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國各地都處於降雨期間,連綿不斷的陰雨天氣,讓長江三角洲流域進入了防汛的警戒階段,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江西省了。大家都在討論2020年的汛情和1998年相比,是否更加「來勢洶洶」?確實,今年的汛情非常嚴重,與1998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天,我想給大家帶來的並不是自己對於如今汛情的看法,而是帶大家去了解一下,古人的指揮!在古代,其實有過很多次的洪水災害,最為著名的便是——大禹治水了。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古人是如何預知洪水的來臨,以及他們又是如何應對洪水來臨呢?
01大禹治水,高鑿低疏
自古以來,水患問題一直都是領導人所關心的問題。在堯成為部落首領之前,人們就經常因為水災而流離失所,因此,堯便下發命令尋找可以治水之人;這時,鯀受命於堯負責領導和組織治水工作,鯀所採取的策略便是「水來土掩」,這一方法只能短暫地讓洪水平息,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問題。鯀治水失敗後,他的兒子禹得到舉薦收到舜的重用。
禹立志讓部落的人不再受水災之害,他深知自己父親的治理錯誤,也並沒有對舜懷恨在心,他新婚後第四天便遠離家鄉前往治水。在多次勘察地形之後,他根據地勢將大地分為「九州」,治理九州,他認為該疏通的疏通,該平整的平整,這一舉措使得大量的地方變成肥沃的土地;又根據山形治理山脈,先是治理山路,再疏通水脈。這一舉措令所有的長江流域的居民免受了多年流離之苦,史稱「大禹治水」。
02智慧建造,排水系統
隋唐時期,長安城佔地面積達84平方千米,人口過百萬,排水系統十分先進。此時的城市仍然是裡坊制,排水系統遍布於「街」、「坊」組成的棋盤格狀的都市中。建築周圍常見磚鋪散水、滲水井和排水管道。
同漢代長安一樣,隋唐的長安城大部分街道兩側都修了水溝,有土築和磚砌兩種,均為明溝。明溝外側設人行道。大路路面中間高、兩邊低,便於及時排除雨水。在城門底下建有排水的涵洞,永安渠、清明渠和龍首渠在流經城內的裡坊和池苑後,注入渭河和瀘河,除供應城市用水外,也起到了分洪的作用。
03預警機制形成,水文站建立
水文站,是指觀測及搜集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體水文、氣象等要素資料的指定地點。中國有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珠江、松花江七大水系,這些地方不一定會發洪水,但是對於這些地方卻不得不重視起來。所以,在各河流要處建站監測水文,就成了歷朝政府都會注重的事情。
洪水來時,迅速猛烈。因此,在洪水到來之前提前通知民眾組織疏散,成為了政府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在這一背景下,「水報」產生了。當河流的上遊地區大降暴雨時,上遊政府就會將洪水警報寫在黃絹上,派人快馬急送到下遊地區,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水報必須飛快,因為洪水可不是慢慢流下來的。
所以沿河縣城都會備好良馬,專門安排視力好的人登高觀察,一看到水報的馬,立即通知接應。這也就是古代的預警機制的形成了!
04小結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成為我國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古人在治水方面的智慧可謂是非常的卓越,相信只要我們能夠團結一致,跟著國家政策走,就一定能夠度過這次的洪水危機。
文/凱哥談史事 圖/來源自網絡 侵可刪
著名的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因「剛正不阿」「忠心朝堂」而被殺
孫思邈,隋唐著名「醫藥學家」,先天患疾的他為何活到了百歲高齡
作為「陽關三疊」之一的「渭城曲」,王維在此詩的描寫上可謂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