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日本《每日新聞》8月31日發表題為《水中生物為什麼會變性?》的報導稱,究竟是雌是雄?就身體構造而言,包括人類在內的陸地生物的性別由生到死原則上不會改變。而有些水中生物會隨著周邊環境變化發生變性。那麼,水中生物是如何變性的呢?
中京大學教授桑村哲生在1973年仍是一名在讀研究生,當年他在和歌山縣白濱海域的珊瑚礁觀察裂唇魚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產卵行動通常是雄魚和雌魚成對進行,但每個魚群當中都是只有一條個頭最大的魚是雄魚,其餘都是雌魚。那麼,其餘的雄魚去了哪裡呢?
作為嘗試,桑村把那條雄魚挪出魚群。之後不久,個頭僅次於雄魚的雌魚開始擺動尾巴接近其它雌魚。這是雄魚的求愛行動。桑村之後發現,有關裂唇魚變性的論文已經在1972年發表。裂唇魚是「一夫多妻制」,一條雄魚會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圈出數條雌魚居住的「後宮」。一個魚群中個頭最大的是雄魚,雄魚消失後則個頭最大的雌魚發生變性。
變性的是雌魚的身體,但最初發生變化的是腦。一旦雄魚消失,30分鐘後個頭最大的雌魚就會有向其它雌魚的求愛行動,在荷爾蒙的作用下,卵巢變成精巢。約三個星期後,原來的雌魚在身心上完全變成雄魚。
個頭較大的雄魚較為強壯,可以維持「後宮」,跟許多雌魚交配繁殖後代。它們變性,是為了繁衍子孫。
地球上約有3萬種魚,據統計,可以變性的約有400種,可變性魚類佔全部魚類的1%以上。很多魚住在珊瑚礁上,知名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的眼斑雙鋸魚也是可變性魚類。
眼斑雙鋸魚是「一夫一妻制」,它們以海葵為巢穴,個頭最大的是雌魚,第二大的是雄魚。魚群中也有小魚苗,但這是順流而來碰巧聚在一起的群體,它們沒有血緣關係,性別也沒有確定。在魚群中,一旦雌魚消失,個頭僅次於原來的雌魚的雄魚會變性為雌魚,魚苗中個頭最大的魚則會變成雄魚。這與裂唇魚正好相反。個頭較大的雌魚可以產下許多魚卵,如果個頭小,則只能產下少量魚卵。雄魚不管大小,在繁衍後代的數量方面沒有差距。
順便提一句,電影《海底總動員》中沒有提及眼斑雙鋸魚可以變性。
除魚類以外,蝦、貝類和牡蠣等也可以變性,這些都是水中生物。也有人會提出疑問:陸地生物是否可以變性?桑村教授指出:「相比變性的好處,變性的代價也很大,所以陸地生物沒有朝著可以變性的方向進化。」魚的卵巢和精巢比較容易發生變化,但陸地動物的雄性和雌性在身體構造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無法像魚類那樣進行自然變性。有一些水中生物也是一樣,雄性鯊魚和雌性鯊魚的生殖器官有很大不同,所以鯊魚也不會變性。
一對裂唇魚(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