖、龜書,當時文字還沒有出現,書上僅有一些黑、白點,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是啥意思。伏羲被尊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也是上古三皇之首,他不僅教會人們打漁、捕獵方法,還發明了許多東西,其中的伏羲八卦最為著名,影響也極為深遠。
  • 【河長說河】問渠那得清如許,且看三星全民治水
    「人人都是河長,才有人人共享的『水生態文明』」。自2017年以來,三星鎮緊緊圍繞「政府指導、社會參與、村民自治、全民護水」的總基調,以「河長制」促推河長治,讓三星更加「水清、面潔、河暢、景美」。全民治水,基礎在於宣傳體系到位。要讓「政府幹、百姓看」切實轉變為全民參與、全民治水,首先就得讓大家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能充分認識治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大禹劃出華夏九州的土地,他三過家門不入,治水有方,為後人稱頌。傳說上古時代洪水四溢危害大地,無數人治水都沒有成功,只有禹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治水獲得成功。
  • 治水而興,碧水潺潺!10月份濟源地表水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列
    治水而興,碧水潺潺!
  • 大禹治水到底是哪裡的水?《山海經》中的3條線索都指向一個地方
    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說白了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抗擊洪水,但是這項工程他做了九年卻一直不成功,最後鯀被放逐羽山而死。 後來等舜帝繼位以後,便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
  • 距離市區僅6公裡的旅遊名村,見證著莆田千年治水的感人事跡
    美 荔 之 城/ 新度鎮距離市區僅6公裡的旅遊名村,見證著莆田千年治水的感人事跡!圖:木痴在以治水為主題的香山宮,原魯山的另一尊石像屹立於香山宮入口處,面朝青垞,壺山蘭水之間,默默守護著如今這片寧靜平和的山林與人丁興旺的村莊。
  • 杭州高新區(濱江)治水工作再上新臺階 幸福河湖科技助力
    對於高新區(濱江)來說,「五水共治」工作推行以來,濱江的水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共開工建設治水項目500餘個,累計投資約50億元,西興街道、長河街道順利完成「汙水零直排街道」創建驗收,白馬湖被評為省級「美麗河湖」,太廟橋河、廟後王河、永久河被評為市級「美麗河道」,高新區(濱江)有望建成全省首批「汙水零直排區」。
  • 浙江頻出治水新招 打造「水清岸綠河湖美」
    自浙江開展「五水共治」以後,竹馬聯合長湖沿線鄉鎮街道打出清垃圾、清水葫蘆、生態清淤等治水組合拳,記憶中「水清、岸綠、流暢、景美」的水鄉長湖逐步被喚醒。但是,近兩年清澈湖面時不時泛起的股股「彩」流,漂蕩的點點泡沫,又再次敲響長湖治水的「警鐘」。
  • 以水 為脈 講好「產城人」融合的「濱江故事」
    天蒙蒙亮,住在西興老街的來國慶走出家門。果不其然,三隻白鷺如往常一般,出現在西興後河上,「這兩年我常常看見這幾個『小傢伙』!住在老街30多年,以前說這條河是『臭水溝』也不為過,現在的西興後河,是真的好!」  而在不遠的萬輪科技園,花園徐直河穿園而過,一襲碧水中,魚兒擺尾,小螃蟹時不時出沒,也為創業的小年輕們帶來了新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