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人類一直在想方設法借用外力來協助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比如,我們藉助牛的力量來耕田,藉助馬的力量來遠行,藉助水和風的力量來灌溉和磨麵。
雖然這些外力對我們起到了巨大的幫助,但終究存在著各種局限性,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獲得無窮無盡的動能呢?
在13世紀,有一位法國人提出了一種叫做「魔輪」的發明。魔輪的中間是一個大齒輪,齒輪邊緣安裝著12根長度相同的活動短杆,每個短杆的末端裝有一顆鐵球。
發明者認為,在理想情況下,這個大齒輪可以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永遠旋轉下去。
這就是人類對於永動機實現的最早想法。
學過初中物理的小夥伴都知道,槓桿的力矩,也就是驅使槓桿轉動的力量,等於力的大小和力臂長度的乘積。在兩邊的力都相等的情況下,哪一邊的力臂更長,槓桿就會向哪一邊傾斜。
人們最初設計的永動機,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槓桿。
在任一時刻,右側鐵球連接的短杆呈伸直的狀態,離齒輪中心比較遠;左側鐵球連接的短杆呈下垂狀態,離齒輪中心較近。因此,如果把整個系統看成一個槓桿,那麼槓桿右側的力臂大於左側的力臂。
同時,由於每一個鐵球的重量都是相等的,所以發明者認為,在任一時刻,右側的力矩必定大於左側的力矩,齒輪會在鐵球的帶動下始終順時針旋轉。
1847年,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普雷斯科特·焦耳,成功驗證了能量守恆定律。
從此人們認識到,能量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
正因為這個原因,第一類永動機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END—————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關注公眾號 程式設計師小灰,收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