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與中醫】
時光的河入海流,
2020年註定是與「水」息息相關的一年:
從現象級視頻《後浪》,
到綜藝裡的《乘風破浪的姐姐》,
以至於扛過疫情的我們,
再度與洪水相逢,
面對洪水,
諾亞築造方舟逃離現世,
而大禹勇敢地承擔起治水的重任,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可見一斑。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治水的哲理中,
也蘊藏著中醫的道理。
宜疏不宜堵:從「歪了」的三峽大壩說起
近期,一條三峽大壩「發生變形並可能潰壩」的消息,在一些微信群裡被廣泛傳播,這張用來「造謠」的衛星地圖顯示,三峽大壩壩體有明顯扭曲。
這張圖片很快在社交媒體上傳播,順帶進入了很多家庭群,而筆者第一次聽說這個謠言已經是去年——是的,這只是趁著「洪水」炒冷飯的謠言,這張被用來造謠「三峽變形」的谷歌衛星地圖,實際拍攝於2018年的2月23日,而三峽大壩「歪斜」的原因是該圖並非單張照片,實則是多張照片拼接而成,導致了「歪曲」的假象,比如下方的故宮都被拼接成了歪曲的圖像——難道是被大奔壓的不成?
而從治水的角度,三峽大壩體現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宜疏不宜堵,這在中醫治病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
中醫治水,堵不如疏
人體內的「洪水」,如果擁堵起來,或許會形成——水腫。
水腫的治療,在《素問·湯液醪醴論篇》有「去菀陳壟」、「開鬼門」、「潔淨府」三條基本原則。張仲景宗《內經》之意,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中提出:「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辨證地運用了發汗、利小便的兩大治法,而這兩種「治水」的方式都是「宜疏不宜堵」的具體體現。
洪水泛濫的遠古時代,舜帝派鯀治水。鯀一味去「堵」,結果,洪水並無減退,反而愈害愈烈。後來,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他採取「疏」的辦法,把洪水引入大海。於是水災平息,萬民安康。而在水腫病的中醫治療中,《重訂嚴氏濟生方》記載的「疏鑿飲子」為該法的代表方劑:
澤瀉12克 赤小豆(炒)15克 商陸6克
羌活(去蘆)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去蘆)9克 檳榔9克 茯苓皮30克
而具體到這一處方的「宜疏不宜堵」體現在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從表疏通——方中羌活、秦艽疏風解表,使在表之水從汗而疏解;大腹皮、茯苓皮、生薑協同羌活、秦艽以去肌膚之水——這個現象其實大家都經歷過,尤其是早期的「運動減肥者」,一段時間的劇烈運動出汗會導致體重減輕,但是很快就會反彈——這時候「減」掉的是水而不是體重,和這裡通過解表藥祛除的「水」十分相似,這也就不難理解某些所謂的「減肥藥」其實是「瀉藥」的本質了。
第二個層次是在裡而奪——澤瀉、木通、椒目、赤小豆,協同商陸、檳榔通利二便,使在裡之水邪從下而奪。疏表有利於通裡,通裡有助於疏表,上下表裡分消走洩,使溼熱之邪得以清利,則腫熱自消。顯然,我們無法通過築起水壩的方法「治癒」人體中的水,正如水壩的作用本身並不是攔住水,而是讓水以合適的速度向下遊運動,而這就是「宜疏不宜堵」的體現。
山水相依,陰陽互藏
靈動的海水卻常年保持著一色的蔚藍,沉穩的大山卻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
陰陽互藏,是指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蘊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水本身屬陰,而其流動的屬性屬陽,當然冬天凍起來了又屬陰,轉化與互藏的道理在治療中也有具體應用——最典型的就是桂枝在滋陰方劑中的作用。
桂枝,性味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可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本草從新》說:&34;《得配本草》則說:&34;而補陰方劑中佐桂枝的價值在於——陰陽互根,正如《醫貫砭·陰陽論》中說:「陰陽又各互為其根,陽根於陰,陰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在方劑中加入溫陽通經之桂枝,溫補陽氣,以防陰損及陽的發生。桂枝溫陽之力比較平和,又可防補陽之品加重陽亢。
同理,陽虛並非只需補陽,《本草衍義補遺》更進一步指出桂枝的價值: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邪氣宜疏不宜堵,桂枝的溫性在於發散風邪而非補益表虛,是故理解方義不可拘泥對於藥物的單純論述,而應綜合全方,畢竟,中醫更像是一門哲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