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對於科學的思考

2020-09-03 仗劍少年遊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

馮翼惟象,何以識之?

明明暗暗,惟時何為?

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

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屈原

若干若干年前,用自己生命在中華民族絢爛文化中留下濃重一筆的屈原曾作《天問》,屈原以《離騷》傳世,單看《天問》一文,他應該也算得上是一個科學家。

歐陽鋒心中一寒,側頭苦苦思索,但腦中混亂一團,愈要追尋自己是誰,愈是想不明白。須知智力超異之人,有時獨自瞑思,常會想到:「我是誰?我在生前是甚麼?死後又是甚麼?」等等疑問。古來哲人,常致以此自苦。歐陽鋒才智卓絕,這些疑問有時亦曾在腦海之中一閃而過,此時連鬥三大高手而獲勝,而全身經脈忽順忽逆,心中忽喜忽怒,驀地裡聽黃蓉這般說,不禁四顧茫然,喃喃道:「我,我是誰?我在哪裡?我怎麼了?」

對宇宙的探索和思考,對人的思考,其實自古至今,無論在現實生活還是從文學作品中,都沒有停止過。

大概十年前,我在腦海中臆想過一個概念,就是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的區別,以及他們會如何影響和作用於今後科學的發展。

中華民族三百年以來的積弱迫使我們拼命向西方學習,而西方思維確實建立其了近現代的科學體系,他們對我們現在生活各個方面的影響力應該遠遠超過了我們引以為豪的「四大發明」,我們現在的強調的「講科學」已經是偏向採取西方思維。

我有一種很不好的感覺,關於科學,我們似乎要越走越偏,比照金庸先生的文章,東方思維(這裡其實主要還是說中國式思維)是全真派的內功心法,而西方思維則類似鳩摩智偷學的少林七十二絕技。灰衣僧勸解鳩摩智,你只知七十二絕技,卻不知需要佛法化解,否則自噬其身。

東方思維強調的是悟、是想;

西方思維強調的是證、是邏輯;

簡言之,西方思維是線性的,而東方思維是網狀的。

西方思維更側重微觀,東方思維更側重宏觀。

西方思維強調因果的必然,而東方思維強調的是多因多果,多因一果,多果一因,互為因果,所以體現出「不可知論」的特點。

兩種思維碰撞的典型,不說可能你們也能想到——中西醫。

西醫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短時間有效;中醫強調表裡,標本兼治。

但是使用西方思維去解釋中醫,就麻煩了,什麼道理,說不清楚,反正就是有效。

都說西醫西藥更科學,尤其是臨床試驗如何如何?我並不反對西醫西藥,但是我只有一個問題,從科學的角度,存在可能在一定時間或增加其他變量以後,藥品的副作用會被發現,那麼這個時候再說藥品曾經經過嚴格、科學的實驗是否正確?

中醫自然也有中醫的問題,尤其是附會的地方太多,凡事強調古籍、經典、古方,非要和五行掛鈎,人類的智慧是會發展的,如果永遠是老祖宗說得對,那麼人是不是越活越退化了,最終把中醫宣傳成「玄學」,適得其反。

對於西方思維存在的弊端,我只舉一個例子——溫室效應。

客觀事實是:地球大氣層溫度升高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

我們最常看到的、基本上算得上是官方的解釋是:由於二氧化碳濃度升高造成了溫室效應,所以地球大氣層溫度升高;

但是根據常識,我們知道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降低,那麼為什麼不是由於地球溫度升高,造成地球表面的水(含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大量二氧化碳氣體逸出呢?

這兩個現象是A導致B還是B導致A,還是有其他的原因導致了AB?

人類、科學家們為什麼那麼篤信自己的邏輯?

對於宇宙的起源,現在比較公認的是大爆炸學說,我查了一下資料,這是90年前提出來的。

但是中國古人怎麼說的?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還沒有分開,宇宙混沌一片。有個叫盤古的巨人,在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一萬八千年。有一天,盤古突然醒了。他見周圍一片漆黑,就掄起大斧頭,朝眼前的黑暗猛劈過去。只聽一聲巨響,混沌一片的東西漸漸分開了。輕而清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

如果你把上面的神話傳說想像成對宇宙大爆炸的記載或描述,是不是覺得非常奇妙?

誰能說想像的東西就沒有道理?

西方有諾亞方舟的故事,而中國的神話故事裡同樣記載了大洪水和人類的逃亡,這是巧合麼?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人類經受過若干劫難,無法留下文字記載,若干若干年以後,說起當初宇宙大爆炸,人類是不是會對後代說:當初宇宙混沌一片……然後有了人……然後有了洪水……

自從人類進入太空以來,就從來沒有放棄對外星生命的探索,而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水,看看星體上是否有水或者水的痕跡。

可是是否有科學家解釋過,為什麼是水?為什麼非要是水?

難道僅僅因為——地球上的水是生命之源?

現在地球上的生命體系主要是碳氫氧三種元素構成的,氧氣、二氧化碳、水構成了最重要的代謝循環,所以找水、找氧氣似乎沒有問題。

但是,誰說外星生命不會是碳氫氮體系構成的,它們的生命之源是液氨?或者是矽氫氧體系……

再看看國外的科幻電影,所有的外星人都有著地球生命的影子,為什麼它們有四肢、兩隻眼睛、一個鼻子、一張嘴,要麼長得像人,要麼長得像蟲子,要麼長得像海洋生物。

《星球大戰》我初看時覺得非常了不起,在幾十年前能做出那樣的效果,但是我終究還是失望,武器永遠還是槍的樣子,並沒有根本變化。

想想大理段氏的六脈神劍、鳩國師的火焰刀,中國人的想像力是不是很了不起?

所以注重邏輯、尤其是注重已知的東西限制住了西方思維的發展,今後的科學必須站在未知的角度,一個更高的層面,通過想像和推演逼近真相。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方面,東方思維其實是有優勢的。

前幾年分形幾何很流行,我當時突然就想到「天人合一」四個字上來了,一個人就是一個宇宙,這是不是分形幾何的描述方式?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這是不是分形幾何的描述方式?

原子核在原子中所佔的體積比和重量比與太陽在太陽系中所佔的體積比和重量比類似,這是不是分形幾何的表述方式?

設想一下太陽系是某個體系的一個原子,我們體內的某個原子是另外一個體系的太陽系……

學化學必然要說到電子云,學量子物理必然要說到測不準原理,你拿手機拍攝照片,拍糊了,是物體動了,還是你手抖了,還是都動了?所以為什麼認定是核外電子不規則運動,而不是你拍攝的器材在動?如果你站在原子核上拍攝那個電子(此處以氫原子為例),你看到的是亂轉的電子,還是如同在地球上看見了月亮?

牛頓的三大定律和愛因斯塔的相對論都是對科學的步步逼近和修正,內在的根本原因是觀察的尺度變了、手段也變了。

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有感覺,產生了愛情,這裡面的「科學」原理在哪裡?如果有某種我們看不見的粒子或者信息流在起作用,是不是就能解釋了?

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靈魂,有沒有所謂的前世今生,會不會保存相關的記憶?如果不會,那麼眾多佛教的公案故事從哪裡來,咱們每個人是不是都曾碰到過「似曾相識」的陌生人?我這麼說是不是很「唯心」?假如前世今生只是不同的ID登錄不同伺服器,而靈魂和相關的記憶是雲存儲的記錄,會不會覺得細思恐極?所謂的神是不同區域伺服器的管理員……

看過一篇報導,說數千萬年後人類看到的星空與現在大不同,我當時冷冷一笑,憑什麼認為人類還能存在數千萬年,有人勸我不要這麼悲觀,我就問他:人類能讓原子彈爆炸,但是能讓爆炸後的狀況復原麼?

是汽車加速的時間短,還是復原剎車的時間短?科學發展也是如此,越來越快、越來越快,一旦跑偏,往往來不及糾正,那時候很可能就是人類滅亡的時刻,武俠小說裡的走火入魔,說得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曾仕強曾經點評四大發明的火藥,說有人說西方人把火藥做成了槍炮,但是中國人卻拿火藥做了煙花,為什麼認為做成槍炮就是對的呢?

現在的大數據、雲計算其實模式更接近東方思維,多維度的認識問題、逼近真相,在相鄰數據節點之間,又體現出西方思維的特點,所以今後科學的發展恐怕要很大程度上依賴大數據,將東方思維和西方思維結合起來,或許是更好的出路。

人類失去聯想,世界將會怎樣?

跳出現有的觀察尺度展開想像或許能更接近真相(雖然你沒法證明)。

對於我們分析檢測人員而言,我們的工作實質其實就是——逼近真相、走近科學。

整理一下我的幾個猜想:

1.科學家對溫室效應的看法有可能是錯的;

2.人類會在較短時間內滅絕,原因是科技發展突然進入一個無法逆轉的誤區;

3.存在外星生命,有比我們高級的,也有比我們低級的,但是它們生存不依賴於氧氣和水;

4.粒子無限可分;

5.存在某種信息流;

6.宇宙由類似分形幾何的原理構造而成;

7.中醫最終被證明有效;

8.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被證明是錯誤的。

相關焦點

  • 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科學國家隊功不可沒
    按計劃,「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後,將進入地火轉移軌道,開始為期近7個月的奔火之旅。在「天問一號」任務中,中國科學院繼續牽頭論證提出了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繼續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甚長基線幹涉測量(VLBI)測軌分系統和多項工程關鍵重要產品的研製任務,後續還將與國家航天局聯合組織開展科學數據應用研究。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啟動
    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8月2日,「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3日電 (郭超凱)「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8月2日在北京天文館成功啟動。多位航天、天文領域專家圍繞火星探測相關話題,共同打造了一場「探火」的科學傳播盛宴。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
  • 關於天問一號的一些思考。
    回到天問一號的問題。先從最基本的運行軌道說起。假設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則物體的這種運動狀態將永遠持續下去。就好比月亮繞地球運行,行星繞太陽運行。 物體以橢圓軌道繞行也是如此。但勻速圓周運行軌道與橢圓軌道運行的機制不一樣。我們知道當力與運動方向垂直時,力不對系統做功。橢圓軌道運行時並不滿足這個條件。橢圓軌道運行時物體的速度有一個加速過程,也有一個減速過程。具體的決定力與速度的角度。
  • 「天問一號:火星徵途」科學傳播工作營在京啟動
    中國網8月3日訊 8月2日,由中國科普研究所主辦,北京天文館、中國數字科技館、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協辦的「刊媒惠-科學傳播工作營」之「天問一號:火星徵途」活動在北京天文館啟動。中國科普研究所副所長王京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劉茜、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設計師鄧帆等行業專家,權威媒體代表,文創團隊以及科學小記者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
  • 「天問一號」上13臺科學載荷詳解
    火星磁強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作為我國深空探測中首個承擔單機級科學載荷任務的高校,獨立研製的火星環繞器有效載荷火星磁強計隨「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天問一號」環繞器上的重要載荷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是13個火星任務主載荷裡首個開機工作的產品,也是整個火星任務中唯一長時間運行的科學載荷。
  • 天問一號 | ​進入停泊軌道 開始科學探測
    「       2021年2月24日,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 『天問一號』 再傳喜訊。2021年2月24日6時29分,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實施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近火點280千米、遠火點5.9萬千米、周期兩個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軌道。2月24日,探測器經過第三次近火制動進入火星停泊軌道事實上,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天問一號相當「忙碌」。
  • 天問一號雄心勃勃火星探測器任務 7種科學儀器採集數據
    天問一號雄心勃勃火星探測器任務 7種科學儀器採集數據天問一號由一個軌道飛行器和一個著陸器二人組組成,這兩種飛行器的組合以前從未一起發射向火星。鑑於「天問一號」是中國首次在火星上執行全面任務,其雄心勃勃。
  • 北鬥、天問…咱家太空飛行器的名字,透著科學浪漫,藏著千年文化底蘊
    將我國行星探測任務命名「天問」,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同時公布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標識「攬星九天」。「天問」出自屈原長詩《天問》,這是一首四字長詩,屈原在詩中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其中,許多問題關乎宇宙,屈原對太陽月亮升起落下,到日月星辰形態位置,都發出了追問。兩千多年前,遙遠的古人對天地自然發出追問。
  • 鋼哥的科學驛站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鋼哥的科學驛站 | 「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金羊網  作者:李鋼  2020-11-02 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
  • 天問一號將在火星烏託邦平原軟著陸 或有意想不到科學成果
    中國焦點面對面【天問一號將在火星烏託邦平原軟著陸 或有意想不到科學成果】天問一號探測器10月28日順利完成第三次軌道中途修正,預計將於2021年5月著陸火星。它將在火星的哪片區域著陸?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天問一號探測器將在火星北半球的烏託邦平原軟著陸。
  • 「天問一號」火星環繞器載荷控制器:全面服務7臺科學載荷
    中新網北京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正按計劃飛往火星。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作為「天問一號」科學探測的數據管理者,由該中心負責研製的火星環繞器載荷控制器也一路相伴同行。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天問·問天
    昨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 新華社發昨日,「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邁出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第一步世界首次:一步實現「繞、著、巡」多樣載荷:將為火星拍下來自中國的「定妝照」4億公裡:超遠距離深空通信自主管理:探測火星需要會思考的「大腦」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 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鋼哥的科學驛站|「天問一號」的火星之路,降落時的恐怖7分鐘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鋼今年7月23日,中國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漫漫長路,它將經歷4億公裡的旅途,去探究那顆紅色星球的秘密。中國的「天問一號」究竟有何神奇之處,探尋火星的道路有多艱難?
  • 王永利: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揭秘「天問一號」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
    7月23日,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火箭一飛沖天,將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也標誌著中國邁入了深空探測時代。7月2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隆重推出十集科學短紀錄片《Hi,火星》,生動及時地揭秘「天問一號」 太空之旅背後的故事,強烈吸引了廣大觀眾的關注,並引發熱議和好評。
  • 清朝官員的天問,科學能幹什麼有什麼用,你們有統治國家的科學嗎
    歷史學家們一直都有一個觀點,即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專制歷史中,只存在著「技藝」和「經驗」,而從來沒有「科學」可言。那麼歷史在進入18世紀末19世紀初時,英國人所帶來的工業革命中的科學成果時,作為社會精英的清朝各級官員,乃至於乾隆本身,對於「科學」又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之路怎麼走?中間還得闖幾關?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與地球最為相似,探測研究火星對於認識人類的家園地球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來看,人類對於這個陌生「鄰居」火星的思考從未停止,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稱在火星上發現了人為開掘的「運河」,而後被證實為「視錯覺」,然而卻激起了人類對火星的好奇。
  • 「天問一號」:向著火星,出發!
    探測器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後,到達火星附近,通過「剎車」完成火星捕獲,進入環火軌道,並擇機開展著陸、巡視等任務,進行火星科學探測。   對宇宙千百年來的探索與追問,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航天夢想。從古代詩人屈原發出的《天問》,到如今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太空探索無止境,偉大夢想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