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汛】
近期南方受持續暴雨和颱風的影響,汛期防洪澇災害形勢嚴峻。面對暴雨天氣,公眾該如何防範洪水?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和中國水利學會的相關專家。
防洪首先要關注暴雨預警
「我國歷史上的洪澇災害,幾乎都是由暴雨引起的,所以防洪首先要防範暴雨天氣帶來的影響。」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汛期,公眾應該密切關切氣象部門發布的暴雨預警信息,中央氣象臺針對暴雨,會在媒體上發布藍、黃、橙、紅四級預警——其嚴重程度,由低到高遞增。公眾可根據對應等級採取措施。」
洪水強度怎樣確定?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工程師楊寅介紹。根據從2009年起開始實施的國家標準《水文情報預報規範》,按洪水要素重現期「小於5年」「5年~20年」「20年~50年」「大於50年」,對應分為小洪水、中洪水、大洪水、特大洪水4個等級。
「洪水強度是一個頻率,並不是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年內只會出現一次。」楊寅說。
洪水到來前做好撤離準備
「公眾要提高防洪防澇的風險意識,關注天氣預報中的山洪預警和泥石流預警等信息。」中國水利學會城市水利專委會委員程曉陶表示,公眾可根據當地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提供的暴雨預警信息,結合自己所處的位置和條件,冷靜選擇路線撤離。
另外,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建議,處於洪澇多發地帶的居民,可備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夠食用幾天的食品,準備足夠的飲用水和日用品;扎制木排、竹排,收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適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裝置以備急需;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進行防水綑紮後埋入地下或放到高處,票款、首飾等小件貴重物品可縫在衣服內隨身攜帶;準備好醫藥、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信設施,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繫。
遇到洪水暴發懂得如何自救
已經發生了洪水,如何自救?
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的專家表示,要根據相應的情況具體應對——
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較安全的避難所轉移。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處,應有上下水設施,衛生條件較好,與外界可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繫。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築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以及地勢高、條件較好的公園等。
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儘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繫,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如果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注意收集各種漂浮物,緊急情況下,木盆、木桶都不失為逃離險境的工具。
如果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不要遊泳逃生,更不要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觸電。
(本報記者 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