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贛州福壽溝博物館領略古人治水智慧

2020-11-22 中國環境報

  福壽溝博物館外觀

  福壽溝博物館供圖

  觀眾體驗水塘互動裝置。

  王 丹攝

  福壽溝遺址

  福壽溝博物館供圖

  來到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慈姑嶺傳統風貌街區,在古樸的傳統贛式建築群魏家大院旁,一座造型別致的灰色建築格外引人注目。這便是福壽溝博物館。

  福壽溝博物館佔地面積15畝,總建築面積1萬餘平方米,2019年底對外開放。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地下排水系統為主要內容的博物館,它採用獨特的展廳布局和多媒體呈現方式,生動全面地展示了贛州福壽溝的修建背景、系統構造、運行原理等,讓觀眾感受贛州先民的智慧與工匠精神,見證古代水利史上的奇蹟。

  動人的治水故事

  走進博物館展廳,首先看到一片有黃綠燈帶的城市沙盤,展示了贛州城四周環水、形似龜背的地勢。福壽溝博物館代理館長曾鑫講起一個有趣的傳說:贛州城底下有一隻神龜,每逢下雨整個城市就會浮起來,使百姓免受水患。神龜自是沒有,奧秘就隱藏在「龜背」上閃爍的燈帶裡,這便是大名鼎鼎的福壽溝——古人打造的地下排水系統,正是它保護贛州城千年不澇,守護一方百姓平安。

  贛南地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向東是與福建交界的武夷山脈,向南是與廣東交界的南嶺,向西是與湖南交界的羅霄山脈。贛南水系由此從東、南、西三面發端,向贛州盆地匯合。贛州古城位於章水、貢水交匯處,地勢低洼,雖為交通便利、易守難攻之地,但雨季來臨時,拒外水、排內澇成為城市面臨的一大難題。

  展廳空間布置和贛州水系走向相似,觀眾仿佛沿著章水河道前行,「兩岸」以藝術模型和動畫影像展現了贛州城市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幾位主政者及其故事。「我們的展陳特點是以人帶事,以事敘史。」曾鑫說。從東晉高琰建城、唐末盧光稠擴城到北宋孔宗翰固城、劉彝修築福壽溝,再到清代文翼、魏瀛復修,一座城市的發展史與本地官民治水史交相輝映。

  北宋嘉祐年間(1056年—1063年),虔州(今贛州)知府孔宗翰伐石冶鐵、澆築城牆,以防汛期河水倒灌。高大結實的城牆擋住了城外的洪水,但城內積水也被堵住,較易出現內澇。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理學家兼水利專家劉彝主政贛州時,精心設計、修建排水系統,「造水窗十二,視水消長而啟閉之,水患頓息」。展廳中央矗立著一座劉彝的雕像,手執書卷,身側立一鐵鏟,體現了「知行合一」的精神。

  「這是清同治時期贛州知府魏瀛寫的《修福壽溝記》,記載了官民合力重修福壽溝的故事。」曾鑫指著展板上的文字說。由於福壽溝年久失修,雨季時贛州城又面臨內澇的困擾,重修福壽溝整體工程浩大,耗資甚巨,多年來一直未能實施。且溝體多位於民居地下,工役入民居掘地修溝多有不便。後來官府與本地士紳商議,「令各家自修其界內之溝,官但予以期限而責其成,其無屋及公產之地,則官發公項修之」,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重修工程順利啟動,只花了幾個月就完成了,所費公款僅五百餘緡,贛州百姓對此稱讚有加。

  精巧的排水系統

  福壽溝是有著近千年歷史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統,因其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而得名,它是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活文物」,被譽為千年不朽的「城市良心」。福壽溝博物館地下一層保存著一段已挖掘的福壽雙溝遺址,並通過多媒體展示技術和諸多藝術裝置,讓觀眾了解福壽溝的構造和原理。

  步入地下一層展廳,首先被一排拱形光門吸引。「福壽溝的縱剖面就是這樣的拱形,高1米到2米左右。」曾鑫告訴記者,磚拱結構能增強溝牆的受力,使用壽命比較長。

  走進一段拱形隧道,仿佛進入福壽溝內部參觀。溝內部分磚石上刻有「福」「壽」字樣。曾鑫介紹,這樣的銘文磚在考古挖掘中確有發現,福壽溝的命名也與此有關。

  從隧道出來,只見展廳牆壁上掛著形似銅錢、大如井蓋的裝置,這就是福壽篦子,類似於現代的濾水井蓋。福壽溝經過之處,路面上或民宅中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銅錢狀的排水孔,將水排入溝中。福壽篦子兼具功能性與藝術性,銅錢造型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吉祥文化。

  一個按照1∶1比例打造的懸空沉井引起觀眾注意。福壽溝穿沉井而過,沉井比溝體深30釐米左右,過水時可讓水中的泥沙、石塊、樹枝、垃圾等沉積下來。懸空沉井下方的透明展櫃內放置著獅子扒等清淤工具。運用這些工具,打開井蓋就能清理溝裡的沉積物,不必深入溝體內部,極為方便。

  「這個沙盤顯示了贛州城內的水塘分布。」曾鑫說,城內三大池塘和幾十口小塘通過福壽溝連為一體,有調蓄、養魚、汙水處理利用的綜合功效,形成了一條生態環保循環鏈。

  下一個展廳展示了福壽溝的核心裝置——水窗。水窗是一項極具智慧的設計,原理卻很簡單:當江水水位低於水窗時,下水道的水力就將水窗衝開,水排入江中。反之,當江水水位高於水窗時,在水壓作用下水窗自動緊閉,以防江水倒灌。

  水窗裝置對面有一段約60米長的雙排溝,這便是福壽溝的一部分。據悉,博物館最初選址不在此處,考古發掘這段福壽溝後,便將館址改到這裡,將真實的福壽溝嵌入博物館內。

  有趣的交互體驗

  「沒想到福壽溝博物館這麼好玩!」在博物館裡,可以看到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體驗各種多媒體和互動設備,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久久不願離去。

  「福壽溝能看什麼?畢竟這是深埋於地下、無法親身深入參觀的設施遺址。」曾鑫說,鑑於館藏文物的特殊性,博物館策展團隊引入了360度環幕影院、3D投影、手勢交互系統等科技手段,為觀眾帶來豐富有趣的互動體驗。

  在博物館一層的環幕影院,水墨畫風格的動畫短片講述了贛州歷史上的治水故事。地下一層展廳裡,大型藝術城樓3D投影秀正在上演。火紅的鐵水從湧金門城牆上澆灌而下,再現了北宋時期澆築城牆的場景。福壽溝內水流奔湧,過度龍橋至城牆上的水窗,再排入河中,排水的過程和原理一目了然。

  孩子們最喜愛的是贛州八景展示區。站在投影地圖上,踩到一處景點,旁邊的電子屏便會顯示景點的圖片和文字介紹。水塘沙盤前也有互動裝置,點擊屏幕上的某處水塘,沙盤上相應區域就會亮燈,閃爍的藍色光斑顯示過去和現在水塘面積和位置的不同。觀眾還可以體驗模擬無人機探索之旅,通過手勢控制無人機在福壽溝內的飛行方向和速度,飛行過程中可以停下來,仔細考察溝內的銘文磚。

  除了全面展現福壽溝的歷史、文化、科學內涵,博物館內還有古今中外一些較為先進的排水設施的介紹,如北京故宮排水系統、東京排水系統、巴黎排水系統等,同時還向觀眾展示了現代贛州海綿城市建設情況。

相關焦點

  • 古人打井為何要丟倆烏龜進去?看完解釋,古人的智慧果然深不可測
    雖然是從神話中演變過來的思想,但是這種做法其實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先民們敬仰和佩服能夠治水的鯀禹,也包含著對於自然災害能夠無畏對抗的民族精神,因此在這個角度,烏龜入水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二、科學的解釋,站在現在看真的是佩服古人的聰明才智啊在科學的角度解釋其實是有緣由的,古時候的戰爭非常頻繁,不論是朝代交替還是地方割據,糧草和水源都是一個軍隊繼續戰鬥的重要基礎。歷史上就常常發生因為糧草被燒,水中投毒而兵敗的事例,所以烏龜試毒就是戰爭時期流傳下來的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方法。這種方法非常實用,也非常方便。
  • 贛州有重大發現
    ,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詩歌中的二十四節氣,帶你領略古人的智慧與自然之美
    不得不感嘆,古人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依然能準確預示天氣變化。十天之後,2016年11月30號這天,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上傳來捷報,我國「二十四節氣」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國際氣象界將二十四節氣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數位化「智慧農業」助力江西贛州蔬菜產業轉型升級
    曾靈 攝中新網贛州12月28日電 (蘇路程 李麗丹)12月28日,「高鐵時代看贛州」全國重點網絡媒體主題採訪團走進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五雲鎮,來到贛州市首個數位化嫁接苗基地——五雲鎮數位化農業蔬菜育苗中心,了解該鎮蔬菜產業的發展情況與產業扶貧情況。
  • 「恐龍之鄉」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孵卵化石
    【解說】近日,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  【同期】江西贛州市博物館 研究員 張嗣介  它這個(恐)龍是在蛋上面,反過來就看得到下面的蛋,它那個蛋分布是呈放射形狀態的,至少是三層以上,大概有二十多個,這也是非常難得的,蛋殼啊、胚胎這些東西都看得清楚。
  • 張旭輝帶隊巡查武義江:探索構建「智慧治水」新模式
    他強調,開發區上下要全面貫徹落實省、市各項決策部署,適應治水新常態,落實治水新要求,探索構建「智慧治水」新模式,為創建高能級戰略平臺築牢生態屏障。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金能參加。冬日暖陽下,國際友城公園內空氣格外清新,武義江開發區段的水面微光粼粼,鳥兒不時掠過,泛起圈圈漣漪。武義江畔的綠道上,遊人或步行,或慢跑,欣賞著這水清岸綠的如畫景致。「河長制落實情況怎麼樣?」
  • 創新「智慧大腦」、規劃「河道公園」……南通市打造高質量治水...
    拆除100多處壩頭壩埂,利用拓撲導流牆技術讓中心城區44條斷頭河全部實現水系貫通;創新水利工程智慧管控系統,實現城區涵閘、泵站一體化的集中管理與調度;自然做功,利用歷史形成的水利分區和水位落差,跨區聯動,形成「西引東排、北引南排」的活水暢流格局…… 南通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曉春
  • 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原標題:想起被數學支配的恐懼,就佩服古人的智慧 「五九卌五,四九卅六……」,日前在國家博物館開幕的秦簡文化展上,一片秦代的「九九表」木牘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古代的數學研究竟然如此超前。事實上,中國數學研究源遠流長,如今的十進位制計數法、勾股定理、圓周率等數學知識,早在千百年前就被古人們記錄和研究。
  • 科技研學丨博物館裡尋寶藏、探真知
    當然是通過博物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天高雲淡,正是研學好時節。去博物館「打卡」,是武漢小學的「保留項目」。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們到湖北省博物館、武漢科技館、武漢橋梁博物館等地研學。這一次,四年級6個班300多名同學,走進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踏上了科技研學之旅。博物館的存在,讓人們得以從全球視野和人類文明的高度反觀身邊的世界。科技類博物館,則將世界和科學的奧秘以一種酷炫、直觀的方式呈現於人前。當科技研學走進博物館,孩子們既能收穫新奇體驗,更被激發出探索宇宙、探索科學的興趣,邁出科學啟蒙第一步。
  • 江西贛州發現7000萬年前竊蛋龍化石,舉世罕見!
    來源 | 都市現場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說到江西贛州,除了贛南臍橙,還是「中國恐龍之鄉」,贛州是江西省內出土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最多的地區,而最近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恐龍化石後,發現了世界上罕有的竊蛋龍化石,距今約7000萬年,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
  • 古代兩款黑科技鑑賞,榫卯工藝與水運儀象臺,富含古人思想智慧
    古人用他們的智慧,在使用簡陋工具的前提下,製造出了很多直到今天仍令我們驚嘆不已的神奇物品。這些物品到了今天仍然能夠讓我們大開眼界,感嘆老祖宗的奇思妙想。那麼,就讓我們走進古代黑科技,領略一下祖先的神奇智慧吧。
  • 王亞華:中國治水七十年 「成就與經驗」
    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亞華王亞華指出,治國必先治水,水治理對中國國家治理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從中國古代開始,大一統的體制就為中國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國防的需要、賑災的需要、治水的需要。所以想要了解中國,治水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中國歷史上,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旱災害最為突出。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間的2155年,中國發生較大洪水災害1092次,較大旱災1056次,水旱災害幾乎每年發生,平均每年死亡14210人。因此早在春秋時代,管子就說:「治國必先除水旱之災。」
  • 國際博物館日上海的這些館免費開放,40家可以過「奇妙夜」
    上海市文物局將在5月18日正式成立上海市博物館教育聯盟。該聯盟由上海博物館牽頭,全市11加博物館已確定加入該聯盟,共同推動上海市博物館教育事業的發展。,走進博物館去尋訪歷史、感受文化、領略藝術,體驗人類文明的優秀文化成果。
  • 贛州有重大發現
    近日我國古生物學家在研究江西贛州出土的一組竊蛋龍孵卵化石後發現這是距今約7000萬年的化石化石同時保存有成體、胚胎和蛋窩等在世界上罕見資料圖贛州市博物館研究員 張嗣介:它揭示了整個贛州的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恰恰說明了我們這贛南的這種古生物環境它當時的恐龍狀態是非常多的,增進了大家對贛州的了解,對贛州古生物時代的生物情況,地質情況都有了解。
  • 北京十二時辰:未時(13時-15時) 博物館裡清涼一夏
    還屬景區和博物館。國博北門前,來來往往的遊人加入進館的隊伍當中,在大門口繞了一圈又一圈。跟著隊伍迂迴前行時,不少女士撐起了陽傘,身旁四、五歲的小男孩兒一刻不得閒,鬧著、嚷著。不出10分鐘,一隊人便走進了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展廳,像是進入到一場穿越歷史的旅程。地下「古代中國」常展是國家博物館的精華所在,也是整個博物館最為熱鬧的區域。
  • 山西首屆博物館精品獎丨山鷹之子:不出國門領略異域文明風採
    山西省首屆(2019年度)博物館精品陳列展覽評選推介精品獎:山西博物院之「山鷹之子——安第斯文明特展」安第斯文明,是世界多元文化中一顆絢爛的明星。此次展覽由秘魯十餘家國家級博物館聯合推出,時間跨度大,精品文物豐富,是安第斯文明在中國的第一次大規模展出,同時也是山西博物院為慶祝建院100周年特別推出的展覽。秘魯位於安第斯文明的核心區域,文化遺存豐厚,世界文化遺產馬丘比丘、庫斯科以及神秘的納斯卡地畫令人神往。安第斯文明創造的精湛而獨特的制陶、冶金、紡織、醫藥、天文和曆法,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遊南京烏龍譚,領略絕美的自然風景,體驗絕妙的詩情畫意!
    遊南京烏龍潭,領略絕美的自然風景,體驗絕妙的詩情畫意!早就聽聞南京的烏龍潭,可是一直都沒時間去,近日,好不容易有時間,就想著來烏龍潭看看它的美景,之前在我的腦海一直都覺得南京的城市是風韻很深厚的,歷史氣息特別濃厚,可是當我知道烏龍潭的美景,就按奈不住,想要來領略這絕美的自然風景,來體驗絕妙的詩情畫意,烏龍潭是南京古樓清涼山東邊,這裡將「西城之冠」的名稱全時段最完美了,錯落的亭臺樓閣,四周的花草自由的生長,看著這番美景,真是古人在詩詞中詮釋的那份意境了
  • 交通不發達,那麼當預感到「洪水」即將來臨,古人又是如何應對
    洪水現場今天,我想給大家帶來的並不是自己對於如今汛情的看法,而是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古人的指揮!在古代,其實有過很多次的洪水災害,最為著名的便是——大禹治水了。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預知洪水的來臨,以及他們又是如何應對洪水來臨呢?01大禹治水,高鑿低疏自古以來,水患問題一直都是領導人所關心的問題。
  • 贛州恐龍新品種 本名「虔州龍」鼻子沒那麼長
    (圖片由贛州市博物館提供)  因為又一次發現恐龍新品種,贛州吸引了來自全球的目光。  5月8日開始,一則「贛州發現新種長鼻恐龍命名為『匹諾曹』霸王龍」的新聞持續發酵,引起國內外媒體和網民的熱切關注。  「在中國發現的恐龍化石為什麼取了個外國名字?」「真有9米長鼻子的恐龍嗎?」「新恐龍化石什麼時候才能讓贛州市民一睹為快?」
  • 這才是贛州,驚豔!
    提起贛州,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哪! 但近年, 隨著一些賽事在贛州的舉辦 一些如華農兄弟的贛州網紅出現, 贛州的知名度似乎有所提升, 可是對比周邊的廣東、福建、湖南, 贛州依舊很不起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