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皮克斯出品的動畫力作
《海底總動員2》已經於6月17日在中國內地和北美同步上映。續集中,小丑魚父子馬林和尼莫、健忘的藍倒吊魚多莉等角色悉數回歸,將掀起一場全新的海底冒險。
13年前的
《海底總動員》打破了美國電影史上的多項紀錄,影片一經上映就刷新了美國歷史上動畫電影的開畫票房紀錄;DVD等光碟首發當天的銷量達到800萬張,躍居歷史最高。而對於皮克斯工作室來說,《海底總動員》更是一座裡程碑式的作品,它不僅為皮克斯贏得第一座奧斯卡動畫長片獎的小金人,還讓當時這家被迪士尼「瞧不起」的工作室成為美國首屈一指的動畫佳作製造者。
13年後,續集《海底總動員2》也承載著觀眾對前作的信心,被認為將成為今年北美暑期檔的最大贏家,預測首周末票房將同它的前作一樣,創造動畫影史最高開畫紀錄。而影片在爛番茄上94%的新鮮度和7.71的平均分,以及Metacritic上77的評分,也為其質量提供了雙重肯定。
在影片上映之際,時光網找出了《海底總動員》系列的50件趣事,或幫你梳理回顧13年前那場尋子之旅,或為你挖掘出這部最新續集的精彩所在。
─── 《海底總動員》不可不知的事 ───
★數說《海底》系列★
1、《海底總動員》是皮克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作品。
2、《海底總動員》是皮克斯第一部「見血」的電影,來自多莉的鼻子。
4、《海底總動員2》是皮克斯第3部以首部配角作為主角的續集電影。在第一部裡,多莉是馬林的陪襯,而在第二部中多莉則成了主角。而之前出現這種主配顛倒情況的兩部續集電影分別是
《怪獸大學》和
《賽車總動員2》。
5、多莉是皮克斯最受歡迎的角色,她在Facebook上擁有超過2500萬個「贊」,是迪士尼和皮克斯旗下在Facebook上集贊最多的角色。
6、《海底總動員》最初從1997年開始準備,2000年投入製作,製作組超過180人。
7、《海底總動員2》的故事發生在第一部的1年後,而作為電影,影片與第一部之間隔了13年之久。
8、
安德魯·斯坦頓第一次構想出《海底總動員2》的劇情是在2010年,那時他公映後7年後第一次重看《海底總動員》。當他看的時候,突然想到如果多莉與馬林和尼莫走失後還能找到他們嗎?然後他就知道續集就應該講這個故事。
9、在製作《海底總動員》中水母場面時,皮克斯專門負責海洋部分的動畫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陰影方法,叫做模糊透視法(transblurrency)。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畫面既透明但又很模糊,就像被凍住的浴室玻璃。影片中整個水母區擁有74472隻水母,每個鏡頭中都有超過8000隻水母。
10、在《海底總動員》海龜遷徙的畫面背景中,一共有200隻海龜,雖然影片中沒有說它們會遊到哪裡,但在DVD版本中主創透露它們的目的地是夏威夷。
11、多莉在《海底總動員》中只叫對7次尼莫的名字,其中四次多莉原本叫錯了後來又改過來了。不過由於健忘,多莉給尼莫改了一堆名字,分別是:Chico, Fabio, Bingo, Harpo, 和Elmo。
12、電影的一秒擁有24幀畫面,而在製作《海底總動員》時一幀畫面需要渲染4天時間,因為水下環境、水下透光和魚群呈現起來都太複雜了。
13、而到了《海底總動員2》,皮克斯創作團隊光是設計出影片每一幀畫面,就花了3年半的時間。
14、《海底2》中,多莉第一次來到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鏡頭一同拍了145次,花費了18位藝術家和動畫師共13個月的時間。
15、《海底總動員》中牙醫的相機上印著A-113,《海底總動員2》中卡車車牌號是CALA113。A113的組合出現在皮克斯所有電影中,指的是加利福尼亞藝術大學(CalArts)的一間教室,皮克斯工作室很多動畫師都在那裡學習過。
16、章魚漢克是皮克斯歷史上最難做的一個動畫角色。為了這個形象皮克斯團隊用了一年時間來製作,而主創花費六個月才做出他的一個鏡頭。皮克斯希望漢克的動作可以自然一些,每個動作都能用上他所有的觸角,但是這個設想執行起來一點都不簡單。
─── 《海底總動員》不可不知的事 ───
★角色冷知識★
左圖:《怪獸電力公司》小女孩把尼莫形象的玩具遞給毛怪;右圖:《海底總動員》中小男孩手中的漫畫是
《超人總動員》裡的主角
17、皮克斯通常會提前很多年就設計出未來電影裡的角色。尼莫第一次在大銀幕的亮相是在
《怪獸電力公司》裡,這一形象作為小女孩房間沙發上的玩具首次登場。有趣的是《海底總動員》裡面也出現了皮克斯未來電影中的角色,牙醫工作室的小男孩讀的漫畫是Mr. Incredible,這位也就是後來《超人總動員》的主角。
18、《海底總動員》裡的大白鯊叫做Bruce,Bruce原來是
《大白鯊》裡那隻鯊魚模型的暱稱,名字還是
史蒂文·史匹柏以他的律師Bruce M. Ramer命名的。
19、主創們在設計馬林和多莉時,就計劃讓兩個角色擁有相反的個性,而他們的顏色——橘色和藍色,也正好成反色。
20、多莉患有的短期記憶喪失症,來自主創對廣泛誤傳的「金魚只有三秒記憶」這一認知的調侃。
21、兩部影片中的海鷗造型都參考了《超級無敵掌門狗》中的企鵝造型。
22、在拉丁語中,Nemo的意思是無名小卒,這個名字也致敬了儒勒·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中的尼莫船長。
23、兩隻海龜的名字——Crush和Squirt,是美國兩家最受歡迎的橘子汽水的品牌名。(PS:海龜Crush是不是有點神似「風騷律師」
鮑勃·奧登科克?)
24、《海底總動員》裡的刀疤魚吉爾擁有黑白黃相間的顏色,他臉部設計參考了配音演員
威廉·達福嘴邊標誌性的線條。
25、《海底總動員》系列的動物有各地的口音,比如第一部中的龍蝦有波士頓的口音,因為負責製作影片的動畫師之一就來自於麻薩諸塞州,讓片中小角色用家鄉的口音也算是主創享有的小福利。到了第二部,兩隻海獅特地用了倫敦腔,導演想讓這兩個角色展現出倫敦街頭小混混的感覺,所以找來
伊德瑞斯·艾爾巴和
多米尼克·威斯特為他倆配音,兩位演員之前還一起合作過美劇
《火線》。
26、《海底總動員2》中除了伊德瑞斯·艾爾巴和多米尼克·威斯特配音的兩隻海獅外,海洋生物研究所裡還有第三隻海獅,叫做傑拉爾德。巧合的是,第一部中差點吞掉馬林和多莉的那隻鵜鶘也叫傑拉爾德。(上圖就是第一部中的傑拉爾德。)
27、《海底總動員2》中,海洋研究所展區裡懸掛的一些模型都是第一部中出現過的海洋生物,比如水母和鯨魚。
28、《海底總動員2》中的女性角色比第一部要更多,因為參與續集的女編劇更多了。
─── 《海底總動員》不可不知的事 ───
★幕後趣事知多少★
29、導演安德魯·斯坦頓在兩部《海底總動員》中都為海龜Crush配音。斯坦頓最初本來沒想在成片裡用自己的聲音,只想在初剪時配著玩。但是配音在試映時很受歡迎,於是斯坦頓決定還是繼續用自己的聲音。後來他躺在自己的辦公室的沙發上完成了海龜的配音。
30、給《海底總動員》中海龜Crush兒子Squirt配音的是
布拉德·伯德的兒子尼古拉斯·伯德。之前布拉德·伯德在皮克斯辦公室給大家放自家拍的家庭DV,結果安德魯·斯坦頓相中了伯德兒子的聲音。
32、《海底總動員2》中尼莫的配音換了人,原來為尼莫配音的
亞歷山大·古爾德已經長大了,聲音也不再適合尼莫的設定,不過他還是為一名遊客配了音。新版的尼莫由
海登·羅倫斯配音。
33、《海底總動員2》是伊德瑞斯·艾爾巴在2016年參演的第三部迪士尼電影了,之前他在
《瘋狂動物城》和
《奇幻森林》裡分別為水牛局長和大反派老虎謝力·汗配音。
34、皮克斯動畫師Glenn McQueen在製作《海底總動員》過程中去世,為了紀念他皮克斯就以McQueen作為
《賽車總動員》裡主角的名字。
35、《海底總動員》成功的關鍵在於水下世界給觀眾的直觀感覺,為了保證逼真,主創們經常跑去參觀水族館,還特地去蒙特利和夏威夷潛水。皮克斯公司內部有一個25加侖的水族箱,動畫師們經常在水族箱前開會研究各種魚類,而且還被安排學了不少魚類學知識。
36、為了準備製作馬林和多莉被困在鯨魚裡的那組鏡頭,負責陰影效果的藝術總監羅賓·庫珀和美工師伯特·貝利爬進了一隻在馬林郡北部擱淺死掉的灰鯨的體內。工作人員解剖了死鯨的屍體來研究它的結構——肌肉、心臟、肺、魚鰭、肝臟等等。
37、製作《海底總動員》時,主創們本來已經製作出了特別寫實特別逼真的海洋表面的畫面,但由於害怕觀眾以為他們用了實物鏡頭,團隊不得不把畫面弄的假一點。
38、動畫師們在創作《海底》時學習了狗的表情,觀察狗狗眼睛的變化,然後再把這些運動和反應運用到魚身上。
39、以「研究」之名,約翰·拉賽特堅持讓《海底》主創考了潛水證,還讓他們去大堡礁潛水。
40、《海底總動員》中展現海浪動畫的電腦程式曾在《怪獸電力公司》中用來做Sully的頭髮。
41、《海底總動員》最初被前迪士尼CEO認為會是一部失敗的電影。根據James Stewart所著的一本名叫《迪士尼之戰》的書裡透露,在看完由梅西配音的初剪版後,當時迪士尼CEO
麥可·埃斯納私下跟董事會成員們表示,這部電影肯定會撲街:「電影挺好的,但是沒法跟皮克斯之前的電影比。當然他們覺得這部電影很棒,但相信我,它根本不行。」後來導演安德魯·斯坦頓讓艾伯特·布魯克斯重新配音,而影片上映後得到了皮克斯動畫有史以來最好的評價,也在當時成為影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
42、為準備《海底總動員2》,包括導演在內的主創都參觀了加利福尼亞蒙特雷灣海洋生物研究所,這裡最終成為電影故事的發生地。
《黑鯨》劇照
43、第二部的故事原本設定在海洋公園內,但是皮克斯的員工們在觀看了具有爭議性的紀錄片
《黑鯨》後,將故事地點換成了海洋生物研究所。這部《黑鯨》講的是海洋娛樂產業背後的殘酷真相,在高利潤面前迷失心智的工作人員殘酷對待海洋物種的現狀。
45、導演安德魯·斯坦頓最初無法說服自己讓多莉成為續集的主角,不僅因為她經常健忘,而且觀眾認為她有些傻乎乎的,把她看做影片的笑料。因此主創們花了很長時間來為她設置了很多自我反省的戲份,編劇則費了一番功夫來展示她的智慧,讓她不至於顯得太傻。
46、章魚漢克為什麼只有7隻觸手呢?《海底總動員2》中的角色都或多或少地有些缺陷,多莉有短期記憶喪失症,鯨鯊運兒得了高度近視,白鯨貝利的聲波系統出了毛病,而「八爪魚」漢克只有7根觸角。皮克斯團隊在設計這個角色時進行了分工,每個人負責漢克不同的部分,而當他們最後把各個部分組合在一起時,他們發現漢克的身體只有容納7根觸角的空間……所以編劇們不得不重寫劇本解釋漢克少根觸角的原因(被熊孩子抓壞了)。
─── 《海底總動員》不可不知的事 ───
★電影之外的那些事★
47、美國加州雷德伍德城海灣地區有兩條大道以多莉和馬林的名字命名——多莉道和馬林街。這兩條街道和皮克斯總部只隔著一條海灣。
48、《海底總動員》一上映,美國當地的熱帶魚就開始供不應求,需求量最大的是影片中倆主角的品種——小丑魚和藍吊魚。但是也像片中的小孩Darla一樣,很多寵物新手不知道怎麼照顧好這些寵物魚,所以最終把魚養死的不在少數。人們最後發現生長在鹽水裡的熱帶魚需要至少30加侖的水族箱,並且嚴格控制水中鹽度,否則都會導致魚死亡。
魚類的供不應求讓賣家大吃一驚,有的地方小丑魚的數量下降了75%。這種情況雖然之前也曾發生過,但是《海底總動員》的情況非常特殊,畢竟影片主旨是動物不再成為寵物而追尋自由。一些觀眾get到影片的這個點,於是開始了放生行動,但是成果並不樂觀:他們有的把魚放入大海,結果造成佛羅裡達地區的生態紊亂,有的人直接把魚從廁所衝走,但是很多魚還沒遊到下水道就死了。
49、為了防止孩子們學習《海底總動員》裡尼莫從下水道逃生的做法,美國幾家下水道修護機構聯合發布了一項警告,要求小孩不要將寵物魚從下水道衝走,雖然下水道都最終通向大海,但是管道中水流強勁,加上內部生長的一些植物,很有可能會把魚給碾碎。
50、《海底總動員》上映之後,一名法國兒童圖書作家起訴影片侵權。這位名叫Franck Le Calvez的作家在影片上映的一年前出國一本書,講的是一隻小丑魚經歷千辛萬苦尋找他不熟悉的母親的故事。事實上,這個故事原本是Calvez在1995年寫的劇本,但是沒人對故事概念感興趣所以一直沒有賣出去。在《海底總動員》上映後,Calvez起訴皮克斯侵犯故事版權,但是最終他連嘗兩次敗訴,還被要求交納8萬美元的破壞費和法庭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