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日本媒體報導,經過研究調查顯示,自從福島核電站受損到現在,福島居民青少年甲狀腺癌症發病率足足增長了118倍!相當於每百萬人口中有236人發病。除此之外,福島周邊海域的海產品也出現了變異的海產品,福島居民堅稱變異的海產品和福島核電站事故有著必然的關聯。而此前日本計劃將福島核電站受損後的高放射性海水排放至太平洋,期望通過海洋的稀釋將輻射值降到安全的水準,然而現實卻狠狠地給了日本當頭一棒。
隨著惡性事故的不斷曝光,也意味著日本原希望通過隱瞞放射性核廢水的危害向太平洋傾倒的險惡用心遭到極大地打擊。實際上一直被世人稱讚的日本「工匠精神」一直以來都存在欺上瞞下的情況,甚至淪為野心的工具,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舊日本海軍的「大和」級戰列艦,該戰列艦一共建成兩艘,分別是首艦「大和」號和次級艦「武藏」號。由於後期航母戰損嚴重,再加上戰略儲備物資基本枯竭,僅完成艦體的三號艦被改成了「信濃」號航母。
實際上「大和」級戰列艦在設計之初就是一款「違規」的武器裝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大海上強國爭相建造威力更大,防護性能更好的戰列艦,最直接的後果是這些昂貴的戰列艦已經成為各國沉重的財政負擔,為此在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和義大利籤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主力艦噸位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406毫米口徑)。很顯然滿載排水量高達7.2萬噸,主炮口徑高達460毫米口徑的大和號已經嚴重違反了協議的規定。
為了不讓這艘巨艦過早的暴露,舊日本海軍可謂是做足了保密工作,為了避免遭到可能的空中偵查,吳海軍工廠內承建大和號的船塢專門增設了頂棚,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因為如此巨大的戰列艦為了施工方面,一般情況下都是露天建造。即便在「大和」號順利完成下水後其依然處於保密狀態,就連日本海軍知曉其存在的人也是少之又少,直至1945年4月7日「大和」號被擊沉時也僅有少數日本人知曉其存在。
除了軍工產品外,在民用產品方面日本企業也頻繁陷入欺詐醜聞,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神戶制鋼所造假門。2017年10月8,神戶制鋼所承認纂改部分銅、鋁產品的檢驗數據,將未達到標準的產品提供給客戶。迫於壓力,隨後10月13日,神戶制鋼所承認纂改數據的產品被用於汽車、新幹線列車以及飛機製造方面,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波音公司。
由此可見,欺上瞞下幾乎是日本當局的「光榮傳統」,放射性核廢水也並未像日本當局說明的那樣危害不大。一旦日本像太平洋傾倒核廢水,這會讓原本就嚴重汙染的福島及其周邊海域遭受到更嚴重的汙染。原本福島的海產品是日本的一張明信片,而現在卻讓世界談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