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差異很大。比如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差異,還有個別地區的特殊氣候,如:西雙版納、江淮地區和所謂的「火爐」城市等。
西雙版納怎麼會只有三個季節?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可是,中國的西雙版納及其附近地區一年裡過的卻是三個季節——涼季(11月至3月)熱季(4月至5月)和雨季(6月至10月)。
其實,西雙版納氣溫不是沒有變化,只是變化不大。例如,西雙版納州的景洪,全年最冷的1月,平均氣溫也高達16℃,7月平均氣溫只有25℃。所以,那裡實際上過的是長夏無冬的熱帶氣候。
西雙版納沒有冬季,因此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也主要是雨季和旱季,而不是氣溫。
西雙版納氣候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全年最熱不在盛夏而在4至5月。例如,全年35℃以上的高溫日數,90%出現在3月下旬到5月下旬,40℃以上的高溫日數則僅發生在四五月。著名的西雙版納潑水節,正是在4月中旬。由於午後最高氣溫平均在33℃左右,正是全年最高氣溫的時節,因此即使被潑得渾身溼透,也不會感冒生病。
西雙版納之所以一年三季,是由於這裡冬季北有高山屏障,基本不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可以這樣說,西雙版納的氣候實際上和中南半島諸國(例如越南、泰國等)是同一類型,西雙版納的人們已經不習慣劃分春夏秋冬四季了,而是按旱、雨劃分為旱季和雨季了。
江淮地區的梅雨是怎麼回事?生活在江淮地區的人們,每年的六七月都會經歷近一個月陰雨綿綿的天氣。因為這時正處在江南梅子成熟的季節,因此人們稱這種天氣為黃梅天。梅雨季節,空氣潮溼,氣溫高,衣物容易受潮發黴,有的人索性取諧音「黴雨」。
這種惱人的梅雨天氣怎麼來的呢?原來,初夏時,隨著氣溫升高,西南季風爆發,從南海和孟加拉灣輸送來大量溼熱的不穩定空氣。此外,隨著北半球太陽輻射的增強,西南季風向中國大陸強勁進入,帶來大量水汽。而冬季的乾燥寒冷的空氣,依然死守在北方地區。於是,乾冷空氣和暖溼空氣便在江淮地區拉開「戰線」,暖空氣被冷空氣抬升後就會產生鋒面降水。冷暖空氣長期在江淮地區對峙,展開拉鋸戰。冷暖空氣頻頻交鋒,雨水自然也就沒完沒了。只有等到7月天氣更熱,冷空氣退縮,暖溼空氣勢力增強,乘虛北上,江淮地區的「梅雨」天氣才告結束,高溫少雨的天氣拉開序幕。
江淮地區的梅雨並不是每年都按時來去,「住」上一個月就走。梅雨來去的時間也並不統一。有些年它仿佛對江淮地區格外的依依不捨,就是不肯離去,陰雨纏綿月餘,有時可長達兩個月,從而導致洪澇水災;而有些年份梅雨就如同匆匆過客,僅僅在江淮地區停留幾天,就匆匆忙忙趕往北方了;還有些年份,江淮地區一直乾旱少雨,早晚很涼爽、晴朗又溫和。這樣的天氣雖好,可惜旱災嚴重,農作物大面積減產。以上海近百年的降水情況為例,最長的梅雨期達兩個月。梅雨如此「調皮」,其實是由於冷暖空氣勢力一強一弱,無法在江淮地區拉開「戰線」造成的。
到底算「火爐」還是「蒸籠」?我國的南京、武漢和重慶,常被稱為長江流域的「三大火爐」,形容那裡夏季特別炎熱。例如,日最高氣溫高於35℃的高溫天數,它們每年平均分別有15.8、21和34.8天。在這麼高溫日子裡,人常常熱得汗如雨下。
天熱時人體主要依靠汗水蒸髮帶走大量熱量來降溫,可為什麼在夏季江南汗多仍不解熱?這是因為江南水面多,植被茂盛,空氣潮溼,汗水蒸發降溫的效果很差。古人形象地把這種悶熱天氣,比作「人在蒸籠中被蒸」。例如唐代著名詩人韓愈,在詩中就寫過「自從五月(農曆)困暑溼,如坐深甑遭炊蒸」,著名詩人楊萬裡也有「不是城中是甑中」的詠熱詩句。與其說是「三大火爐」,不如更名為「三大蒸籠」更為確切。
火爐製造的是乾熱,空氣十分乾燥,甚至乾熱得可以使皮膚有開裂般的疼痛。這種乾燥的火爐高溫天氣在華北平原夏季多有出現,但冠軍是新疆吐魯番盆地。因為乾旱地區地面沒有水蒸發,太陽輻射得以全部用來升高氣溫,高溫且低溼。新疆吐魯番盆地極端最高氣溫高達49.7℃, 是中國氣溫紀錄中的最高值。吐魯番35℃以上的高溫日年平均多達98.4天,「牆上烙餅,埋沙熟蛋」,都是確實有記載的事。
因此,我們把「三大火爐」更名為「三大蒸籠」,把「火爐」的稱號還給吐魯番,豈不名副其實!
作者: 李劍 劉佳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