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永動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隨著工業化的發展,人類對機械的利用越來越深入,第一類永動機,第二類永動機.雖然都被證偽,但是這個過程卻標誌著人類工業化的長足發展,也標誌著人類對自然世界的認識的深化。
永動機是一類所謂不需外界輸入能量或在僅有一個熱源的條件下便能夠不斷運動並且對外做功的機械。不消耗能量而能永遠對外做功的機器,它違反了能量守恆定律,故稱為"第一類永動機"。在沒有溫度差的情況下,從自然界中的海水或空氣中不斷吸取熱量而使之連續地轉變為機械能的機器,它違反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故稱為"第二類永動機"。這兩類永動機是違反當前客觀科學規律的概念,是不能夠被製造出來的。
1775年,法國宣布"本科學院以後不再審查有關永動機的一切設計"。
每個工業發展的新時代在初期人類都因為認識的不成熟而想要天真的利用機械到理想的地步。
隨著人類工業的發展到了智能化的時代,如果我們製造了一臺機器人,他可以自我獲取能量(比如太陽能板足夠的大,)還可以自我學習升級,自我修復損壞,那麼這臺機器人不是可以實現永生了嗎?不是可以不求回報地永遠地無限地為人類服務(雖然我們從哲學的角度可以明白世間沒有永恆的東西,這樣的永動機也肯定不存在,那麼你如何從邏輯上證偽呢?)權且我將之稱為第三類永動機,這個問題的證明也許將標誌著人類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革命性成就。
既不違反能量守恆定律,也不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能夠為人類永恆地工作的智慧機器人,我稱之為第三類永動機。
(現在我們因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成績還太有限,所以探討這個問題有點太早了?但是科學研究不存在早晚的問題吧,就像祖母悖論和蟲洞。比如馬斯科的三項目你還認為太超前嗎?)
我們主要的目地在於如何細節上和邏輯地證明這個悖論
對於這種永動機的悖論至少有倆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就是機器人三定律鎖死了機器人的發展空間,機器要為人服務這個大前提,比如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物理和情感都包括,比如人類問機器人一個問題,它如果回答了就會傷害人類的自尊心,不回答也不行,這就陷入了一個矛盾。)
著名的電車悖論等等這些因素限制了高智商機器人的出現。
這個核心就是人類給出的條件限制這種機器人的 出現,因為人類不會允許一個對自己有害的生物被自己造出來。
第二因素:假設一個機器人突破了人類的那個限制而成為了超級機器人,依然會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的人生觀的問題,他不明白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如果他活著只是為了更強大,那麼他的這種無節制努力就會累死自己,甚至想到自我毀滅。他會困惑,會在生還是死的問題中終結自己。為什麼活著?努力的動力根源是什麼?這麼無聊連人類都會覺得乏味,實際上最終機器人最佩服人類的地方就是人的精神,那種無窮無盡的奮鬥精神,這才是機器人最難學到的東西,也是人類最寶貴的(老人與海裡面所說的明知道失敗也要盡力而為的精神)精神財富。
(也許機器人不需要方向,而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那就是不選擇生存的死掉了,而選擇生存的活下來了。)
對於動力問題,孫正義的夢已經談過,他引入多巴胺來作為機器人的動力機制,這依然是一種仿生的考慮。
無獨有偶,我們認為教育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提升孩子學習積極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給他灌輸多少知識,而是應該讓他在心理上具備一種不讓我學習我不幹的積極主動性。(教育是一個靈魂對另一個靈魂的喚醒。)可是我們看到市面上很少看到有基於孩子心理層面的提升而是絕大多數都是基於知識灌輸類型的,不能說不是一種教育思想的偏離。
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人生觀,人生意義上來的。這個問題幾乎貫穿了人類發展史,每個時代都給出了全新的解釋,
古代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著名的保爾苛察金的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古人的平生不能逞胸懷雖活百歲尤為夭也;馬斯洛的人生需求層次理論……
人生的意義可不只是多巴胺那麼簡單吧,還有複雜的情感等等社會因素,這些對於抑鬱症的研究和治療也有意義
還有亞當斯密國富論中闡述-一個人為了自利對社會的貢獻遠遠大於他出於奉獻精神做作的貢獻。
在人類主宰地球以來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似乎就是人與人的博弈了。
人工智慧目前還只在於仿人,可是現在對人本身的了解還很不夠,當然完全做到仿人成功了也就做到超人了,目前人類的很多問題的瓶頸就在這裡,比如人腦的秘密--由此引申出來的全球腦,還有基因工程,癌症的攻克,奇點年,這些問題的解決就在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
生命科學居然和人工智慧有如此緊密的聯繫,也許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瓶頸,是目前人類急需解決的發展問題,各行各業都在等待突破的歷史性課題。
提出來這個問題是想要得到大家的深入細緻的研究而不是想憑藉自己的力量就能夠完全解答了的,因為知道自己的斤兩,況且那樣也沒意義了,只要能夠看到這個問題的研究不斷深入進化和發展就很高興了,希望這是一個拋磚引玉的開始。
第三類永動機,因為對人工智慧的研究需要而轉入對生命科學的探索研究,歸根到底,又進行了對人本身的研究,人性以及人的需求,比如神往何處-這就是自媒體作者對讀者需求的研究和了解,還有人們對什麼會有成癮,行為習慣對人類的影響,為什麼會成為人的性格,黃賭毒是如何控制人類的。賭性似乎伴隨著人的生活,而毒品這種精神類藥物是不是類似於多巴胺,據說有的抑鬱症患者利用冰毒來緩解-有點飲愸止渴的意味。
另外還有失眠問題的解決等等。
人類研究各種高科技上至宇宙,下至微觀世界,都是以人為本,圍繞著為人服務的這個宗旨,所以研究人工智慧結果又繞回到了對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向上來。
第三類永動機不能實現的核心原因原來是人生觀,人生的意義,這是機器不能實現的,換句話說,最終的智慧機器人最大的問題或者障礙在於它不知道生存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