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東秀珠,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際微生物保藏聯盟第十三屆執委,中國微生物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微生物學報》副主編,Frontiers: terrestrial microbiology編委,《微生物學通報》編委,《生物多樣性》 編委,《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編委。1994年於荷蘭Wageningen大學獲博士學位。1995年至1996年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立大學作博士後。200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科技部973項目。2011年被評為中央國家機關「巾幗建功」先進個人。
**************************************
1991年全國婦聯發起「巾幗建功」活動,號召廣大城鎮婦女發揚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在各自崗位上建功立業。建功立業、巾幗不讓鬚眉,女性在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我們有幸採訪到了東秀珠研究員。在科研中,她敬業執著;在行政管理中,她積極負責,身兼數職;在生活中,她樸實快樂,熱愛歌唱。這就是東老師,一位集科研、行政、藝術於一身的人,一位熱愛生活、樂觀進取的人。
恰同學少年,書生意氣
東老師讀書期間恰逢文革,高中畢業後便回鄉務農。然而繁重的體力勞動並沒有壓垮她,因為她心中有夢想:她還想繼續讀書。勞作之餘,她將業餘時間都花在讀能讀到的書上了。功夫不負有心人,1977年恢復高考後,她考上了重點大學。那個年代經濟落後,信息封閉,人們對於被錄取的大學和專業知之甚少,憑著直覺,東老師報考了北京農業大學的微生物學,她感覺很幸福,因為她又能回到學校了,又能讀書了。她如饑似渴地汲取著知識的營養。
在大學期間,東老師勤奮刻苦,踏實認真,奠定了堅實的微生物學基礎。都說機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成功也只屬於有準備的人,正是這厚實的微生物學功底,讓東老師踏上了異國之旅——與荷蘭Wageningen大學的交流合作。對知識有著強烈求知慾的東老師更是不會辜負這樣好的學習機會,在這次合作項目中她表現非常出色,僅僅5個月的時間就發表了一篇文章,這也為她贏來了Wageningen大學博士生的「推免」資格。
當時的東老師已經結婚生子,孩子還很小,正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考慮到需要照顧孩子與家庭,東老師選擇了「三明治」的方式來讀博,即五年的博士學習,她第一個一年半在國外學習,之後會微生物所研究兩年,剩下的一年半則返回國外進行結題答辯。當時的中國剛剛從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解放出來,其科研條件的落後可想而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只要心中有夢想,一切的苦難都只是成功的墊腳石。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執著的追求,東老師不僅順利地完成了博士學業,而且在荷蘭以三年時間發表5篇文章的優異表現回國,並留所工作。
仿佛一切都在冥冥之中早已註定,東老師註定與微生物學有著不解之緣。
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畝是時間
歌德曾經說過:「時間是我的財產,我的田畝是時間。」古往今來,偉大的成功者都是高效時間的管理者,他們善於合理地利用時間,在與他人相同的時間內完成更多的事情。合理地安排時間,其實就等於節約了時間。
東老師深知合理利用時間的重要性。身為課題組長,她要申請課題,洽談合作,培養學生;身為副所長、室主任,她要處理行政事務,出席各種活動;身為幾個雜誌的編委,她要審核文章;除此之外,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我們都可以看到東老師熟悉的身影,聽到東老師美妙的歌聲。無論何時見到東老師,她總是保持充沛的精力,讓人感覺活力四射。
在問到東老師何以能同時處理如此多的事務而又保持如此好的精神面貌時,東老師笑了:「我的生活方式很簡單,就是家庭與工作,沒有別的雜事需要分心。每天的時間都是一定的,要做的就是要合理規劃安排時間。」東老師講了自己在做博士論文時的實驗安排:「我研究的菌種生長周期長,需要一個月,但是我不能等菌長好了再做實驗。所以都是隔幾天接一批菌,這樣就能保證至少一周內可以重複一次實驗,不耽誤時間了。」
東老師還談到,為了提高博士論文的質量和效率,她每天實驗結束後都總結當天的實驗數據,並根據實驗現象列出第二天的試驗計劃。這樣第二天一到實驗室就開始工作,而不必再花時間想昨天做了什麼,當天需要做什麼。
東秀珠老師曾擔任過微生物所副所長,科研與行政工作的協調問題上,東老師在工作日裡更多的參與所裡的管理工作而在周末的時候集中科研工作,為學生修改論文。深知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並順應其發展的趨勢,東老師就很好地把握了這樣的規律,並將其應用在具體的生活工作當中。
正如東老師所言,只要我們能夠合理地利用時間,安排自己的各項事務,生活定是豐富多彩而又充實有意義的。
左手事業,右手家庭
對於成功的女性,人們總會問及這樣一個問題:「您是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的?」似乎對於女性,事業與家庭是不可兼得的,事業上的成功往往會以家庭的犧牲為代價。上帝賦予了女性更多的責任,相比男性,她們的成功更難。正如許多女性所感慨的,她們是背著孩子、老人和廚房,與男性同事站在同一條職業起跑線上。
但是在東老師身上,我們看到了二者的完美結合,左手事業,右手家庭,她在之間穿梭,充實快樂,幸福無比。
「當年您在荷蘭留學時,成績優異,表現出色,那您為什麼沒有選擇留在荷蘭而是回國發展呢?就當時國內的科研條件而言,完全無法與經濟發達的荷蘭相比。」我們很是好奇。
「因為我的家在這裡!」東老師笑了。
東老師談到,家庭與事業並不是矛盾的,它們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事業充實家庭生活的內容,而家則是溫暖的港灣,幸福的源泉,精神的依靠。當年在荷蘭留學的時候,是家庭給予了她強有力的支持與鼓勵,父母的關愛,愛人的理解,女兒的天真,都是她前進的動力。「其實孩子不完全是一個負擔,也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的樂趣。」東老師說她現在識譜知識就是陪孩子練習鋼琴的時候「偷師學藝」來的。而且在與孩子交流的同時能更多地了解年輕一代的思想,對於如何培養學生也是有幫助的。更讓東老師覺得受益的是,通過孩子,她也可以「趕時髦」了,什麼QQ、微信之類的,都可以用得得心應手。在孩子身上,她看到的是希望,是青春,是活力。
結語
有一首詩這樣寫道:「因為有了陽光,世界變得溫暖;因為有了鮮花,生活變得浪漫;因為有了女性,一切變得豐富多彩。」誰說紅顏不封侯,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的東老師已經向我們做了很好的證明。她在事業與家庭之間遊刃有餘,如魚得水。事業上的成功讓她看到自己對社會的價值,家庭的幸福讓她感受愛與被愛的溫暖,這樣的人生似夏荷,純真美麗卻不乏清雅淡香,如何不讓人心生嚮往?
(作者:微生物所研究生會。採訪時間:2012年。)