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不發達,那麼當預感到「洪水」即將來臨,古人又是如何應對

2021-01-16 凱哥談史事

近期,全國各地都處於降雨期間,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讓長江三角洲流域進入了防汛的警戒階段,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江西省了。大家都在討論2020年的汛情和1998年相比,是否更加「來勢洶洶」?確實,今年的汛情非常嚴重,與1998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洪水現場

今天,我想給大家帶來的並不是自己對於如今汛情的看法,而是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古人的指揮!在古代,其實有過很多次的洪水災害,最為著名的便是——大禹治水了。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預知洪水的來臨,以及他們又是如何應對洪水來臨呢?

01大禹治水,高鑿低疏

自古以來,水患問題一直都是領導人所關心的問題。在堯成為部落首領之前,人們就經常因為水災而流離失所,因此,堯便下發命令尋找可以治水之人;這時,鯀受命於堯負責領導和組織治水工作,鯀所採取的策略便是「水來土掩」,這一方法只能短暫地讓洪水平息,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問題。鯀治水失敗後,他的兒子禹得到舉薦收到舜的重用。

大禹治水場景圖

禹立志讓部落的人不再受水災之害,他深知自己父親的治理錯誤,也並沒有對舜懷恨在心,他新婚後第四天便遠離家鄉前往治水。在多次勘察地形之後,他根據地勢將大地分為「九州」,治理九州,他認為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這一舉措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又根據山形治理山脈,先是治理山路,再疏通水脈。這一舉措令所有的長江流域的居民免受了多年流離之苦,史稱「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考察地形圖

02智慧建造,排水系統

隋唐時期,長安城佔地面積達84平方千米,人口過百萬,排水系統十分先進。此時的城市仍然是裡坊制,排水系統遍布於「街」、「坊」組成的棋盤格狀的都市中。建築周圍常見磚鋪散水、滲水井和排水管道。

唐朝排水結構圖

同漢代長安一樣,隋唐的長安城大部分街道兩側都修了水溝,有土築和磚砌兩種,均為明溝。明溝外側設人行道。大路路面中間高、兩邊低,便於及時排除雨水。在城門底下建有排水的涵洞,永安渠、清明渠和龍首渠在流經城內的裡坊和池苑後,注入渭河和瀘河,除供應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03預警機制形成,水文站建立

水文站,是指觀測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水文、氣象等要素資料的指定地點。中國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這些地方不一定會發洪水,但是對於這些地方卻不得不重視起來。所以,在各河流要處建站監測水文,就成了歷朝政府都會注重的事情。

中國古代第一水文站

洪水來時,迅速猛烈。因此,在洪水到來之前提前通知民眾組織疏散,成為了政府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水報」產生了。當河流的上遊地區大降暴雨時,上遊政府就會將洪水警報寫在黃絹上,派人快馬急送到下遊地區,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水報必須飛快,因為洪水可不是慢慢流下來的。

騎馬送水報

所以沿河縣城都會備好良馬,專門安排視力好的人登高觀察,一看到水報的馬,立即通知接應。這也就是古代的預警機制的形成了!

04小結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成為我國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大禹治水圖

古人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可謂是非常的卓越,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團結一致,跟著國家政策走,就一定能夠度過這次的洪水危機。

文/凱哥談史事 圖/來源自網絡 侵可刪

著名的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因「剛正不阿」「忠心朝堂」而被殺

孫思邈,隋唐著名「醫藥學家」,先天患疾的他為何活到了百歲高齡

作為「陽關三疊」之一的「渭城曲」,王維在此詩的描寫上可謂是妙

相關焦點

  • 如何做好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
    如何做好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原標題:《如何做好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
  • 洪水來臨如何逃生?
    有關專家接受記者採訪,介紹了洪水中的避災與自救知識。記者:洪水來臨時如何得到正確信息?專家:汛期到來尤其是暴雨來臨時,應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通過電視、廣播、報刊等媒體發布的氣象預報,並根據預報採取相應的防禦措施。應及時掌握當地政府發布的相關信息,做好家庭和個人的防災準備。應該利用通訊工具,撥打氣象聲訊服務電話,及時了解當地可能出現的各種天氣變化。
  • 降雨不停,颱風又可能要來,快來收下這份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指南
    颱風無疑會帶來極強的降雨,造成城市內澇洪水等災害。暴雨洪水當前,如何防範,前面我們已經推送了 請收好這份暴雨天出行安全指南,今天我們再來看看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吧:洪水來臨應對指南#防汛抗洪#如何控制洪水
  • 暴雨、洪水來臨前應該準備什麼?
    分別從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洪水來臨時如何呼救與安全轉移、災後如何預防疾病等方面,向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健康知識。其中,針對洪水來臨前的應對準備,上述核心信息提供了7條建議:(一)我國大部分地區夏秋季節多雨,應隨時關注天氣預報和災害預警信息。
  • 洪水來臨時如何避險?
    洪水來臨時應如何避險?今年6月1日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6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為6月2日-9日、6月11日-14日、6月15日-17日、6月20日-25日、6月26日-7月2日、7月4日至今。受持續強降雨影響,南方多地洪災泛濫。圖為7月8日,受強降水影響,江西廬山市城區嚴重內澇。
  • 洪水來臨,嶽母慌忙抱小嶽飛躲到「缸」中,得救後感嘆:缸真結實
    比如說洪水。 在洪水到來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卻只能望洋興嘆,畢竟洪水無情,稍有不慎便可能有生命之危,不過現在我們應對洪水的能力已經提高了不少,至少有人一直替我們負重前行,為我們最大限度的保障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 百歲人生時代即將來臨,我們需要如何應對?
    百歲人生時代即將來臨,我們需要如何應對?你想像過嗎?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我們平時的所有想法,規劃,行為,其實都有一個背後的基本條件,那就是我們大約能活到80歲。在這個心裡預期下,我們60-65歲就會退休,我們需要工作30-40年,20歲大學畢業,我們就不再深造了,因為我們26-27就要結婚。
  • 山洪來襲 我們該如何應對(圖)
    為此,記者結合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的山洪災害防禦知識,採訪相關專家,教您在汛期如何防禦山洪災害。  那麼,又是哪些原因誘發了山洪災害呢?專家表示,山洪災害的發生主要取決於地質地貌、氣象水文、人類活動這3個方面的因素。「山洪災害易發區的地形條件以高山、陡坡、深谷最為常見,而且植被覆蓋率也較低,這樣的地形條件使得土壤滲透強度較低,當降雨集中時,容易形成洪水。」專家稱,持續的降雨和短時強降雨也容易引發山洪災害。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研究揭示氣候變化情景下洪水導致交通...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全球變化人口與經濟系統風險形成機制及評估研究」項目楊賽霓教授團隊在氣候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影響評估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通過複雜系統、災害系統和交通工程研究方法的緊密結合,將公路網絡這一典型關鍵基礎設施系統作為自然災害的承災體對象,創建了一套能夠動態定量估算大空間尺度上洪水災害導致公路網失效的模型以及路網系統狀態快速估算的分析模型。
  • 當洪水來臨,怎麼避險?如何自救?
    看到每天的新聞裡都少不了關於水位升高的報導,我不由得開始隱隱擔憂起來:今年不會發大洪水吧!人禍也許能避免,但在天災面前,我們只是一群凡人。至今許多人對九八年的大洪水仍心有餘悸,今年不知道能否避免。看目前的形勢,發水的可能性不低,那如果真的發了大水,我們是否已經掌握了逃生的一系列知識和經驗?在遭遇洪水時,我們要做什麼、不該幹什麼?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 暴雨、洪水、颱風...怎麼應對?快戳進來
    如果積水不深,可掛低速擋平穩駛入水中通過,行駛中要穩住油門,中途不能熄火,避免大轟油門或急剎車,防水水花鍵入發動機而熄火,並要聽從交警的統一指揮。2如何應對雷雨天氣?3如何應對洪災?1、突然遭受洪水襲擊時,要沉重冷靜,並以最快速度安全轉移,安全轉移要先人員後財產,先老幼病殘人員,後其他人員,切不可有僥倖心理;2、被洪水圍困的,有通訊條件的,可利用通訊工具尋求救援,無通訊工具的想辦法向外界發出求救信號,同時可以尋找體積較大的漂浮物等,主動採取自救措施。
  • 科學家警告:一場全球性洪水即將來臨!海平面上升引發低海拔危機
    新的研究表明,一場全球性洪水即將來臨。如果我們未能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來遏制全球碳排放,到2100年沿海洪災可能會增加近50%!以至於下個世紀大片土地將頻繁被海水淹沒。在最壞的情況下,沿海洪水可能會影響約2.87億人,佔世界人口的4%。換算成經濟損失來看,大約14萬億美元的沿海資產將消失,佔全球年GDP的20%。
  • 面對洪水,如何防範與自救
    面對暴雨天氣,公眾該如何防範洪水?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水利學會的相關專家。防洪首先要關注暴雨預警「我國歷史上的洪澇災害,幾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所以防洪首先要防範暴雨天氣帶來的影響。」洪水強度怎樣確定?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工程師楊寅介紹。根據從2009年起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水文情報預報規範》,按洪水要素重現期「小於5年」「5年~20年」「20年~50年」「大於50年」,對應分為小洪水、中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4個等級。
  • 【焦點熱議】特大洪水來臨時,為什麼火車要開到橋上停著?
    「面對橋下滾滾的洪水,嚴峻的形勢,根本沒有時間多想其他的。」他說,唯一想的,是一定要和同事一起,將列車平穩的停在橋梁上,保住大橋。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出去旅遊,人們出行對交通條件也越來越高,特別是交通,要求更快,更準時,更舒適,更安全。而火車出行正是綜合了這些條件。
  • 洪水來臨!多地吹響抗洪救災集結號
    原標題:洪水來臨!多地吹響抗洪救災集結號6月29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預警,類似暴雨預警已連續發布28天(6月2日-6月29日)。持續的降雨致災風險高,部分河流出現超警戒水位洪水,一些城市出現內澇,部分村莊農田被淹,有的地方還出現了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據應急管理部,6月以來,洪澇災害共造成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份1216萬人次受災,72.9萬人次緊急轉移安置。總臺央視記者走進受災地區,聚焦一線,直擊現場,記錄了各地防汛抗災的真情實況。
  • 渝中消防提示:當洪水來臨時 我們應這樣科學逃生
    華龍網7月5日11時13分訊 記者從重慶市渝中區人民政府網獲悉,渝中消防發布提示,當洪水來臨時我們應這樣科學逃生。  2.為防止洪水湧入屋內,首先要堵住大門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門檻外側放上沙袋,沙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膠袋,裡面塞滿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預料洪水還會上漲,那麼底層窗檻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斷上漲,應在樓上儲備一些食物、飲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燒開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災嚴重,水位不斷上漲,就必須自製木筏逃生。
  • 洪水真正來臨時如何自救,你必須得知道
    先到屋頂、大樹或附近的小山丘暫避,並用繩子或 被單等物品將身體與煙囪、樹木等安全固定物相連,以免 從高處滑下被洪水捲走。等到達相對安全之地,應立刻發出求救信號,爭取及時被營救。 2. 不要爬到泥坯牆的屋頂上,因為這些房屋在水浸後很容易倒塌。 3.在急速的洪流中行走時,步子要穩,最好拿根棍 子,不斷探查路面,防止陷坑等。
  • 關於洪水還有這麼多小知識——趣味科普
    哪些情況會引起汛期的來臨?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節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規律地顯著上漲時期。「汛」就是水盛的樣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時期,汛期不等於水災,但是水災一般都在汛期。我們知道了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時候,那麼洪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02洪水形成原因是什麼?降雨是產生洪水的最主要原因,但同時又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簡單來說,當水流流量超過水渠、小溪或河流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產生洪水
  • 全球性洪水即將來臨?科學家擔憂:仍有6億人生活在海拔10米以下
    新的研究表明,一場全球性洪水即將來臨。如果我們未能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來遏制全球碳排放,到2100年沿海洪災可能會增加近50%!以至於下個世紀大片土地將頻繁被海水淹沒。在最壞的情況下,沿海洪水可能會影響約2.87億人,佔世界人口的4%。換算成經濟損失來看,大約14萬億美元的沿海資產將消失,佔全球年GDP的20%。
  • 古人如何預測和應對地震?
    截至目前,未接到相關報警,無人員傷亡情況報告,道路交通秩序情況良好。人民網微博相信很多人都會想知道,古人是如何看待地震的?而他們又是如何預防以及如何處理地震的?我們來看。如何看待我們目前了解到的,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地震記載是在西周。根據《國語·周語》記載:「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那麼古人在沒有相關的經驗與知識科技的時候,是怎樣看待地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