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11月9日)召開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新聞發布會披露,上海出現一例偶發新冠確診病例。
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勢依舊嚴峻,加之國內大部分地區步入秋冬流感高發季,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應該如何應對?
對此,不論是公共衛生專家,還是臨床醫生都提到一點:個人自律!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第一健康責任人」,此時此刻,堅持做好個人防護比什麼都重要。
對廣大市民來說,防疫的警惕心必須時刻保持,但過分的擔心則大可不必。
請市民繼續堅持「防疫三件套」,牢記「防護五還要」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衛生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告訴記者,上海這次新發現的新冠病例是一例偶發病例,涉及範圍有限,且病例發現及時,處置有力。她提醒市民,當前正逢秋冬季節,上海「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依舊很大。
既要保持開放、維持城市的經濟活力,又要有效防控疫情——要達到這個目標,不僅要靠衛生、防疫等相關部門,也需要公眾的自律。
吳凡希望廣大市民繼續堅持「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做好個人衛生;牢記「防護五還要」——口罩還要戴、社交距離還要留、咳嗽噴嚏還要遮、雙手還要經常洗、窗戶還要儘量開。
「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吳凡強調,這個季節做好個人防護,不僅能保護自己不受病毒侵襲,也是每個人在履行社會責任。個人出入人群聚集場所,比如菜場、市場、醫院等,一定要落實好這些個人防護舉措,大家一起來努力,共同鞏固好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效。
聯防聯控是戰「疫」最大成功點,全社會仍不能掉以輕心11月9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王辰主審,中華醫學會呼吸與重症醫學分會主任委員、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中日友好醫院曹彬教授,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陳榮昌教授主編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英文版全球首發。
在首發儀式上,就秋冬疫情防控,瑞金醫院瞿介明教授專門談到,在中國,秋冬季原本就是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發季節,如果新冠病毒和季節性的流感包括甲流、乙流等呼吸道病毒疊加,很容易產生混合感染,需引起大家的警覺和注意,「全社會都不能因為國內控制情況良好就掉以輕心,應不斷加強預防和防治的意識。」
瞿介明教授呼籲,大眾要始終繃緊三根弦:首先是個人衛生,例如勤洗手,勤通風,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佩戴口罩等,尤其在人群密集、通風不夠的場所必須要佩戴好口罩;
二是對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慢阻肺和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一旦呼吸道病毒和原有的基礎疾病疊加,就很容易變成重症或者危重症肺炎,需要引起重視;
三是醫療機構必須嚴格預防交叉感染,醫院除了要加強內部防控,還要儘可能減少陪護、減少家屬的探望,並嚴格落實相關措施,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場防疫戰中,「個人的力量」被專家們反覆提及。就在此前一天,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出席騰訊醫學ME大會上也表示,這次防疫的一個最大的成功點,就是抓住了在社區領域的群防群控,在上遊不讓其傳染,不讓其蔓延到更多的人,這是最大的一個成績。「我們通過社區的聯防聯控策略,迅速遏制疫情,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社會各界在醫學科普上的大力投入,讓公眾消除了恐慌情緒,理解和遵守各種的防禦措施,從而有效地應對了疫情。」
鍾南山認為,這次疫情裡,人們得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就是要進一步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這點也十分關鍵。
對付病毒,我們要「跑得比病毒更快」同樣在這次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這場疫情中,全球成為「抗疫共同體」,當世界的疫情沒有結束,中國無法獨立於世界之外,唯一的策略就是「比病毒跑得更快」。
「我們接下去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跑得比病毒更快,迅速對出現疫情的地方進行控制,並對相關接觸人群進行檢測,直到發現每一個病例。同時,我們需要通過提高疫苗接種率,以迎接世界重啟與開放。」張文宏說。
疫情面前,「個人的自覺防護」也是張文宏反覆強調的。早在10月28日的個人微博上,張文宏就說道:「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晝夜溫差增大,氣溫不斷降低,大家更多地待在室內,門窗關閉較嚴,空氣流通不暢,這些都為病毒或細菌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如何做好秋冬季的個人防護?張文宏詳細列出要點:第一是記得戴口罩,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包括勤洗手,不用髒手觸摸眼、鼻、口,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掩住口鼻,保持社交距離。
第二,免疫力仍然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平時注意保暖,營養均衡,適量運動,保證睡眠。
第三,學生、教師、老年人、醫務人員等重點人群可接種流感疫苗,避免得流感。
(原題為《疫情面前沒有局外人,做好個人防護比什麼都重要!聽鍾南山瞿介明張文宏吳凡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