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紅杉樹下》
周以耕
讀罷《紅杉樹下》,我為作家陳德民的新作問世而高興,更為作品超凡脫俗的美豔而拍案叫絕。說它美,準確地說是美不勝收。
反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上山下鄉知識青年題材的文學作品司空見慣,但那些作品給人的印象多是描寫知識青年在農村飽受摧殘的情景,內容都是反映土地的貧瘠、歲月的悽涼、經濟的貧困、勞作的辛酸、生活的艱難、社會的不公。有些文人迎合一時的輿論喧囂,對上山下鄉的積極意義視而不見,使知青題材的作品給人形成了固式的"傷痕文學"概念。
我與書中主人公是同時代人,鄉下的工作生活給我帶來的磨練是一筆寶貴財富。我所著長篇勵志紀實文學《已耕歲月》(延邊大學出版社出版)記錄了我大半生的風霜雨雪。我深切地體會到,農村廣闊天地是鍛鍊人培養人的好地方。那時的農村雖然艱苦,但人們有理想,有追求,精神飽滿,幹勁十足。
那個時代,曾有大批南京知青我縣插隊落戶。他們有知識、有激情、有幹勁、又年輕,經過農村勞作的歷練,許多知青迅速擔當起大隊、公社及縣部、委、辦、局的領導重任,成為地方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一位插隊夏集公社的南京知青歷練成為寶應縣縣長、寶應縣委書記、揚州市市長,後被中央組織部調配到廣東江門市擔任市長、市委書記。
作者跳出歷史的窠臼,站在時代的高度,尊重歷史史實,用對重大歷史事件負責的態度,還原其歷史本來面目。客觀地描寫上世紀七十年代插隊到蘇北山村知青的生產勞動、戀愛婚姻、回城工作等情景;用敏銳的目光,捕捉當時環境下人們在吃、穿、住、行、勞等方面閃光的人和事;真實地反映人們對上山下鄉運動本真的認識、對待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作者筆下的農村,呈現的是鄉村民風的純樸、農民心地的善良、山村環境的迷人,農耕生活的恬淡與靜美,給讀者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和唯美的精神享受,讓人心情順暢、胸中舒坦。
過去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如今青年志願者、大學生村官和機關幹部奔赴農村第一線,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其實質同是振興農村。
主題立意之美
本文主題立意新穎,展現出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知識青年插隊落戶蘇北農村,胸懷"滾一身泥巴,煉一顆紅心"的雄心壯志,無怨無悔地在廣闊天地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蘇北農村與省城南京存在著巨大落差,他們牢記毛主席"紮根農村一輩子"的教導,做一個沉下心,紮下根,有決心,奉獻青春的新型農民。與東山大隊農民同甘苦、共風雨、戰天鬥地、改造山河,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貢獻青春年華。
知青領隊鄭東傑站在高聳的山崗上,俯看著東山大隊的茫茫田野和湍急的流水。自豪而堅定地說:"太富有美感了!我們既然已經在到這麼充滿魅力,充滿挑戰的地方落戶,今後一定要努力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來建設東山大隊,挖斷這裡的窮根,讓青春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閃光!"
"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雖然目前還比較清貧,但我相信,只要堅持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富裕起來。既然命運安排我來到這裡,我就要有信心、有決心在這裡紮根幹革命,向貧下中農學習,學習他們勤勞、樸素的美德,不怕吃苦,做一個真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接班人。"
他們把個人的前途命運與腳下的那片土地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靠智慧、靠科學,靠奮鬥,讓貧瘠的土地煥發生機,讓人生彰顯活力。作品突顯出滿滿的正能量。
知青們的豪言壯語,無疑是戰勝艱難困苦,改造客觀世界向人們發出的最美宣言。他們用滿腔熱血,用實際行動在東山大隊譜寫了一曲奉獻青春、可歌可泣的奮鬥之歌。
人們常把負面比喻陰暗醜陋,把正面比喻陽光美麗。正能量主題立意的《紅杉樹下》必然是陽光美麗的作品,必然是大受讀者歡迎的作品。
謀篇布局之美
《紅杉樹下》以鄭東傑和文瀾一對男女知青纏綿悱惻又悽美哀婉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作者將跨越40多年前知青插隊農村發生的故事,運用女兒尋父、父女初見這一特定情節,釆用時空穿越、場景式變換方式,再現兩個時代城鄉面貌,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通過"情景再現"有條不紊,順理成章地將那艱難歲月發生的人和事像36集電視連續劇向讀者漸次展現。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像一串串晶瑩發光的項鍊,一環套一環,令人流連忘返、目不睱接。40多年發生的人和事,在作者的筆下梳理得條理清晰,脈絡分明,邏輯嚴謹,令人信服,讓人有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美感。
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海州大調在文中反覆穿插運用是作者精心構思的又一特點。海州大調是明清俗曲重要一脈,發源於海州地區。以鸝調、南調、軟平、疊落、波揚等為基本腔調,用曲牌來演唱的地方民樂,婉轉悠揚,抑揚頓挫,一唱三嘆,用以抒發勞動人民豐富的情感世界。
這一布局,突出了農村文化元素,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展示了東山大隊古老的鄉土文化特色。
山連山來河連河,
俺們一塊來唱歌。
唱得彩雲捨不得走,
唱得百鳥都來和。
唱歌幹活兩不誤哎,
越唱心裡越快活……
海州大調穿插其中,起到調色調味的作用,將知青們的校園文化與鄉土的傳統文化得到有機融合。猶如萬綠叢中一點紅般令人亮眼,又似畫龍點睛使文章更顯神氣十足,活躍不呆板。
立意的新穎,精心的構思,《紅杉樹下》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巨大反響已成必然。
田園勞作之美
具備深厚文學功底的陳德民先生,像一名繪畫大師將東山大隊農耕文明遺留下的土地、村莊、山野,運用手中的畫筆描繪出一幅幅色彩斑斕、令人驚豔的山水畫卷,奉獻給讀者的是一個美輪美奐的百花園。且看:
"東邊一望無垠的田野,儘管有的是青麥,有的是野草,但在微風的吹拂下,都整齊地蕩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微瀾 ;田埂路道上的楊柳搖動著嫩綠的翠葉,將綠色的田野劃分為一幅幅條塊分明的方陣。遠處那黛色的羽山、孔望山、安峰山、青龍山、白虎山像俯伏在大地上的神獸,鎮守著這方沃土良田。"
"那綴著各色野花和野草莓的坡地,像一塊碩大的草坪,將荒涼的山野披上了一層綠裝……如綠毯般的草地上,點綴著一粒粒鮮紅的像紅寶石一樣的野草莓。"
"夕陽慢慢落下去了,夜幕悄然降臨,西方天空的紅色晚霞變紫,變灰,變黑,終於遁去。夜色開始籠罩在大地上,像塊寬大無比的幕布,悄悄地閉合了,罩住了山川、原野。"
"滿山早已鋪上了一層碧綠的草葉,青青的綠草中間雜著星星點點黃色紫色的小花。天是透明的藍,幾片白雲不斷地變換著身形。剛才還是一大片深灰色的雲團,瞬間就在風力的作用下變得薄薄的,亮亮的。遠處山坳裡,楊樹已經抽出了新葉,細嫩的葉片在陽光下泛著油光,在陣陣微風中一閃一閃著。"
田園風光的秀麗旖旎,令人賞心悅目。對人物精神面貌的描述更是濃墨重彩。神釆飛揚的文字將知青們參加農業生產,戰天鬥地的豪邁激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描繪得繪聲繪色,勾起讀者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浮想聯翩……
"工地上飄飛的戰旗,聽著廣播裡不時傳出的動員令,鄭東傑和幾名知青的身上熱血沸騰,興奮地眉飛色舞,好像馬上就要投入戰鬥一般。"
"夕陽燦爛地照著他們的身軀,汗珠在脊背上肆意地滾落,隨著兩人臂膀的揮舞和身軀的擺動,金色的光影在他們汗如雨下的脊背上閃動著。這真是大自然對勞動者最由衷的讚美,對生命最崇高的頌揚。文瀾想,如果自己是個畫家,一定要畫一幅夕陽下堆草垛的畫面,金色的夕陽,金色的草垛,金色的漢子……這幅畫取名叫《金秋》"
讀著這樣的文字,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讓人有猶如身臨其境穿越時空的快感,享受那火熱激越的生產勞動場景。
人物塑造之美
人物塑造是小說三要素中的核心,作者深諳其道。將東山大隊插隊落戶的10名六男四女知青,每個人都塑造成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有特色,性格迥異。
鄭東傑車站抓小偷的英勇,主動到落後三隊的激情體現鄭東傑的思想進步。推薦使用獨輪車、手扶拖拉機,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將落後三隊一躍成為先進生產隊,體現鄭東傑的智慧和才幹。他的表現和成績有目共睹,被公社任為團支書、大隊革委會主任,成為知青群體中的先進典型。鄭東傑回顧知青歲月時感慨地說:"要想進步、有所作為,就得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只有工作方面取得明顯的成就,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博得領導的賞識。"鄭東傑意有所指當下官場結黨營私、買官賣官的不正之風。
文瀾文靜秀氣,皮膚白晢,身材欣長,愛好廣泛,性格獨立而自強。因為省軍區副司令員的父親被關進牛棚而被迫到東山大隊插隊。後來,當了代課教師,在校園裡與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相依相伴,在童話般的世界裡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鄭東傑、文瀾在繁重的勞動中互相關心照顧,共同面對生活困難,慢慢產生了感情。馬陵山山崗的紅杉樹見證了文瀾和鄭東傑的純真愛情,也為悲情的結局埋下了定時炸彈。
劉學卿長相斯文,善於思考。在勞動中發現吃苦耐勞的人與百般偷懶的人所得工分沒區別,"大鍋飯"的弊端制約生產效率的提高。他便思考如何按勞分配,調動社員的勞動積極性?他的想法和方案得到公社書記的認可與支持。劉學卿德、智、體全面發展,歷練後挑起了東安縣縣長的大梁。
女知青章豔漂亮多才,對"彈棉匠"趙樹森產生了感情。"閉門推出窗前月,投石衝開水中天"的琴瑟和諧是情竇初開的章豔所期盼的。在客觀條件懸殊的碰撞中,章豔鼓足勇氣赴約,又因鬼使神差的誤會失去約會溝通的機會。幸遇國家普選人才,金榜題名,遠走高飛。
男知青陳霖自學中醫成了為村民治病的"赤腳醫生"。輸血給病危的產婦被村民們說成"男女不分"、"沒安好心"。文瀾看了陳霖桌上的"人體經胳圖"發出"真複雜"地驚訝。可見當年人們的思想觀念多麼愚眛陳腐。陳霖衝破舊俗,刻苦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實現成為"白衣戰士"的理想。
年齡最小的女知青喬琳患得患失,在生產隊長趙剛施暴時,精神防線一觸即潰。被強姦後雖痛不欲生,在隊長施予小恩小惠後又心甘情願做了隊長孩子的後娘。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喬琳竟成了知識青年紮根農村的先進典型,全縣大力宣傳,引起了全社會的巨大轟動。喬琳與趙剛的結合併不是愛情的結合,最後以分手而告終。
許明松在書中是一個反面角色。他跟隨心中暗戀的文瀾到蘇北農村插隊。勞動中經常偷懶不受隊長喜歡。文瀾與鄭東傑戀愛,許明松情場失意,精神頹廢,以偷看黃色手抄本打發時光。鄭東傑回城,許明松寫匿名信誣告,導致鄭東傑工作丟失、數月不能離開南京接受政審調查。許明松私自截留銷毀鄭東傑寫給文瀾的私信,其行為齷齪骯髒,令人不齒。
鴻雁不傳書,音信全中斷。疑心鄭東傑回城後成為當代"陳士美",自身又幾遭挫折的文瀾,可謂度日如年,對鄭東傑愛意有多深,怨恨有多深。鄭東傑多處尋找文瀾,種種陰差陽錯的誤會,加之難以掙脫的時代與人性的雙重桎梏,導致最後演繹了純潔愛情、有花無果的人間悲劇。
文中的戚衛紅、秦隊長、金大媽、小曼、春柳……在書中以不同的人物性格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大環境對群體中的個體成員帶來不同的影響,從而使他們各自作出不同的解讀與選擇,導致各自人生演繹出不同的結局。
《紅杉樹下》的語言文字之美、人性純樸之美、青春浪漫之美……均有不俗體現,因篇幅限制,不再展開。
歲月如歌又如戲,純真愛情釀悲劇;
讀者潸然巾帕淚,祈願歷史不重續。
當年知青樂奉獻,崢嶸歲月已變遷;
紅杉樹下彩雲飛,今日東山美翻天。
願陳德民先生再接再厲,將《紅杉樹下》改編成電視連續劇搬上螢屏,讓更多人陶醉於紅杉樹下發生的故事,讓更多人受到奮鬥者人生的啟發與激勵。
來源:寶應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