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探秘|同樣是金屬,為何只有磁鐵?卻沒有磁銅和磁鋁?

2020-10-18 科學探索菌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過磁鐵,卻沒有聽過磁銅、磁鋁。玩過磁鐵的可能都知道,磁鐵具有磁性,兩塊磁鐵之間可以相互吸引,且能夠將不具備磁性的鐵磁化,被磁化後的鐵也帶有磁性。磁鐵能夠磁化鐵,卻不能磁化銅和鋁,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只有磁鐵等少數物質具有天然磁性呢?

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與磁相關的知識。

電磁同源:人類對電磁現象的認識歷程

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發現了天然磁鐵,並對磁鐵的磁性有了一定認識,發現能夠利用磁鐵指示方向,我國古人還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指南儀——司南。幾千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知道尼羅河中有一種會放電的魚。在此之後,人類還發現摩擦會產生靜電,古希臘學者泰勒斯、亞里斯多德還對此進行了研究。

     

人類雖然很早就發現了與電、磁相關的現象,並對它們有了一定的認識,但並不知道它們之間存在聯繫。

時間來到了18世紀,1752年美國物理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通過風箏實驗統一了天電與地電,還順便發明了避雷針,並提出了電荷守恆定律。可惜的是,1753年俄國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重複這個實驗,不幸被雷劈死。

     

1820年,奧斯特意外發現電流能夠偏轉指南針的方向,這表明電流具有磁效應;1831年,法拉第與亨利發現變化的磁場能夠使導線中產生感應電流,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將電和磁統一了起來。麥克斯韋站在巨人的肩上,對電磁學加以整理,提出了麥克斯韋方程組,並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也是電磁波。此後,赫茲通過實驗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

     

上圖為麥克斯韋

磁和電是同源的,電和磁往往是同時存在的。不過電和磁並不完全對稱,電荷存在兩種——正電荷和負電荷,卻並沒有發現磁單極子。

發電機和電動機的發明使人類進入了電力時代,為資訊時代的到來鋪平了道路。人類雖然認識到電和磁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但要想深刻理解電磁現象背後的運作機理,傳統的經典力學顯然不夠用了。

磁是如何產生的?

因為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要想對磁性的本質做一個深入的了解,就必須要從物質的微觀結構說起。既然進入了微觀世界,那麼就必然要涉及到量子力學。

1897年,湯姆遜在研究陰極射線的時候發現了電子,正式揭開了電磁本質的研究。原子核中的質子帶正電,核外電子帶負電,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電子就是因此才與原子核結合在一起的。因為它們的數量是對稱的,於是整個原子保持電中性。當原子失去或者得到電子之後,就會轉變為帶電的原子,稱之為離子。

     

質子和電子都帶有一個單位的基本電荷(元電荷)。粒子只要帶有電荷,周圍就會存在電場。庫侖發現,兩個帶電粒子之間的作用力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關係,這就是關於靜電力的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很相似。

磁鐵周圍存在磁場,那麼電場是如何變為磁場的呢?一切都源於物體內部的微觀粒子運動。

其實,像電子、質子這樣的微觀粒子都存在一種叫做自旋的內稟性質(類似於自轉),自旋是由粒子的內稟角動量引起的。帶電粒子因自旋而產生磁場。此外,電子還在繞著原子核運動,同樣也會產生磁場。類似的,比如地球內部擁有鐵質核心,由於地球在自轉,於是地球便擁有了磁場。

     

為了描述磁性,我們引入了磁矩的概念,磁矩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帶有磁性的基本單元。電子的磁矩分為自旋磁矩與軌道磁矩。原子核內部的質子和中子可以看作一個整體,因此原子核也被認為擁有自旋,那麼原子核就存在自旋磁矩。由於原子核的運動速度較慢,因此原子核的磁矩不到電子磁矩的千分之一,可以忽略。那麼決定原子磁矩的便是核外電子。當原子構成物質時,核外電子的運動軌道會受到限制,使其不能構成一個整體,對外便不顯示磁性。可見,最終決定原子磁矩的還是電子的自旋磁矩。

這裡有必要提一下,質子和質子都是由三個帶有分子電荷的夸克構成的,一般而言中子不帶電,不過中子也存在非常微弱的磁矩。實際上,中子和質子可以相互轉換。

既然原子的磁性與電子有關,那麼一個原子是否對外顯示磁性,就由它的原子結構來決定了,具體的有點複雜,就不多說了。研究顯示,只有特定結構的原子才對外顯示磁性。而且當這些磁性原子構成物質時,磁矩並不是按照一定方向規規矩矩排列的,而是犬牙交錯,最終在磁矩的相互疊加下,磁性便抵消掉了。經過層層篩選,自然界中就只有鐵、鈷、鎳等金屬具有天然磁性了。

     

為什麼磁鐵具有磁性?

眾所周知,自然界中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沒有磁性的,並且也很難被磁化,只有少數金屬和金屬化合物可以被磁化。磁鐵具有天然的磁性,可當銅、鋁等金屬通電後又會產生磁性,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介紹一下磁鐵,廣義上的磁鐵分為永磁和軟磁,天然磁鐵就屬於永磁,常溫下磁性並不會消失;而電磁鐵則屬於軟磁,去掉電流後磁性就會慢慢消失。注意,磁鐵並不一定就含有鐵,還可能是其它成分。通常我們所說的磁鐵是指永磁。

     

如圖所示,一個簡單的電磁鐵。

前面已經說過了,既然是磁鐵,就必然存在磁性原子。其實磁鐵中還可以分成許多微小的帶有磁矩的區域,這被稱之為磁疇。磁鐵中的磁疇沿一個方向分布,於是整個磁鐵便對外顯示磁性。通常物體內的磁疇分布是隨意的,磁場互相抵消,只有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方向趨於一致,才會對外顯示磁性,這一過程便是磁化。

     

銅和鋁為什麼沒有磁性?

那是因為銅屬於抗磁性物質,銅原子的磁矩為0,即使外加強磁場,也很難將其磁化。不過當銅通上電流後,銅內部的自由電子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定向移動,於是便形成了磁場,鋁通電後產生磁場也是這個原因。鋁與銅又略有不同,鋁屬於順磁性物質,在外加磁場下顯示微弱的磁性,不過一般也認為它沒有磁性、不能被磁化。

不管是順磁還是抗磁,它們的磁化率都很低,通常都認為是不可磁化的,因此便沒有磁銅、磁鋁一說。而像鐵鈷鎳這一類的鐵磁性物質,由於其內部具有磁疇,施加一定強度的磁場,便會被永久磁化。不過鐵磁性物質也只有在一定溫度範圍才存在磁性,當你把磁鐵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原子的熱運動變得劇烈,磁鐵的磁性便會消失。

     

上圖為不同材質內的磁矩分布示意圖

結語

綜上所述,從微觀角度來看,所有物質內部都存在磁場,只是受物質的結構影響,大多數物質的內部磁場被抵消,宏觀上對外不顯磁性,或者磁性非常弱。

希望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能夠明白:為什麼鐵等少數物質能夠擁有磁性,而銅、鋁等物質卻沒有磁性。關於磁性的內容很複雜,我這裡只是簡單科普一下,有需要的請看專業書籍。

大家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只有吸鐵的磁鐵,沒有磁銅或磁鋁呢?漲知識了!
    磁鐵中的磁疇沿一個方向分布,於是整個磁鐵便對外顯示磁性。通常物體內的磁疇分布是隨意的,磁場互相抵消,只有在外加磁場的作用下方向趨於一致,才會對外顯示磁性,這一過程便是磁化。 古代的磁石都是天然的磁性物質,成分主要就是三氧化二鐵,所以就叫磁石為磁鐵了。即便是磁鐵可以對鈷鎳有吸引力,也就這麼按照最初的名字叫了。
  • 為什麼只有磁鐵而沒有磁銅或磁鋁?你得懂電磁學和量子力學!
    其中,牛頓和愛因斯坦的大名,同學們聽到基本就得跪了;而這個「三麥」,他就是同樣鼎鼎大名的麥克斯韋。同樣的,這個原理可以解釋,我們現在身處的地球,正是由於地球外地核內的電流移動,而產生了地磁場。地磁場示意圖所以,磁銅和磁鋁有何難求?
  • 為什麼有磁鐵而沒磁銅和磁鋁,磁鐵的磁力從何而來的?
    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最早接觸的關於科學的器具應該是磁鐵,在正式上科學課堂之前,我們就能夠在一些家用電器中搗鼓出大大小小的磁鐵,並且發現它們能夠吸附鐵質品。長大之後,通過學習我們明白了磁鐵是被磁化才得以形成的,但它一般只對鐵質品有吸引力,對鋁、錫等金屬沒有吸引力。那麼,磁鐵為什麼具有吸引力呢?為什麼不存在磁銅或者磁鋁呢?
  • 為何不見「磁銅」和「磁鋁」,磁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說到磁鐵,或許很多小夥伴都有著一種回憶。那就是在一些玩具或收音機中找到磁鐵,然後拿來玩耍。筆者小時候也會拆解家裡準備淘汰掉的一些小機器,諸如收音機、壞掉的黑白電視等。而拆解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找到裡面的磁鐵。
  • 有磁鐵,為什麼沒有磁金、磁銀、磁銅?你真的了解磁鐵嗎?
    」磁石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磁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磁懸浮、磁共振、甚至曾被提出的「電磁炮」,並且有些司機也會拿一塊磁鐵放到排氣管道外防止回流。但是你知道磁鐵為什麼具有磁性嗎?你真的了解磁鐵嗎?曾經我就看到過這樣一個問題說:有磁鐵,為什麼沒有磁金、磁銀,磁銅?什麼是磁鐵?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
  • 物理學家:利用光,就能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
    來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物理學家,設計了一種利用雷射將非磁性金屬變成磁鐵的方法。磁鐵和磁鐵的磁場通常是由循環電流產生,就像在日常電磁線圈中發現的那樣。這些線圈的「旋向」(無論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決定了產生磁場的方向。科學家們的理論是,當非磁性金屬盤被線性偏振光照射時,這種光不具有自身循環電流的任何旋向性,因此磁性可以自發地在盤中出現。
  • 為什麼磁鐵只對鐵情有獨鍾而不吸其他金屬?
    磁石的四周產生了磁場,在磁場範圍內,一些本來沒有帶磁的物體會變為帶有磁性的物質,這叫磁化現象,比如鐵在磁場裡會被磁化成為「新磁鐵」。磁石是有極性的,並且相同磁極相互排斥,不同磁性則相互吸引。因為鐵被磁化時,「新磁鐵」的n極與原先磁石的s極相對,因此磁石能吸引鐵。實際上,磁石並並不是只對鐵情有獨鍾,所有能被磁化的物體,像鐵、鎳、鈷以及各種合金都能被磁石所吸引。
  • 為什麼鐵能被磁鐵吸引,而其他大部分金屬卻不能?
    除了鐵之外,能夠被磁鐵或者磁場吸引的少數金屬還包括鈷、鎳、鏑和釓。那麼,為什麼只有一些金屬能被磁鐵吸引?磁鐵吸引金屬的原理是什麼?對於一個原子,其中心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氕核只有質子),外圍則是繞核運動的電子。但不像行星那樣會在確切的軌道上環繞恆星運動,電子出現的位置是隨機的,只能知道電子出現在某個位置的概率。
  • 最新科技:終於實現在二維磁鐵中,觀察到自旋波,還能切換磁性
    就像大腳怪和尼斯湖怪獸一樣,磁系統中的臨界「自旋波」還沒有被捕拍攝看捉到。與傳說中的生物不同,這些高度相關的電子自旋模式的波動確實存在,但它們太隨機和動蕩,無法實時看到。康奈爾大學一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成像技術,這種技術足夠快速和靈敏,可以觀察到二維磁鐵中這些難以捉摸的臨界波動。這種實時成像使研究人員可以通過一種「被動」機制來控制波動和切換磁性。
  • 磁鐵是如何製造的,為什麼會帶有磁性呢?多年的疑惑被解開
    磁鐵是如何製造的,為什麼會帶有磁性呢?多年的疑惑被解開相信很多朋友對於磁鐵都是非常了解的,磁鐵就是一個具有相互排斥與相互吸引的物體。磁鐵是由鐵,鎳nie,鈷gu組成,其本身就有磁距,內部結構按照相同方向排列,一端北極,一端南極。
  • 條形磁鐵加熱會失去磁性, 為何地球高溫液化的鐵核 卻產生巨大的...
    條形磁鐵加熱會失去磁性, 為何地球高溫液化的鐵核 卻產生巨大的磁場? 磁鐵中的原子按照一定的規律排列整齊,這是磁鐵具有磁性的原因。
  • 萬物皆有磁性,物質的磁性是怎樣產生的?
    兒時,拆掉家裡的音響,從裡邊拆出一塊大磁鐵,我拿著磁鐵吸住各式各樣的金屬品,能夠被磁化的物品是無一倖免。這段時期使我的大腦有了一個刻骨銘心的大道理,僅有鐵才可以被磁化,院校的教師考慮到小時候大家的認知水平,也是這樣給我們說的。
  • 磁鐵在月球上還有磁性嗎?聽內行人說完,瞬間明白了
    據我對磁鐵磁性性質的淺顯了解所知,磁鐵具的磁性是由磁鐵內部分子結構磁性有無和磁性大小受溫度的影響,研究報導稱磁鐵磁性有無存在一個溫度臨界點,即居裡點。當低於該溫度時,磁鐵是有磁性的,高於該溫度時磁鐵失去磁性。居裡點是磁鐵自身性質,跟磁鐵內部分子有關,不同磁鐵居裡點不同。 鐵磁性材料按剩磁的強弱分為軟磁性材料和硬磁性材料。
  • 日月流逝,磁鐵會失去磁性嗎?背後的科學原理
    極端的溫度波動、由於機械損壞造成的體積損失、不適當的儲存、磁滯損耗和腐蝕都會導致磁鐵失去磁性。在某些元素中,如鐵和鈷(鐵磁性材料),最終的價態電子層只有一半被填滿,含有未成對電子。由於沒有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來中和它們,這些未成對電子共同賦予原子以磁力。當形成晶體時,金屬原子可以把它們的磁矩排列在同一個方向,也可以不排列,這取決於能量大小,會以能量較低的方式排列。
  • 日月流逝,磁鐵會失去磁性嗎?背後的科學原理
    實際上,所謂的「永磁鐵」並不是真正的永久。 退磁——降低或消除磁體磁性的過程,通常是人為完成的,但也可以自然發生。 極端的溫度波動、由於機械損壞造成的體積損失、不適當的儲存、磁滯損耗和腐蝕都會導致磁鐵失去磁性。
  • 高溫噴火槍加熱釹磁鐵,釹磁鐵還有磁性嗎?沒想到結果尷尬了
    釹磁鐵一種具有超強吸力的磁鐵 因此被稱之為「磁王」,那麼如果將釹磁鐵進行高溫加熱 , 釹磁鐵會失去磁性嗎?外國一小哥將三個小塊的釹磁鐵上下吸到一起,接著小哥使用高溫噴火槍對著三塊釹磁鐵一陣烘烤,短暫的高溫烘烤 磁鐵慢慢變得通紅 ,甚至越發明亮,忍受不了的釹磁鐵隨後便開始熔化,三塊釹磁鐵都粘在了一起,看著已經熔化的磁鐵 ,小哥關閉噴火槍等待釹磁鐵慢慢的冷卻,隨著融化的磁鐵慢慢變暗 ,能夠看出此時的磁鐵就像是一個沒有淬鍊的金屬,小哥用小刀觸碰釹磁鐵時 明顯看出釹磁鐵已經失去了超強的磁力
  • 《Nature》:銅有沒有磁性?富勒烯說了算
    純粹的鐵磁性物質並不多見,在室溫下只有3種元素具有磁性:鐵、鈷和鎳。
  • 「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原標題:「分子訣竅」讓非磁性金屬擁有磁性  科技日報北京8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在各種材料中,鐵是最廣為人知的鐵磁性物質。而本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材料科學論文,描述了一種能讓非磁性金屬如錳和銅,在常溫下擁有磁性的技術。
  • 如何才能讓磁鐵快速失去磁性?
    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電子在繞原子核旋轉的同時在自轉,電子的這兩種運動都會讓物體本身產生磁性但是,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性質。鐵、鎳、鈷等鐵磁材料的組成原子,具有特別的性質。在外界的磁場作用下,它們一個個好像訓練有素的戰士一樣,聽到口令,就唰地一下排得整整齊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