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在好萊塢絕大多數人的口中,性感尤物只有一個——瑪麗蓮·夢露!
但是在他們的心裡,卻是另一個女人。
她是誰?
奧斯卡影后;
好萊塢的寵兒;
時尚界的女王;
男人的夢中情人;
高貴典雅的王妃;
她仿佛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得到了無數女人夢寐以求的一切。
於是在那個年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如果世上只可能有一個灰姑娘,能夠獲得幸福,那麼她肯定是格蕾絲·凱利。」
格蕾絲·凱利,她聞名於世的理由有很多:絕世的美貌、奧斯卡影后、王子公主的愛情、悲劇的命運。
但等到一切喧囂散盡,銘刻在人們記憶中最多的還是,她那不曾被時間隕滅的「優雅」。
正如她的英文名字「grace」,意為優雅,很少有人可以做到人如其名。
在好萊塢,她是很多人的靈感來源,也是很多人的模仿對象。
曾經,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總是對著媒體喋喋不休地說:
「格蕾絲的美,將會使黑白膠片時代變得輝煌奪目!」
其實,稍微了解這位電影藝術大師的觀眾都知道,很多好萊塢女星想成為他電影裡的女主角,都要登門拜訪,可是他每次都愛搭不理。
即便有幸得到了機會,最終也淪落成養眼的花瓶。
唯獨,格蕾絲·凱利卻成為了那個「意外」。
希區柯克深深沉迷於這個女人,渾身上下散發出的高貴性感。
於是接連三部作品,1953年的《電話謀殺案》、1954年的《後窗》以及1955年的《捉賊記》,格蕾絲都成為了希區柯克的女主角。
後來,她更是憑藉著《鄉下姑娘》,拿下了奧斯卡影后。
那年格蕾絲才26歲,未來足以在好萊塢留下一段傳奇,但她卻選擇了息影。
為此,希區柯克傷心過度,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鬱症。
有人說,25歲是青春的分水嶺,對於女孩子尤其的明顯。
儘管格蕾絲在好萊塢是如此的閃耀,但是一到愛情的世界裡,她卻變得狼狽不堪。
所以與其跟這些花花公子混在一起,還不如成為貨真價實的公主。
於是當摩納哥親王蘭尼埃三世出現的時候,她毫不猶豫地抓住了這根稻草。
沒過多久,格蕾絲與摩納哥親王結婚的消息,傳遍了整個歐洲。
在婚禮的當天,她終於成為了傾國傾城的王妃。
後來,愛馬仕更是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個款式「凱莉包」,成為了當時身份的象徵。
由此可見,包好不好看我們無從得知,但重要的是拿包的那個人,美得毋庸置疑。
然而當所有人都以為,格蕾絲會有童話般的結局,王子和公主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事實上,童話都是騙人的!
童話從來沒有寫過後續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中卻有:
《摩納哥王妃》丨Grace of Monaco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這部影片的三個關鍵人物。
首先是格蕾絲·凱麗,自然不用多說,前面已經做過簡單的介紹。
其次是妮可·基德曼,相信沒人不知道這個女人。
在影片開拍前,被考慮過扮演格蕾絲·凱利的女演員,包括查理茲·塞隆、傑西卡·查斯坦、艾米莉·布朗特、艾米·亞當斯、瑞茜·威瑟斯彭、詹紐瑞·瓊斯、伊莉莎白·班克斯.....
而妮可·基德曼憑藉得天獨厚的氣質,在眾多一線女星的角逐中脫穎而出。
雖說妮可冰山美人的氣質,完全不適合飾演端莊大方格蕾絲,但是放眼整個好萊塢,我想不到第二個比妮可更適合的人選。
最後是導演奧利維耶達昂。
如果你沒聽說這個人,那麼很大的概率也沒過他的電影《玫瑰人生》。
當年,女神瑪麗昂·歌迪亞憑藉這部電影,一口氣拿下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雙料影后。
電影的背景,設置在格蕾絲結婚六年後。
當年的奧斯卡影后,彼時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但格蕾絲對於自己的新角色——摩納哥王妃並不能完全駕馭,甚至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王妃不能在公眾面前彎腰」、「不準私自接見陌生人」、「晚上你要陪同親王參加宴會」.....
宮廷的規矩,就像是童話故事裡灰姑娘身邊的老巫婆,拘束著格蕾絲的人生自由。
所以當希區柯克向格蕾絲髮出新片邀請時,她的內心是複雜的。
一邊是她熱愛的事業,另一邊是她肩上對國家和家庭的責任。
不管做出哪種選擇,都會傷害到自己。
曾經,BBC作家溫迪·利絲對王妃格蕾絲做過專訪。
發現她和親王婚姻,只不過是利益的交換,各取所需罷了。
光鮮亮麗的背後,承載著普通人根本無法想像的痛苦與無奈。
更令人絕望的是,她和親王的關係出現了裂痕。
兩人長期異地分居,婚姻生活早已不堪忍受,只有合影才會讓人感覺他們是一家人。
於是經過深思熟慮,格蕾絲決定接受希區柯克的邀約,重拾對生活的自信。
只可惜,還沒等她把消息公布於眾,一場巨大的危機又將她拉進了陰謀的旋渦。
當年的摩納哥,正面臨著與法國的外交危機,處處受到威脅。
如果格蕾絲此時前往好萊塢拍戲,那麼會被國民們議論紛紛,指責她不負責任。
所以她必須留下來,作為王妃拯救自己的國家。
影片剛開始,不斷在格蕾絲與宮廷的矛盾上大做文章,後來又牽扯到宮鬥、陰謀、戰爭等元素,讓一個彈丸之地的國家為劇情服務,成為了歐洲權力鬥爭的中心。
無外乎是在傳達一種思想:女人也能頂住半邊天!
於是格蕾絲靠著自己作為演員的影響力,順利幫助這個國家度過了難關。
結局,依舊是王子和公主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只能說,劇本太過於平庸,毫無說服力,沒有充分展示格蕾絲生前的風採。
相信很多觀眾都會替格蕾絲的婚姻不值,覺得她值得擁有更好的人生。
但她本人從未抱怨和後悔過,不止一次回答媒體的提問:「我的命運由我自己決定!」
所以當她決定遠離故鄉,去往一個陌生的地方做一隻籠中的「金雀」時,或許她並非是為了滿足虛榮心。
而是在格蕾絲看來,只有真正的王冠才能配得上她的絕世容顏。
1982年,格蕾絲因車禍去世,享年52歲。
有人說這是一場陰謀,也有人認為只是一場意外。
除了當事人,沒人知道真正的答案........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富可敵國又怎樣,傾國傾城又如何。
沒有人的人生是完美的,童話之所以被稱為童話,只不過人們只看到它的美好。
幾度春去秋來,多少往事成雲煙。那個如天鵝般高貴的女子,至今依然彌散出誘人的芬芳。
她的名字——格蕾絲·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