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10月15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2.0版,將民用應用的手機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實現車道級導航定位。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2.0版究竟能提供哪些服務?又將如何實現高精度定位?
在通信行業裡,利用傳統基站定位,如果能做到500米定位的精度,叫做「粗精度」。如果能做到50米,就叫「高精度」。此前,手機硬體中的導航定位精度一般為3到5米,現在,基於北鬥二號、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新發布的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2.0能夠實現秒級定位、定位精度提高到1.2米,而裝配車載天線時精度甚至可以達到亞米級。1.2米的高精度意味著「車道級」定位得以實現。什麼是車道級定位服務?中國信通院研究員劉旭解釋說:「就是駕駛員在定位時,在手機上用百度導航、高德導航等,沒有辦法區分出主路和輔路,沒有辦法區分出左轉道、直行道、右轉道,利用這個之後,就可以做到車道級的定位,在導航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分不清主路輔路而錯過一個關鍵的岔路口。」
普通人怎麼通過這一平臺應用到北鬥系統的導航信號呢?首先,你要有一臺裝載相應晶片的手機,目前,高通、華為海思、MTK晶片都已經支持生產,這意味著大多數手機不需要做任何硬體改動,也不需要加新的天線,就可以輕鬆實現這一服務。
劉旭說:「想要實現『車道級』定位,只需要升級一下固件跟軟體版本,不需要任何硬體的改動,也不需要加新的天線,就做一個軟體的升級,就可以實現北鬥的高精度定位,而且是前項兼容的,安卓手機95%以上只要做一個軟體升級就可以用到。」
「車道級」定位的實現並非易事,要想導航的「準」首先要實現的是「快」。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1.0版本解決的就是「快」的問題。從世界範圍來看,我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起步較晚,2000年左右才出發,直到2013年,北鬥的定位仍是以分鐘計算的。這是由於衛星定位需要相對位置的計算,而這一被稱為「星曆數據」的信息,需要從衛星上直接下載,衛星太高、播放強度弱,至少需要30-50秒鐘才能讓地面和衛星「知道」相互位置,再進行解算,需要更長時間。
這樣的定位時長很難滿足日常的需要,用戶根本無法接受,更別提實現與GPS的競爭。大幅縮短定位時間必須直擊「痛點」。有了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1.0版本,所需要的星曆數據都被放到伺服器上,地面定位請求可以直接到伺服器取用,就大大縮短了時間。這也意味著,我們已經具備了和GPS等國際導航系統同臺競技的實力。
劉旭表示:「我們平臺通過4G、5G高速的網絡,毫秒級的就能把星曆傳給用戶,這樣手機的定位速度就大大提升,由一分鐘提升到了三秒,這是1.0平臺一個核心的價值,解決北鬥首次定位慢的問題。」
目前,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平臺1.0版每天的活躍用戶達到1.8億,每天的業務量超過30億。要想和GPS打出差異化,就需要2.0的平臺顯身手了,2.0平臺可以解決的正是「準」問題。
劉旭介紹,北鬥定位2.0版之所以能夠實現高精度定位服務是基於對數據更立體的展現。在北鬥三號系統的布局基礎上,定位平臺除了能提供星曆數據之外,還提供更多的比如高精度軌道差、高精度電離層模型等參數,這得益於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布局和數據的獲取。在原有快速定位服務的基礎上,2.0版按照國際標準進行了升級。
劉旭說:「首先我們的星曆不再只是廣播星曆了,在下發的時候還會下發一個叫做PPP改正數的東西,我們的數據源是來自地基增強系統,還有星基增強系統,這樣就可以實現手機的『車道級』高精度定位。」
在劉旭看來,北鬥定位2.0版的又快又準將給用戶提供與GPS不同的使用體驗,引導用戶、廠商主動把北鬥用起來,以構建更好的「北鬥生態」。
劉旭說:「北鬥高精度定位服務具備很高的戰略價值,是把北鬥高精度服務做到工藝化、普遍化的殺手鐧,引導廠商,包括引導用戶主動來了解、主動來應用北鬥,讓老百姓能用上、用好北鬥,增強大眾認同感的一個關鍵的技術所在。」
來源:央廣網
記者 張棉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