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叢生在當年枝上,扁平,一次性,不完全,或偶有二回羽狀複葉,長可達50釐米,無梗或具極短的莖,對生或互生,紙質,卵形,寬卵形到卵形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短漸尖,基部鈍至近鋸齒,邊緣具不規則鈍鋸齒,齒尖具小尖端,有時牙齒散在基部附近,呈缺口或羽狀分裂至中肋形成二回羽狀複葉,僅在上中脈上有散在的皺紋短柔毛,在下面的葉腋有鬍鬚毛,有時在小葉背面有短柔毛。
聚傘圓錐花序長25-40釐米,密被微柔毛,分枝長廣泛展開,聚傘花序在最後一枝上有3-6朵花,濃密頭狀;苞片狹窄披針形,小粗毛,8個雄蕊,長7-9mm,雌花長4-5毫米,白色,花絲下部具展開長柔毛;花盤傾斜,卵巢呈三角形,邊緣有毛和無毛。
花淡黃色,稍芬芳;花梗長2.5-5毫米;萼裂片卵形,邊緣具腺緣毛,具侵蝕性;花瓣4,開花時向外反折,線形長圓形,長5-9毫米,爪長1-2.5毫米,被長柔毛覆蓋,花瓣基部鱗片最初黃色,開花時橙紅色,不規則深裂,有疣狀皺巴巴的頭髮。
蒴果圓錐形,3稜,長4-6釐米,先端漸尖,花瓣卵形,外面網狀,內表面光滑和稍有光澤;種子近球形,直徑6-8毫米。花期:6-果期:9-。
欒樹是一種喜光、稍耐蔭的植物;耐寒;但不是耐水淹,種植注意土地,耐乾旱貧瘠,對環境適應性強,喜歡生長在石灰性土壤,耐鹽分和短期內澇。
欒樹起源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省份,在世界各地栽培,從遼寧到雲南從欒樹的中部到西南,華中,華東較為常見,主要育種基地有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也是欒樹之一。
欒樹耐寒抗旱,他常作為園林觀賞樹栽培,木材呈黃白色,易於加工,他可以用來製作家具,葉子可以用作藍色染料,花朵可以用作黃色染料,春季欒樹的嫩葉多為紅葉,而滿樹在夏季和色變為黃色,紫紅與燈籠相似。
欒樹已廣泛應用於綠化樹、行道樹和園林樹,夏季開花,秋冬結果,也是工業汙染地區的優良樹種。
名欒樹,又名燈籠樹,因其形狀而得名;又稱搖錢樹,墨琪說欒樹膠囊秋天華麗宜人,微風吹拂能發出聲音,故名。
根據傳說,帝王墓和平民墓按周禮可分為五個等級,墓穴上可以種上不同的樹來顯示他們的身份,士大夫的墳墓是用欒樹種植的,所以這棵樹也被稱為「大夫樹」。
春天,樹上的葉子繁茂美麗,葉子鮮紅可愛;夏天,樹葉逐漸變綠,黃花滿樹實際上是金碧輝煌;秋天和夏天,花兒耗盡時,樹枝上掛著燈籠等膠囊,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