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隔空探物」或成現實

2020-11-26 中國科學院

  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獲悉,該院鄭海榮課題組攜手國內外合作者,實現了利用超聲輻射力效應對物體進行非接觸的操控、搬運以及篩選。這使得利用聲波進行一定距離的「隔空探物」成為現實。相關成果於6月11日發表於《應用物理評論》雜誌。

  據了解,聲波操控技術利用聲場中的顆粒對聲波產生的反射、折射、吸收等效應引起的動量在聲波與顆粒之間交換,通過顆粒受到的力作用對其進行操控。聲子晶體(人工周期結構)是具有聲子帶隙的人造周期彈性介質結構。利用聲波在不同周期結構材料中的傳播規律,以及不同材料的組元及其結構對能帶結構和帶隙的調控機制,可以設計優化聲子晶體以對聲場形態進行調製,從而控制聲波的傳播和分布。

  在該研究中,鄭海榮課題組提出通過設計製造的人工周期結構對換能器發射波束進行再調控,首次利用聲子晶體板蘭姆波誘發的透射增強機制,產生高度局域化的聲輻射力,對同種材料不同尺寸或相同尺寸不同材料的微納米顆粒成功實現捕獲、排列、移動、篩選等操控。

  由於組成「聲篩」的聲子晶體板共振頻率由晶格常數和板厚等結構參數決定,因此可設計優化捕獲力的激勵頻率以及微納米顆粒的篩選尺寸。又因為顆粒尺寸小於晶格常數,且晶格常數為蘭姆波波長,小於同頻率聲波在水中的波長,所以「聲篩」對微納米顆粒的操控具有亞波長特徵。因此,「聲篩」實現了對亞波長微納米顆粒的可調控操控,其在生物醫學工程、3D列印、催化反應和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據介紹,利用「聲篩」技術可研製出精確可靠、成本低廉的微納米顆粒控制器件,為研究金屬、細胞、蛋白質、DNA等微納米顆粒及其微納米結構的裝配、基本力學、物理和生化特性提供重要研究手段,為用於細胞、血小板、蛋白質等生物顆粒篩選的新型生化分析儀器研製提供技術支持。

  據悉,該成果已被《應用物理評論》雜誌推薦為「研究亮點」和「特色研究」,並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2014-06-16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靠腦機接口「隔空探物」,大腦植入晶片可實現「心靈感應」
    原本是當地的一件稀罕的談資,結果後來引起了當地媒體的報導,後來又居然經過中國的權威科技期刊《自然雜誌》的「確證」和香港《明報》(金庸老爺子辦的報紙)的「轉發」,竟然就成了中國一場「氣功熱」的開端。以「意念發功」、「透視看物」、「隔空探物」為代表的特異功能開始大行其道,各種能人異士層出不窮。最後竟然搞出來「意念操控飛彈」、「遠程發功滅森林大火」的鬧劇。
  • 隔空取水
    隔空取水 2020-07-21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腦語者」晶片突破:「意念」隔空打字成現實
    一名男生佩戴著布滿靈敏電極的黑色腦電極帽,緊盯屏幕,在無需雙手操作的情況下,通過「意念」「隔空打字」,將字符輸入指定區域。實驗室外,「隔空打字」的速度角逐,已在賽場上演。2019年8月,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神經工程與康復實驗室研究生魏斯文,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的「BCI腦控機器人大賽暨第三屆中國腦機接口比賽」中,以最高每分鐘691比特的腦控打字解碼速度,奪得桂冠。
  • 隔空移物——超聲波的懸浮術
    而日前,一支來自英國兩所大學的科研團隊研發了一種利用超聲波對物體進行非接觸移動的技術,這是真正可以實現隔空移物的懸浮術。目前,該技術只能移動豌豆大小的物體。這是基於一套由64個小揚聲器組成的陣列所構建出的聲音全息環境才實現的。通過調整這些揚聲器所產生的超聲波的參數來對環境中的物體產生相應的力學影響從而完成物體的隔空移動。此技術所採用的系統是世界上首個可運行於實驗室之外的聲波牽引系統。
  • 【中國科學報】紅外探物 矢志不渝
    實驗室小故事 學成歸來的三任實驗室「掌門」  身在異鄉,心繫中華。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屆主任身上,「學成歸來」是一個獨特的標籤,也是一個非常有分量的標籤。他也成了新中國成立後在美留學生第一批回國的11人之一。是年8月,美國政府下令禁止中國留學生回中國,已經乘船到檀香山的人也被送返。  曾擔任實驗室第一、二屆主任的沈學礎,在1978年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出國留學人員,獲得了去德國馬普學會固體研究所留學的機會。  初到馬普學會固體所,沈學礎選擇了難度非常大的「雙光束傅立葉變換光譜」課題。
  • "瞬間移動"並非妄想,量子隔空傳遞技術靠譜嗎?
    然而,現代科學也未能實現將這一「科幻夢想」變成「科學現實」,這是因為量子力學在科學家們的面前放置了一些令人難以逾越的障礙。但即便如此,對於那些單個粒子來說,量子隔空傳輸(quantum teleportation)卻是一個非常真實的物理現象。日前,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實現將一個粒子從地球「隔空傳送」到了太空中的一顆衛星中。這樣說來,人類的「瞬移移動」有可能實現嗎?
  • 《聲臨其境》首次隔空配音,王耀慶再失利,隔空求周濤擁抱
    但是這期節目竟然出現了隔空雲配音,更是令觀眾大飽眼福。上次節目中迎來了高耀光、郭麒麟、張光北和劉端端四位藝人,每個人的風格都不相同,但是實力都非常強勁,最看好的還是劉端端,雖然憑藉《慶餘年》中的二皇子火了,但是沒有想到劉端端在配音方面還有這麼強的實力,當時韓雪和王耀慶都喜歡劉端端的自帶變聲效果。
  • 隔空點燈!一個來自特斯拉的電學「魔術」
    隔空點燈,了解一下!視頻中用到的重要道具,是一個迷你版特斯拉線圈。手持一個節能燈靠近,燈就會被隔空點亮。那麼視頻中的隔空點燈也是相同的原理嗎?其實,這個實驗如果只用燈管靠近特斯拉線圈,前者也能被隔空點亮。燈被點亮的原理,不是「電磁感應」,而是「高壓電離氣體發光」。
  • 阻斷網上「隔空」猥褻未成年人的蔓延之勢,相關保護別成棉花糖
    ,區別於傳統的身體接觸方式,「隔空」猥褻具有隱蔽性更強、危害更廣的特點。將誘騙、脅迫未成年人進行「裸聊」或發送「裸照」等違法犯罪行為,界定為「隔空」猥褻,並將其視為需高度警惕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新形態」,顯然十分準確和必要。因為,儘管「區別於傳統的身體接觸方式」,但這種新形態「隔空」猥褻,事實上仍完全符合猥褻犯罪的根本特徵,也即「以性刺激或滿足性慾為目的,用性交以外方法實施的淫穢行為」。
  • 隔空取物算什麼,戴上這手套竟可以「隔空P圖」!
    聽說過隔空取物、隔山打牛。但「隔空P圖」又是什麼鬼?
  • 【中國科學報】聚四氟乙烯中空纖維膜首次成功用於高氨氮廢水處理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曹義鳴團隊開發的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纖維膜接觸器技術成功應用於提釩廢水中高濃度氨氮的脫除項目。廢水處理量50噸/天、進水氨氮濃度為2000~5000毫克/升,設計的出水氨氮濃度為10毫克/升。
  • 「隔空投影」?中國「量子糾纏」領先世界,而「它」依然只是理論
    而近幾年由於中國的科技發展成果顯著,憑藉2017年成功發射的首顆量子通訊科學實驗衛星,並且先世界一步實現千公裡級的量子糾纏和密鑰發放
  • 隔空監測心率脈搏 進博會勾勒智慧生活新圖景
    原標題:隔空監測心率脈搏 進博會勾勒智慧生活新圖景   從智能家居到智慧樓宇、智慧出行,全球先進科技正應用於智慧城市的建設。
  • 蘋果新專利:基於結構光投影的隔空手勢方案
    4月1日消息,美國專利商標局發布了蘋果一項新專利,專利中指出了一種基於結構光和投影系統的隔空手勢方案,如果與ToF等3D攝像頭結合或可用於手機、平板等設備。
  • 隔空傳物與瞬移大法
    隔空傳物是說把一個物體瞬間移動到另一個地方,這事聽起來是天方夜譚,其實這裡邊涉及到物理學知識,量子力學有一個現象叫量子糾纏,假如我們能發明一個機器,把我們所要傳送的東西的組成粒子全部糾纏,那我們就可以操控這個東西了,但是問題來了?我們怎麼對這個東西實現糾纏態?我認為想要糾纏這個物體的組成粒子就像鑰匙開鎖一樣,需要強大的算力來破解這個密碼。
  • 奇門遁甲隔空猜物,揭秘古人是如何運用這一神奇秘術的
    很多人對於隔空猜物的認知應該是從86年西遊記裡唐僧師徒四人在車遲國路遇三個妖怪並與之展開鬥法開始的。不管是86版西遊記還是在原著中,他們所用的猜物法都是與法術有關,在現實世界中用法術來猜物怕是不存在的。東漢末年的河南人趙達為「東吳八絕」之一,其擅長術數,精研九宮八卦之微妙,善于吉兇悔吝之推算,更是認定東南有王者氣,可以避難,於是渡江來到吳地。其中趙達也善於隔空猜物之法。趙達曾經去拜訪老朋友,在他家吃飯。吃完飯後,朋友說:「倉促間沒有準備美酒,也沒有好菜,招待不周,還請見諒!」
  • 中國詩詞大會:李清照和歐陽修隔空遙望,成就兩首千古絕唱!
    這剛好與我正在寫的《中國詩詞大會-歐陽修系列》是吻合的。其實歐陽修的這首,因為寫的是那麼美,它還徵服了大才女李清照,也隔空跟她的前輩來了一段心裡交流,也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關於這個,我這篇文就一併寫一下。首先先說一下歐陽修的這首詞。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 肖央王耀慶《聲臨其境》悲情路線 隔空合配《集結號》
    其中,肖央和王耀慶組成的「雲上兄弟」組合,為觀眾隔空上演了經典影視劇《集結號》的片段,精彩的表現直戳淚點。王耀慶肖央組「雲上兄弟」組合 隔空合配《集結號》王耀慶肖央這對搭檔雖然相隔兩地,但是聲音卻可以通過雲錄製的方式匯聚在一起,兩人結對之後也給組合起了一個相當響亮的名字——雲上兄弟,還在線喊口號:「雲上兄弟,大吉大利」。
  • 神奇的「隔空傳物」來了―― 量子通信實現「裡程碑式」升級
    「隔空傳物」一度是我們幻想中存在的一種完美通信方式,但幾年前的「量子通信」已將它變成現實。之後研究人員通過使用可信「中繼節點」,又有效拓展了量子通信的安全距離。  亮點一:千公裡傳遞無中繼  本次實驗成果來自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同時聯合了牛津大學ArturEkert、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團隊以及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相關團隊。他們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